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漢源花椒流膠病是由特定真菌引起的病害,嚴重影響花椒產量和品質?;诖?,為有效降低流膠病的發病率,提高漢源花椒的產量和品質,促進漢源花椒產業健康發展,對漢源花椒流膠病的發病機理進行深入剖析,明確病原菌的種類、特點及侵染過程,并融合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種手段,構建一套科學、高效的綜合防治技術體系。
關鍵詞 漢源花椒;流膠病;病原菌;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7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24
漢源花椒,作為中國傳統名貴香料和藥用植物,因色澤丹紅、粒大油重、芳香濃郁、醇麻爽口而廣受青睞。然而,近年來漢源花椒種植業面臨著一大挑戰——流膠病頻發。該病不僅嚴重影響了漢源花椒的產量和品質,而且給種植戶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深入探討漢源花椒流膠病的發病機理,并研究出有效的綜合防治技術,對于保障漢源花椒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漢源花椒流膠病的發病機理進行深入剖析,明確病原菌的種類、特點及侵染過程,可為防治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融合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種手段,構建一套科學、高效的綜合防治技術體系,有利于有效降低流膠病的發生率,提高漢源花椒的產量和品質,促進漢源花椒產業健康發展。
1 漢源花椒流膠病的發病機理
1.1 病原菌危害
漢源花椒流膠病的發病機理極為復雜,核心致病因素是病原菌。經過深入研究,科學家已經確定該病害主要由幾種特定的真菌引起,這些真菌能夠產生特定的酶,如纖維素酶和果膠酶,這些酶能夠破壞花椒樹皮組織的細胞結構,導致樹體流出膠狀物質[1]。此外,病原菌能合成并分泌一些毒素,如非寄主特異性毒素和寄主特異性毒素,這些毒素會進一步擾亂花椒樹的生理功能,甚至導致其死亡。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病原菌對漢源花椒顯示出極高的專一性,對漢源花椒的侵染率在80%以上,而對其他植物的侵染率則相對較低,一般在10%以下。
1.2 環境因素影響
環境因素對漢源花椒流膠病的發生和發展影響較大。溫度、濕度和光照等氣候條件,以及土壤環境、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都會對病原菌的生長和繁殖產生影響,進而影響病害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當環境溫度保持在25~30 ℃、相對濕度在80%以上時,病原菌的生長和繁殖速度最快,病害的發生也最為嚴重。此外,土壤透氣性差、施肥不當等會導致花椒樹的抗病能力降低,從而增加病害的發生風險。據統計,合理進行施肥和土壤管理可以使病害發生率降低30%以上[2]。
1.3 花椒樹體自身的生理生化變化
受到病原菌侵染后,花椒樹體會經歷一系列復雜的生理生化變化,如細胞壁降解、細胞膜受損傷、防御酶激活及抗性基因表達等。病原菌會分泌一些酶類物質,如纖維素酶和果膠酶,這些酶能夠降解花椒樹體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纖維素和果膠,導致細胞壁結構被破壞,細胞間隙增大,易被病原菌穿透。同時,病原菌的侵染會引起花椒樹體細胞膜的脂質過氧化反應,導致細胞膜透性增加,電解質外泄,細胞功能受損。為了抵御病原菌侵染,花椒樹體會激活一系列防御酶系統,如過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等,這些酶的活性增強可以產生大量的活性氧物質,對病原菌進行殺傷[3]。然而,過量的活性氧也會對花椒樹體自身的細胞造成氧化損傷。此外,花椒樹體會通過表達一些抗性基因來增強對病原菌的抵抗能力。這些抗性基因可以編碼一些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質或多肽類物質,直接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和繁殖。
1.4 分子水平的致病機理
研究發現,病原菌在侵染過程中會分泌一系列效應蛋白,這些效應蛋白能夠與花椒樹體內的靶標蛋白發生特異性相互作用,從而干擾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某些效應蛋白可以抑制花椒樹體的防御酶活性或干擾其信號傳導途徑,使得病原菌能夠成功侵染并在寄主體內定殖。同時,花椒樹體會通過自身的免疫系統來識別并抵御病原菌的侵染。這一過程涉及復雜的信號傳導網絡和基因表達調控機制。當病原菌侵染時,花椒樹體會通過細胞膜上的受體蛋白識別病原菌表面的分子模式如鞭毛蛋白、脂多糖等,從而觸發一系列的信號傳導事件。這些信號傳導事件最終會激活一些轉錄因子,調控抗性基因的表達和防御反應的發生。然而,病原菌也會通過一些策略來干擾花椒樹體的免疫反應,從而實現成功侵染[4]。
