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忙碌成了生活常態,雖過得不很充實,但很平靜。可時光過得真快,不著又到一年國慶了,年初和兒子漢文相約好了,國慶長假去鹿岐峰看看,看看鹿‘岐峰為何能成為耒陽八景之首,為何有:鹿峰云藹漫蒼穹,含笑黃花展麗亮。垅畝金掀稻浪,山巒挹秀送松風,南回雁陣傳秋訊,北去江帆載笠翁。畫景江邊收眼底,何須方外覓仙蹤’的美譽。
十月初三清晨,一家人束裝待發,兒子特別高興,坐在車上等我們。此時,一輪紅日徐徐升起,霞光暉映。似在說:祝旅行歡樂,一路平安。坐在車上,從車窗向外望去,馬路兩旁郁郁蔥蔥,間或一朵朵紅色的,白色的花,靑翠欲滴,嬌艷無比。心情也似這路邊的盛開的花朵兒肆意淀放!
臨近七點,我們來到鹿岐峰大橋。鹿岐峰大橋是聯系城市東西兩岸的重要交通樞紐。全長785.20米,其中橋梁全長445.40米,橋寬24.5米,與西湖大道對接,兩旁有近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古樸精巧的建筑構成了一副精美的畫卷。
來到山峰腳下,準備登山,毫不猶豫選擇徒步,一級一級往上走,放眼望去,山峰林立,姿態雋秀,輕霧似帷幔,如輕紗,環繞在著群峰。人們常說鹿岐藹藹白云中,佛煙繞繞填半空。以山為體,以云為衣,如夢如幻。果真如此。太美了。太奇妙了!
難怪無數游客紛至沓來。就這樣我們走走停停,看兒子哪個高興勁兒,好不愜意。不著到了峰頂。
鹿岐峰有兩座山峰,一山形似筆架,夢筆生花,孤峰高聳,上尖下圓。頂端生奇木一棵,盤如花,狀似倒插巨筆,筆峰右有一山,如穾兀的羊角,酷似筆架與筆峰相對。一山之中,有筆有架,故稱筆架山和羊角仙。兩峰不高,海抜約三百米,但三面環水,山勢峻峭。四季風光如畫。春天,花香鳥語。松巒疊嶂,一派盎然。夏天,綠木蔥籠,云開遮日。涼風嗖嗖。秋時,落英繽紛,令人目不遐接,心馳神往。冬季,萬木蕭蕭。耒水輕歌曼舞。別有一番風情。
登上山頂筆架鞍處,極目遠眺,峰頂云霧繚繞,古木參天,如入仙境一般。群山起伏,婀婀多姿。城市,鄉村盡收眼底。京珠高速時時傳來車來車往的回聲。
鹿岐真美,真奇!它的松,它的石,它的云霧。無不讓我們迷醉其中。奇妙之處常常是同一個地方,從不同的角度看,竟然是迥乎不同的風景,可謂移步換形。而且秀美。林立的峰巒娉娉婷婷。山腰間忽隱忽現的輕輕薄霧,像身著水墨長裙搖戈下凡的仙女舞動著細細的纖腰的絲帶,輕落人間。
峰間有一口奇妙的八卦井,說它奇,不僅僅是它依八卦建成,而是水色的變幻莫測,井水有時湛蘭湛蘭,有時碧綠碧綠,有時呈墨綠色,有時清澈見底。更奇的是依山而鑿,卻泉清而冽。四季不凅。據說水富含多種礦物質。能治病。三國諸葛亮曾屯兵于此,士兵因水土不服而拉痢疾。諸葛從山中采草藥泡于八卦井中,讓士兵喝井中水,一夜間,士兵痊愈。后來人們把這井水稱為神水。西漢時期,桂陽人蘇耽在此修神時,相傳中原逐鹿至此,遇岐路。蘇耽引鹿入峰,相伴修道成仙。故名鹿岐峰。聽說此井是蘇仙用手指點出此井,故名蘇仙井。后來明朝狀元羅洪先被朝庭罷官,到此出家。重修此井。嵌入八卦改名八卦井。當然,傳說歸傳說,喝了井中水,確使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不著已過中午時分,雖無力氣,但興致還在,既然來了,當然要一睹鹿岐寺,具體建寺年代待考,是I99O年重建,建筑面積四千多平米。寺內有鹿岐碑壁,收集有古今吟鹿岐和耒陽的詩詞九十余首,碑碧上蓋琉璃瓦,墨玉石鐫刻。氣勢恢宏。留下有諸葛亮,胡文壁,周天明,羅洪先等的足跡。有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曾長期寓居于此,明狀元羅洪先留下的“鹿岐勝概”手跡尚存。
時至傍晚,伴隨著夜幕的余暉,鹿岐峰之行落下帷幕。為此填西江月一首聊作記憶:天寒群山環抱,地冰萬木蕭蕭。白云繚繞香不絕,游人語驚飛鳥。信步鹿岐峰上,忽見祥光籠罩。禱求平平與安安,又把心事寄浯。但愿早日開發,笑迎握手慶賀。晨鐘暮鼓驚了醒,回聲轉頭非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