
【摘要】兒童繪本作為一種多模態語篇,文本模態和圖像模態在繪本故事發展中協同建構多模態語篇的人際意義。本文在系統功能語言學人際意義視角下,以符際互補理論為基礎分析兒童繪本My Brother Charlie中的圖文關系及意義建構。研究發現,文本模態協同圖像模態采用稱謂強化、態度趨同兩種圖文互補機制建構讀者與角色間的互動關系。此類圖文互補機制的使用,既增強繪本的可讀性,又使得作品的多模態表現形式與繪本的功能更好地結合。
【關鍵詞】圖文互補;多模態話語分析;兒童繪本;人際意義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8-01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8.037
一、引言
繪本是兒童讀者獲取信息和培養價值觀的渠道之一,是兒童讀者社會化的重要方式。兒童繪本作為一種多模態語篇,文本模態和圖像模態在繪本故事發展中協同建構多模態語篇的人際意義。
目前,從系統功能語法人際意義視角下出發探究繪本意義建構的研究多獨立考察文本模態和視覺模態的人際意義表征、角色與讀者間關系的建構方式,鮮有關注文本模態與視覺模態之間的整合意義。即文本資源與視覺資源以何種方式整合模態間關系,共建兒童繪本這一多模態語篇的人際意義,這正是多模態話語研究的重點與難點。[1]因此本研究選取兒童繪本My Brother Charlie為語料,基于Royce的符際互補理論[2],從人際意義視角出發,解讀繪本中圖像模態和文字模態之間的關系,分析其人際意義建構,以期為兒童繪本的解讀和科學設計提供有效參考。
繪本正文頁共計17個版面,以作者家庭真實經歷為基礎,繪本從妹妹的視角聚焦雙胞胎兄妹的相處,展現雙胞胎哥哥Charlie在言語發展、社交、以及行為方面的特別之處。
本文聚焦以下研究問題:
第一,兒童繪本中圖文模態在人際意義建構上呈現何種關系?
第二,上述模態間關系是如何作用于繪本解讀的?
二、理論框架
結合繪本的敘事特征,基于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人際意義[3]、佩因特等人視覺敘事框架[4]以及Royce符際人際互補理論[2],本文提出一個適用于分析繪本人際意義的理論框架。
此框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指分別使用系統功能語言學人際意義系統中的語氣、情態系統以及視覺分析敘事框架中的聚焦、氛圍、情感介入三大視覺系統分別分析文字和圖像模態的人際意義表征。在第一階段討論基礎上,第二階段中使用人際符際互補理論探究繪本是如何通過圖文互補,建立、維持讀者與角色間關系實現人際意義協同建構的。整合的繪本人際意義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繪本人際意義分析框架
三、分析與討論
(一)文本模態人際意義建構
根據語氣系統對繪本中的小句進行分類統計,共73個小句全部使用陳述語氣表達文本的陳述功能。兒童繪本的社會教育功能決定其以向讀者提供信息為主。在陳述語氣的使用下,Charlie的妹妹作為敘述者主導這一交際事件向讀者充分“給予信息”,不鼓勵讀者與故事世界產生互動。讀者只需接受繪本傳遞的信息。文本模態賦予讀者疏遠的閱讀立場,為讀者建立起一個具體的兒童形象。文本模態在文本與讀者間建立起一種給予—接受互動關系。
繪本中共21處情態操作詞,低量值9處,中量值7處。其一,低量值操作詞分散在文本中。低量值情態操作詞語氣委婉,避免對讀者施加話語權勢而是進行溫情敘事,構建與讀者間和諧的人際關系。其二,繪本在塑造Charlie的形象、鼓勵讀者接納Charlie時傾向于使用中量值操作詞,增強信息的可信度。使用中量值詞可以降低敘事的絕對化,維持向讀者傳遞信息的客觀立場,提升信息內容的準確性。其三,高量值情態操作詞能夠通過展示人的態度,立場,決心來有效的強化人際意義,實現交際目的。高量值詞的使用將角色的情感感受最大程度上地傳遞給讀者,試圖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構建與讀者間的情感互動。如在第七版面中的文字模態“We watch over him with the might of angels.We have to”中,Charlie的妹妹使用have to這一高量值情態詞,向讀者傳遞一家人堅定守護Charlie的決心。
(二)視覺模態人際意義建構
繪本中圖像符號資源與文字符號資源具有同等效力,二者結合共同傳遞信息、構建人際意義。