2 漢源花椒流膠病綜合防治技術
2.1 農業防治措施
2.1.1 選育抗病品種
選育抗病品種是預防漢源花椒流膠病的第一步,也是最為經濟、環保的方法。通過深入研究不同花椒品種對流膠病的抗性機制,篩選出具有強抗性的品種進行繁育和推廣。這些品種通常具有特定的遺傳特性,如含有抗病基因、具有較厚的樹皮或特殊的生理代謝途徑等,能夠有效抵御病原菌的侵染。通常,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輔助篩選抗病品種,如通過基因標記、遺傳圖譜構建等方法,快速、準確地鑒定出抗病性強的品種[5]。
2.1.2 合理密植與修剪
漢源花椒的生長特性和光照需求是確定種植密度的關鍵因素。過密種植會導致椒園通風透光不良、濕度增加,有利于病原菌的滋生。因此,根據土壤肥力、氣候條件等因素,科學確定種植密度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定期修剪是預防流膠病的重要手段。修剪時,應注重剪除病枝、弱枝和交叉枝,保持樹形開張,使椒園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對于修剪后的枝條應及時清理出椒園,以減少侵染源。
2.1.3 科學施肥與灌溉
施肥和灌溉是花椒樹生長過程中的重要管理措施,也是預防流膠病的關鍵措施。通常,應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和花椒樹的生長需求來精準制訂施肥方案,并應優先選擇有機肥。有機肥的增施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能為花椒樹提供全面的營養支持,增強其抗病能力。在灌溉方面,應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微噴等,避免過度灌溉導致土壤濕度過大,從而抑制病原菌的滋生。同時,應注意灌溉水的質量,避免使用帶有病原菌的水源進行灌溉。
2.2 生物防治措施
2.2.1 利用天敵防治
在漢源花椒流膠病的防治中,可以選擇對病原菌的傳播媒介(如蚜蟲、介殼蟲、粉虱)具有顯著捕食或寄生作用的天敵,如瓢蟲、草蛉等。這些天敵昆蟲的繁殖和釋放策略也需要精細規劃。例如,根據病原菌的消長規律和天敵昆蟲的生態習性,確定最佳的釋放時機和數量,以獲得最佳的控制效果。同時,需要關注天敵在椒園中的定殖和擴散情況,以及其對花椒樹生長和產量的影響,確保其在防治流膠病的同時不會對花椒生長造成負面影響。
2.2.2 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劑
微生物制劑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來抑制或殺滅病原菌的一種生物防治方法。在漢源花椒流膠病的防治中,微生物制劑的研制與應用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而言,需要從花椒樹體內或土壤中分離、篩選出對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菌株,如木霉菌、芽孢桿菌等。這些菌株應具有良好的定殖能力、廣泛的抗菌譜和穩定的遺傳特性。同時,通過發酵工藝的優化和劑型的創新,將這些微生物菌株制成適合田間應用的生物制劑[6]。在應用時,需要根據病原菌的侵染規律和花椒樹的生長需求,確定最佳的使用時機和頻率。此外,需要關注微生物制劑與其他防治措施的協同作用,以形成綜合防治體系,提高防治效果。
2.3 化學防治措施
2.3.1 合理選擇藥劑
在藥劑選擇上,應優先考慮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藥劑。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內吸性殺菌劑是防治流膠病的常用選擇,這些藥劑能夠通過植物體內傳導,對病原菌起到抑制作用。然而,隨著病原菌抗藥性的增強和環保要求的提高,新型藥劑的研發和應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藥劑選擇應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關注新型藥劑的研發動態,及時引入試驗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的藥劑。
2.3.2 精準施藥
