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正常的家庭像一個溫暖的港灣,可以讓人充電、療傷,那么不正常的家庭就像一個冰窟窿,甚至像一個戰場,在作戰中,如果你不傷害別人,自己就會受到傷害。在《為什么我們想回家,但又不愿久留?》一書中,美國心理治療師塔瓦布把后一種家庭稱為“有毒家庭”,它們是“機能不全”的家庭,在這樣的家庭中,持續、經常地發生沖突和不端行為,部分家庭成員遭到虐待,而其他家庭成員對此采取容忍的態度。
美劇《繼承之戰》中,富豪Roy一家就是一個有毒的家庭。“父親洛根像他毒害這個世界一樣,毒害自己的孩子。作為傳媒界的巨人,洛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的最終遺產:確保他曾經遭受的創傷和虐待循環傳遞給他的孩子,他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受到傷害。”洛根說他兒子肯道爾是白癡。
美國學者大衛·貝文頓說,《李爾王》這部戲劇今天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因為它深刻地討論了一個看似無法解決的難題,那就是如何對待上了年紀的父母,尤其是當他們變得很難相處時”。
塔瓦布描述了更多在家庭中受傷的例子:每年假期,有些人因為要被迫跟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共進晚餐,一起“歡度”假期,會感到焦慮、沮喪或憤怒。有些人在走親訪友時得忍受奚落與嘲諷,還有些人要面對父母的偏心。“這些都不是小問題,忽視它們會帶來傷害。如果你一直回避現實,繼續保持不健康的關系,那將會給你的精神、情感以及身體帶來嚴重的后果。”
西拉覺得父母更寵愛自己的弟弟,也許是因為父母覺得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又是男孩,性格更好,也可能是因為母親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父母通常很不愿意面對自己“一碗水端不平”的事實,所以在面對指責時他們會矢口否認。
對于偏心,心理治療師的看法是:“父母通常會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孩子,承認這一點也沒關系。每個孩子的需求和興趣并不相同,所以父母很難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否認自己偏心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不再信任父母。如果父母能坦誠地承認自己的行為,孩子會感覺和父母更加親近。”
我們或許看到過許多父母盡可能不給子女增加負擔、子女對父母多加照料的例子,至少在美國,“大多數家庭都存在問題,即使是健康的家庭。健康和不健康的家庭關系的區別在于如何處理問題。如果一個家庭掩蓋、忽視、回避問題,它就是不健康的。如果一個家庭能正視問題,家庭人員承擔了相應的責任,問題得到了解決,那么它就是健康的”。
心理專家認為,很多父母自己在心理上都沒有成熟。“理想的狀況是,父母先努力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再考慮生兒育女。遺憾的是,我們無法做到先治愈自己、先把自己活明白再做父母。很多人都是一邊養育孩子,一邊處理自己的難題。”作為子女,如果發現父母貪玩、幼稚,你要明白,“養育的過程并不一定會讓父母變得更有責任感、更有智慧、更寬容、更平和。成為父母之后和生孩子之前沒有任何區別,他們現在只是有孩子的人而已”。
我們都無法選擇自己有什么樣的家人,“但你可以決定讓誰出現在你的生活中。成年人的一切關系都是一種選擇。沒人強迫你留在不健康的關系中”。作為成年人,你可以選擇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與關系。每天與你朝夕相處的人是你自己,一輩子與你在一起時間最久的人也是你自己。選擇權即自由。如果你決定與家人在一起,而你與他們的關系又比較復雜,請記住:你可以接受別人本來的樣子,但不必容忍別人不健康的行為。你可以決定與人交往的程度和時間。
心理專家可以告訴我們可以根據哪些感受來判斷自己是否處于有毒家庭,至于如何減少自己所受的毒害,無非是兩個字,先談,如果談不成,就只能逃。“對于某些家人來說,既能愛他們又讓我們自己過得好的唯一辦法,就是遠離他們。這樣做就相當于選擇了自我保護和自我關愛。這不是簡簡單單的選擇,但對你來說也許是最健康的選擇。請記住,愛是一個動詞,維持關系需要的是行動。如果沒有積極的行動來支持這段關系,你就會喪失維持它的能力。因此,如果留在這段關系里對你來說更困難,離開就是唯一的選擇。”
在有毒家庭中,你可以這樣說明你的界限:“媽,你來我家之前要提前跟我說一聲。”“我不想再提結婚的事。”
不想去親戚家做客時,你可以果斷拒絕。選擇權即自由。“你可能覺得你無法選擇你的家人,但實際上你有選擇權。當然,有時選擇很艱難,但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被動的選擇。”
塔瓦布針對各種身份、各種關系都提出來具體的建議。父母要如何對待子女?“成年子女也需要父母的呵護和關照。人不會因為長大就不再需要疼愛,只是方式有所不同。養育子女是父母終生的事業。但要記住:對于成年子女,你需要做的是支持他們,而不是管理他們……有時候,高質量的相處勝過經常見面。不一定非要經常見面才能增進感情。不要強迫自己跟對方在一起時間太久。”
當我們得知一個很開朗、很樂觀的朋友并沒有得到多少家庭關愛的時候,我們要相信,這不是不可能,他只是比其他人更堅定、更自主,在剛出發時遇到了些顛簸,此時已經端正了航向。
(溶月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