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人的孝行之一是只能理發,不能剃發: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損,孝之始也。于是,頭發的疏理,就成了古人的一個大麻煩。
中國漢字的字源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書畫同源的象形字:就是按照實物的形狀畫出來的文字。李斯秦篆的子字,實物是一個雙膝跪地,頭上蒙著一塊黑布的秦國士兵。這些士兵靠著黑布包頭發所提供的方便,拿刀殺人橫行天下,史書上稱之為為“黔首”,殺出來一個大秦王朝。元末的紅巾軍改黑布為紅布,也殺出來一個大明王朝。可見如何處置頭發,在戰爭中是何等重要。
李斯秦篆的子字,在江淮的楚國、在山東的齊魯、在山西的韓趙魏三晉,是作為20歲之前的少年兒童們的象形字。20歲之前的男孩子,還沒有資格戴帽子,或者說:還不到束發冠禮的年齡。他們每天早晚都要跪拜長輩。
在古人的心目中,束發冠禮就是“美好”的象征!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秦國之外的男子漢,一旦滿了20歲,就要束發冠禮。在古人的心目中,束發冠禮就是“美好”!
束發冠禮是中國漢族男子漢們一生中的一個盛大節日。束發冠禮之后,就是男子漢大丈夫了!
孔子的子,實物是一個束發冠禮之后,從頭到腳都充滿“美好”的男子漢大丈夫的人形。孔子有個得意門生子路,是山東人。《左傳哀公15年》衛國內亂,戰斗中子路冠上的纓被砍亂,于是,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停下戰斗從容“結纓”的時候被亂刀砍死。
楚國有一個《絕纓之會》。楚莊王舉辦夜宴,燈燭滅,有人趁黑暗之中猥褻女人,被女人摘掉了冠纓。女人把冠纓交給楚莊王,要求嚴查流氓。楚莊王命令:所有參加宴會的人都摘掉冠纓后,才恢復照明。三年后晉楚大戰,那位被美人摘掉冠纓的將軍奮死赴敵,勇勝晉軍,報答了楚莊王。
——這兩個故事中的“冠纓”,就是拙著《古文孝經解讀》中的“子”字頭頂上的那兩條飄帶。
上海市三聯書店出版發行的拙著《古文孝經解讀》,是由《古文孝敬》《孝經解讀》兩部分組成的。《古文孝敬》是珍珠,是臺灣邢祖援老將軍花一生的心血,好不容易找到了383個齊魯古文字,才寫成了《古文孝經》。我的《孝經解讀》是《古文孝經》的包裝物,或者說是買珠還櫝中的那一個櫝。
《古文孝敬》文中的那幾十個“子曰”的“子”字,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難得一見的瑰寶。世間萬物皆美,最美的,還數人類自身。而人類之中,最美的那一個人,就是自己!自己,是人一生一世中最重要、最偉大、最成功的杰作!杰作中最重要的標志物,就是鼻子。
中國漢字的字源分兩部分,第二部分與拉丁語、英語一樣,是歸音字。國字與貴、桂等的歸音字源是龜。畫字與華、化等的歸音字源是花。“子”字與自、資等字的歸音字源是紫。古人的大自然中,紫色非常稀缺,物以稀為貴,紫色就成了古人心目中最美好的顏色。古人自信心特別強烈:總喜歡自己臭美。看來看去,還是臉上最中間的鼻子最為美好。于是,“鼻”(剛開始讀音zi)字就成了自己美好的標志物。一開始“鼻”的讀音是“子”。到了后來,“鼻”字讓給了呼吸器官鼻(讀音改bi)子,又重新設計了一個“自”字,來表示自己是如何美好: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最美的自己,還要數自己的鼻子,古代女子用團扇擋住的,就是她們自以為最美麗的鼻子。然后是自己經過包裝、打扮、裝飾的人體。然后,是自己的家庭、家族、故鄉、祖國......外國雖然也很美,比如說遠隔重洋的美國。但是,畢竟還是自己的國家更美:因為自己,才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圓規的腿,無論伸出去再長,甚至越過了太平洋,畫圓還是離不開自己這個圓心!