繪本在聚焦系統的選擇上存在以下兩個特點。一方面,繪本17個版面全部采用旁觀視覺選項且10個版面采用無中介視覺選項的使用高于中介視覺選項。這表明讀者以旁觀的方式與圖像中角色建立互動關系,以客觀閱讀立場梳理情節發展,不參與圖像中角色之間的情感互動,二者保持較遠的社會距離。圖像給予讀者獨立觀察者身份并向讀者傳遞以下信息,Charlie區別于普通兒童的行為、妹妹對Charlie行為的不理解、家人對Charlie的關懷,Charlie的閃光點等,為讀者打開了解Charlie性格特質和其生活處境的窗口。另一方面,即使僅有7個版面使用中介視覺選項,但對于建構圖像互動意義起重要作用。其中,引發視覺選項的運用增強了圖像間關聯性與敘事的連貫性。直視的視覺選擇使得讀者跟隨妹妹的視角密切關注Charlie的行為,將讀者帶入故事情節中與角色達成統一的心理站位并與其共情。
基于氛圍系統對繪本中的色彩資源進行分析,發現冷暖色調數量相當、搭配使用。繪本創作中對色調的合理選擇能夠輔助故事情節營造氛圍,直接作用于讀者的感官感受,激發或抑制讀者的情感。共有9個版面使用暖色調繪制圖像背景,用于表征以下四類語境:母親迎接新生命到來時的喜悅、兄妹之間的相互牽掛、Charlie的優點以及一家人其樂融融相處的情景。鮮艷活潑的黃色和橙色營造出輕松且溫情的氛圍,給予讀者溫馨感,調動讀者的積極樂觀的情緒,引導讀者感受繪本愛的主題。另外,暖色調外顯Charlie作為兒童豐富且純真的內心世界,拉進讀者與Charlie的心理距離,增進對角色的了解與互動。此外,8個版面使用冷色調來表征Charlie的情感模式和社會互動的缺陷以及妹妹與父母面對Charlie時的擔憂和無奈。繪本在刻畫此類傷感情節時,使用低飽和度的淺藍色綠色刻畫人物所處的環境,降低故事世界的真實度。構造出的區別于現實世界的故事世界,切斷讀者對故事世界的情感投入以及與角色間的情感互動,維持讀者的客觀閱讀立場,了解Charlie區別于一般兒童的特征。總之,故事發展前后色調的對比調整了讀者對故事的情感投入以及與角色之間的情感距離。色調視覺資源在變化中建立、轉變、維持角色與讀者間的關系,構建人際意義。
繪本在情感介入系統的選擇上,17個版面全部使用鑒賞類視覺選項,以“最簡風格”描繪角色。鑒賞類視覺選項為讀者提供客觀的閱讀視角與角色之間營造較遠的社交距離,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只需對角色和故事情節做出社會評價。最簡風格更具有標志性和風格化,注重快樂或悲傷的表達。[4]最簡風格多使用線條勾勒角色的五官,圖像人物的的眼睛和嘴巴更具表現力,最大化表征角色情感也更容易的被讀者識別。讀者通過對Charlie和妹妹眼睛和嘴巴形狀的解讀,可以更好把握故事情節的發展,接受角色之間的情感傳遞。繪本中,在第九版面之前,Charlie的嘴巴一直處于緊閉的狀態,眼神空洞且游離看向隨意方向,處于一種呆滯或悲傷的狀態,同時這也符合文字模態中對Charlie性格行為特征的描寫。相反妹妹時而張著嘴巴表達開心,或者是以失落、傷心的眼神時刻關注自己“奇怪”的哥哥。在第九版之后,妹妹理解并接受Charlie的別樣的做事方式,兄妹間心靈逐漸靠近,最簡風格將兩人相處時的喜悅表情放大。根據角色表情上的變化及對比,讀者并不需要復雜的推斷便可以輕松獲得信息,感受角色間情感的傳遞。
(三)圖文人際符際互補機制及其意義建構
Royce的符際人際互補理論指文本模態和視覺模態通過稱謂強化和態度的一致性或不一致生成連貫的多模式文本實現模態之間關系的整合和與讀者間的互動。
基于Royce的符際互補理論結合上述分析,歸納繪本的圖文模態聯合表征人際意義方式,可以得出繪本中圖文關系呈現稱謂強化的特點,即通過各符號與讀者交流的方式的一致性創建意義。[2]繪本中的圖文稱謂強化體現在向讀者提供信息以及邀請讀者參與情感互動兩方面。一方面,繪本多數版面以圖文互補共同向讀者提供信息為主。文本的語氣系統以及人稱的使用是文本稱謂的重要表達方式。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繪本中的小句全部使用陳述語氣,實現了陳述的無標記言語功能,向讀者傳遞信息。讀者可以保持信息接收者的身份,對文本模態傳遞出的信息進行接受或拒絕。另外,在人稱系統的選擇上,妹妹作為故事的講述者,在描寫Charlie和自己的差異時,第一人稱“I”和第三人稱“He”或者“Charlie”中總是對比出現,文本符號資源在兩種人稱的對比變換之間陳述命題與讀者交換故事信息。除第16版面的文本資源外,文本中并沒有對讀者的直接稱呼,如第二人稱“you”或者“reader”等,賦予讀者參與者的身份進行信息情感交流。即使文中出現5處第一人稱復數“we”的使用,目的也并非是將讀者囊括進故事中吸引讀者參與角色間的互動。與之對應,視覺模態則全部使用旁觀視覺選項,角色不與讀者產生眼神接觸也并不面向讀者施以任何面部表情。因此,視覺符號資源并不邀請讀者參與故事情節發展,而是指向圖像所描繪的角色身上,以提供視覺陳述為特點,實現視覺模態與讀者之間信息的交換。
