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不斷增強雙向配置的樞紐運籌能力。接下來,在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和高端資源要素配置上有哪些具體舉措?據了解,成都市商務局將聚焦鼓勵引導企業“走出去”、推進對外貿易提質增效、提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能級、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四個方面抓好貫徹落實。
深化產貿聯動鼓勵引導企業“走出去”
市委全會明確,鼓勵引導企業“走出去”,加快培育具有全球資源要素配置能力的跨國公司,鼓勵本地企業通過海外上市、境外直接投資、技術合作等方式加快全球布局。搶抓歐洲制造業外遷機會,大力開展“千團萬企”出海招引行動,靶向招引一批重大外資項目和技術含量高的中小外資項目。
在“走出去”過程中,貿易是企業無形的對外拓展渠道之一。
在成都市商務局局長何麗看來,成都有開展對外貿易的區位優勢,“在通道方面,成都與歐洲、中亞、東盟等地的貿易往來優勢是非常明顯的。”何麗介紹,產貿聯動是推動貿易與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建強電子信息、醫藥健康等產業集群,擴大高技術高附加值商品貿易等舉措能夠進一步推動對外貿易提能增效。“有了好的產品,再通過外貿綜合服務平臺、頭部外貿企業等通道,幫助生產企業‘走出去’,形成良性的發展模式。”
據了解,在鼓勵引導企業“走出去”方面,成都將著力完善對外投資服務保障體系,利用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吉烏”國際多式聯運通道,深化“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經貿交流和務實合作,聚焦東盟、中亞、西亞、歐洲及南美地區,鼓勵產業梯度轉移,參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智慧治理,鏈式發展中間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加強外事外資外經外貿外宣“五外”聯動,支持商協會抱團走出去促進產業合作、項目共建、人文交流和國際消費賦能,拓展開放發展新空間。
加快功能轉換,促進外貿穩增提質也是工作重點。今年以來,成都外經、外貿表現出較強的韌性活力。數據顯示,一季度,前5強企業進出口883.6億元,增長18.7%;全市大宗商品進口44.8億元,增長129.7%;消費品進口35.8億元,增長63.9%。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成都一直積極推動貨物貿易量質齊升、促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
據了解,在推進對外貿易提質增效方面,成都將深化產貿聯動,創新發展綠色貿易,大力引育外貿樞紐機構、結算型平臺企業,加快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高質量建設數字服務、文化、人力資源服務、知識產權服務、語言服務等國家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大力發展數字貿易,促進軟件服務、動漫游戲、數字影音等產品和服務出海。培育發展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融合發展直播帶貨,鼓勵企業構建全球供應鏈分銷網絡和海外倉。
拓展品牌效應在家門口就能“買全球”
近年來,成都城市能級不斷提升,人口和經濟規模快速穩定增長,市場腹地不斷拓展,直接輻射帶動擁有全國71%面積、27%人口、21%經濟總量的西部市場;成都“雙機場雙樞紐”成型成勢,航空旅客吞吐量躍居全國城市第3、航空貨郵吞吐量居全國城市第6,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量居全國第1……在此背景下,成都的消費品牌也更加豐富。近年來,新“十二月市”城市消費品牌營造出“月月有主題”的美好生活和“周周有活動”的消費熱度。成都通過持續升級打造“十二月市”博物館、主題街區等文化地標與消費場景,讓市井生活和天府文化“看得見、摸得著、可體驗、能帶走”。
何麗介紹,接下來,將進一步鏈接兩個市場,深化經貿交流合作。“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新‘十二月市’城市消費品牌。”何麗表示,將深化對外投資合作,建立“一站式”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市對外開放合作促進中心作用,加快平臺建設。
據了解,在提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能級方面,還將加快打造春熙路、交子公園千億級商圈,提質建設西博城、蓉北、空港新城商圈。加快發展國際品牌首店、首展、首發、首秀經濟,培育銀發經濟、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國際消費新熱點,擴大高品質消費供給。同時,推進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高質量協同發展,持續開展消費品進口促進專項行動,拓展“成都進口嘉年華”品牌效應,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買全球”。優化外籍人士支付、景區預約、離境退稅等便利化措施,完善外籍人士消費權益保護機制,提質國際化消費環境,吸引外來消費。
“我們將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對標上海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經驗探索,在服務貿易等領域實行更大程度壓力測試。深化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持續推動電信、醫療、科技等重點領域開放。”何麗說,在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方面,成都還將探索放寬跨境支付、境外消費、自然人移動等模式下的服務貿易市場準入限制。積極參與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建設,聯動打造制度型開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