——因為我是中國人,所以,我認定:無論走到哪里,還是我中國的月亮最圓、最美!
漢語中用于贊美自己的詞語很多:自豪、自信、自強......等等。但是,最重要的詞語是自修:自身的修養。君子慎獨、吾日三省吾身等等。《古文孝敬》里的德字,就特別強調了個人自身的榮譽感。李斯秦篆的德字,則強調了上級領導對榮譽稱號的賞賜權。
除了“鼻”與“自”,患有一個表示美好的形聲字,也是歸音于“子”來表示美好的。這就是“梓童”。梓童,就是皇后。
史書上第一次出現“梓童”,是蘇妲己對上商紂王自稱“子童”:這是蘇妲己自己臭美。第二次出現“梓童”,是漢高祖劉邦親熱地稱呼呂后為“子童”:這是劉邦對自己老婆的美貌的吹捧。梓童經過了重復使用之后,就成為了皇后的別名。
《從楚簡里的“美”說起》(注1),敘述了以屈原為代表的楚文化的“美”的源頭是“子”字。我發現,《齊魯古文》中的“子”字,是以孔子為代表的齊魯文化的“美”的源頭。
注1:復旦大學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板的《雅言》第123期《齊魯古文》中的“子”字與“美”字:“美”字的一撇一捺,就是一個赤身裸體的人。把頭上的長發盤起來,固定在頭頂上,就是“衣冠端正”的“冠”:古人束發為冠禮。固定頭發的器具是頭飾,是古代的裝飾品。孫悟空的兩根羽毛、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的獸角(牛角、羊角等)、以及扎頭飯用的玉器、石器等等,都是美字最上面的兩點。《水滸傳》中一枝花蔡慶的頭飾,曾經表示了大宋王朝對古典美的一種復古追求。
《齊魯古文》中的“子”字與“美”字的三橫:最上面的一橫,是冠上的飄帶,到了宋朝,這一橫曾經成為文官官帽上的一米隔(讓官員在朝堂上保持距離,防止擁擠的東西)。第二橫是上身的穿戴,現在稱為衣服。第三橫是下身的裙子:古人不騎馬的時候都穿裙子,護膚起身后才有了褲子。一個赤身裸體的人,頭上有了冠(美字的兩點)、冠上有了飄帶(美字第一橫)、上身穿了衣服(美字第二橫)、下身穿了褲子(美字第三橫),就有了美好的文明。
泰伯奔吳時期的披發文身,是吳越蠻荒之地的野蠻,《齊魯古文》中的“子”字,代表的,是文明,是來自中原的文明。
子字,不僅在楚文化中代表美好,在齊魯文化中,同樣也表示美好。諸子百家的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韓非子、鬼谷子......建安七子等等是知識精英。廣成子、赤精子、玉虛子、云中子、雷震子.....是仙人。《七子十三孫》的子,是行俠仗義的俠客。宋詞的詞牌名中有江城子、漁歌子、卜算子、采桑子……等36個詞牌名的結尾是子。我誠摯地渴望:讀過拙著《古文孝經解讀》的讀者,能夠對孔子有一個新的認識。至少,孔子應該是一個相貌堂堂、體格健壯、能夠教學生騎馬、駕車、射箭,讓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的體育老師吧?如果能夠讓喜歡孔子的人,遇到一個真正的孔子,我就心滿意足了。
一位作家說:“文字有著穿透光明、超乎尋常的力量,它引領我,躲避俗世一切的浮躁和喧囂。”雖然說李斯秦篆的子,因為筆畫少而消滅了齊魯符文的子,但是,畢竟是雙膝跪地,頭上蒙著一塊黑布方便殺人而已,顯示的是人性的丑陋。所以,楚文化的子字、孔子齊魯古文的子字,還是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留有一席之地。無論是“子”,還是“鼻”“自”,都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幾個表示美好的齊魯古文字。
天堂一定很美!那里的文字,一定不會再只追求簡單、筆劃少,那些古人用來表示美好的象形字,一定會被心靈美好的君子們,在天堂里恢復啟用,因此,天堂里的文字,一定會很美、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