另一方面,少數版面圖文結合邀請讀者參與情感互動。典型實例出現在第16版面,其中文本模態共出現5次第二人稱“you”,妹妹鼓勵讀者與Charlie結交朋友。第二人稱呈現出內部敘事聲音,將讀者介入故事中拉進其與角色之間的距離,作為參與者直接與角色進行信息交流與產生情感連接。與此同時,視覺模態描繪一家四口還有寵物小狗其樂融融在夕陽下散步的場景,所有角色面帶微笑面向正前方,雖然不與讀者產生直接的眼神接觸,但采用齊眼高度視角和暖色調的視覺選擇、圖像人物前景化,營造溫馨的氛圍。此類人關系建構數量雖少,但對于繪本主題的解讀有重要作用。
態度趨同是繪本中實現圖文互補的第二個機制,指繪本中視覺和文本模態在態度表達上有不同程度的一致性。[2]除文字敘述外,繪本以視覺陳述向讀者傳遞信息。繪本對視覺資源的藝術加工在可信度和真實性方面是對繪本想要傳遞給讀者態度的投射。首先,從情感介入系統、氛圍系統與情態系統的互補創建人際意義來看,文本—視覺情態總體上低情態為主,建構Charlie的形象。最簡風格對角色的身體細節如面部表情和身體特征和物理環境進行概要性描繪。色彩單一的冷色調描繪角色的所處的環境,降低故事世界真實度且更為凸顯畫面人物。視覺敘事的真實性上呈現出低情態的特點,在引發讀者情感上效果微弱,重點在Charlie形象的客觀建構。文本模態在情態系統的選擇上,表達作者態度的低中量值詞并非像高量值詞一樣在特定的情節里集中出現與讀者進行情感共鳴,而是貫穿語篇。這一選擇既可客觀描述主人公Charlie的特征又可維持讀者客觀的閱讀視角。其次,圖文模態在表征家人對Charlie堅定不移的愛與責任以及呼吁讀者的關愛兩類語境時,呈現出高情態的特點。其中,文本資源使用高情態來向讀者展示圖像中人物對其命題的高度確定性以及視覺描繪上采用氛圍系統中橙色、黃色此類暖色調。高情態的圖文表征將可以將圖像人物對Charlie的態度放大,帶給讀者強烈的情感體驗,吸引讀者與妹妹形成統一的心理站位。總之,繪本的重點并非通過描寫的準確性或真實性激活讀者的情感共鳴,而是通過視覺模態與文字模態的協同合作呈現主題向讀者傳遞信息,從而吸引讀者對想要表達態度的關注。
四、結語
本文展現了符際互補理論在解析兒童繪本這一多模態語篇作品的圖文關系上的強大解釋力。研究發現,繪本中兩種符號資源相輔相成通過稱謂強化和態度趨同實現多模態文本的連貫、傳遞話語意義以及構建角色與讀者間的互動關系,展現兩種模態符際間互補性。并實現以恰當的方式向讀者傳遞信息和引導讀者解讀信息和接受價值傳遞的目標。Royce的人際符際互補理論對兒童繪本的解讀和設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一方面,讀者達到對繪本內容及意義的確切把握以及深刻理解。另一方面,設計者可以從圖文互補銜接共同創建人際意義的角度為創作出更優質的繪本。
參考文獻:
[1]Unsworth L.Towards a Metalanguage for Multiliteracies Education:Describing the Meaning—making Resources of Language-image Interaction[J].English Teaching:Practice and Critique,2006,(1):55-76.
[2]Royce T.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A Fra-mework for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J]//Royce T D,W L Bowcher.New Directions in t-he Analysi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C].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7:63-109.
[3]Halliday M,Matthiessen C.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M].London:Hodder Arnold,2008.
[4]Painter C,Martin J,Unsworth L.Reading Visual Narratives:Image Analysis in Children’s Picture Books[M].Sheffield:Equinox Publishing Ltd,2013.
作者簡介:
姬麗娜,女,漢族,山東費縣人,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多模態話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