精準施藥是提高化學防治效果的關鍵。需要根據病害發生情況和天氣條件,確定最佳的施藥時機和頻率。例如,在雨季來臨前或病害發生初期進行預防性施藥,能夠有效控制病原菌的擴散和侵染。同時,采用先進的施藥設備和技術也是至關重要的。無人機噴灑、精準噴霧等現代化施藥技術能夠確保藥劑均勻覆蓋在花椒樹體上,提高藥劑的利用率和防治效果,同時能減少人力成本,提高防治效率。
2.3.3 藥劑安全間隔期與殘留檢測管理
化學藥劑的使用必須嚴格遵守安全間隔期規定。這是為了確保在花椒采收前,藥劑能夠充分降解,避免對消費者造成健康風險。因此,在制訂防治方案時,應明確各種藥劑的安全間隔期,并嚴格按照規定執行。同時,藥劑殘留檢測是確?;ń樊a品安全的重要環節。通過定期對花椒進行殘留檢測,可以及時發現并處理超標產品,確保市場上銷售的花椒產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2.4 物理防治措施
2.4.1 熱處理法
熱處理法是通過提高植物體溫度來破壞病原菌的生理活性,從而達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在漢源花椒流膠病的防治中,熱處理法主要在冬季或早春時節應用。這一時期,病原菌處于越冬狀態,對溫度的敏感性較高。
具體實踐中,可以采用熱水澆灌或電熱絲加熱等方法對花椒樹體進行短暫加熱處理。熱水澆灌時,水溫應控制在50~60 ℃,避免溫度過高對樹體造成傷害。電熱絲加熱則可通過在樹體周圍布置電熱絲,通電后產生熱量來提高樹體溫度。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需要嚴格控制處理時間和溫度,確保既能有效殺滅病原菌,又不會對花椒樹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此外,熱處理法可與其他防治方法相結合,如熱處理后再噴灑生物制劑或低毒化學藥劑,以提高防治效果。
2.4.2 輻射處理法
輻射處理法是利用紫外線、微波等物理因子對植物體進行輻射處理,以破壞病原菌的細胞結構或代謝途徑,從而達到抑制或殺滅病原菌的目的。在漢源花椒流膠病的防治中,紫外線燈和微波發生器是常用的輻射處理設備。
紫外線燈主要通過發出特定波段的紫外線來殺滅病原菌。使用時,應將紫外線燈放置在花椒樹體周圍,確保紫外線能夠均勻照射到樹體表面。同時,需要注意控制照射時間和強度,避免過長時間或過高強度的照射對樹體造成損傷。
微波發生器則是通過產生微波輻射來破壞病原菌的細胞結構。與紫外線燈相比,微波發生器具有更強的穿透能力,能夠更深入地殺滅樹體內的病原菌。然而,微波輻射對植物體的影響也更大,因此使用時需要更加謹慎地控制輻射劑量和時間。
3 結語
研究發現,漢源花椒流膠病的發病機理涉及病原菌、環境因素、花椒樹體自身的生理生化變化等多個方面。為有效降低流膠病的發生率,需要從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個層面入手,形成一套科學、高效、環保的防治體系。在防治實踐中,基于生態學原理的農業防治措施是基礎,通過調整和優化種植環境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發生率;利用生物制劑的生物防治策略具有環保、可持續的優點,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精準化學防治技術的創新應用可以快速、有效控制病害,但需要解決藥劑殘留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物理防治方法的探索與實踐則為病害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參考文獻:
[1] 呂俊明,劉敏,王智華.花椒栽培要點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11):77-78.
[2] 趙吉桃,何靜,丁德東,等.花椒流膠病拮抗菌的分離鑒定及其生防機制[J/OL].浙江農業學報:1-11[2024-03-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3.1151.S.20240112.1531.002.html.
[3] 高立.薔薇科園林樹木流膠病的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鄉村科技,2021,12(24):108-109.
[4] 吳躍開,羅紅,王麗,等.貴州花椒主要病蟲害及其應對策略[J].安徽農學通報,2023,29(11):96-101.
[5] 雷琦.正安縣遵麻花椒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23,41(10):109-111.
[6] 劉函如,王宇佳,李來福,等.生物農藥防治花椒窄吉丁蟲和流膠病的使用技術篩選與評價[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23,39(6):1482-1487.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