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推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帶動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是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主要路徑。為了進一步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更好地使農民獲得持續性穩定收入,以陜西省為例,調研了解現代農業產業園在土地流轉、就業帶動等多元化聯農帶農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但還存在整體聯結比例偏低、聯結帶動方式相對單一、農民參與積極性不足等情況,并提出通過“引育”機制和發揮輔導員作用,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場適應和自我發展能力;動態跟蹤評價聯農帶農實施效果,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加強技能培訓針對性及加大政策宣講力度,提升農民自身職業能力等
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業產業園;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農帶農;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30
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2017年,原農業部、財政部共同啟動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項目具有強農富農的使命。發揮好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聯農帶農作用是促進農村共同富裕、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目前,有關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研究重點在于產業融合發展、利益聯結模式、聯農帶農模式等方面,對地方現代農業產業園聯農帶農效應的研究相對較少。筆者通過對陜西省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深入調研分析,找出制約現代農業產業園聯農帶農效應發揮的因素,為進一步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提供相應的決策依據。
1 現代農業產業園聯農帶農的主要做法
截至2023年4月,國家已批準創建288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按照農業農村部工作部署要求,2017年以來,陜西省先后啟動了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2021年,陜西省又全面啟動市級、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作。現代農業產業園依托園區優勢,在培育龍頭企業、完善聯農帶農助農服務體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引領帶動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1 優化聯農帶農模式,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目前,陜西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已逐步形成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紐帶的多元化聯農帶農模式及多種利益聯結機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種養大戶等為主,主要以提供就業崗位、簽訂種養協議、幫助銷售農產品等形式進行精準幫扶,推進富民增收。以就業帶動為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發揮出明顯作用,如表1所示。
聯農帶農的主體之間,合作形式雖不盡相同,但均是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紐帶將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和農戶組織起來,形成利益聯結體,再通過相應的利益聯結機制助農增收。聯農帶農模式大體包括“公司+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企業+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主要有“三資”股份聯結、勞務用工聯結、租賃分包聯結、產業領養聯結、社會化服務聯結等多種形式。
1.2 建立健全種植/養殖標準體系,提升農民種植/養殖水平
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優勢,在園區內執行統一標準的管理模式,保證種植/養殖的全產業鏈質量,整體提高農民種植/養殖水平。例如,眉縣獼猴桃產業園依托“五統一”(即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統一培訓)的模式進行訂單式、合作式、托管式一條龍全方位服務;平利縣產業園通過實行“四包”模式(包技術、包農資、包收購、包收益),提升農民種植/養殖水平;榆陽產業園通過生產標準化管理、規范化服務,統一經營及品牌打造等方式提升全產業鏈價值,帶動農民收入穩步提升。
1.3 重視技術培訓和引導,提高農民種植/養殖效益
陜西省通過專業指導培訓,提升農民職業化技術水平,提高種植/養殖效益,繼而提高農民收入。例如,平利縣產業園定期為農民提供茶葉采摘生產、茶園管護、農機作業、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培訓和指導,免費為農民提供生物有機肥、生物防治農藥;楊凌蔬菜產業園通過新技術、新設施推廣應用,更新農民思維理念和眼界格局,讓其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以此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洛川蘋果產業園通過現代科技裝備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同時帶動果農增收。此外,各產業園通過提升產業鏈價值和促進產業融合的方式促進農民轉型成產業工人,增加務工收入。例如,楊凌產業園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全產業鏈,為園區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
2 現代農業產業園發揮聯農帶農作用存在的問題
盡管陜西省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過程中,對聯農帶農機制建設的重視度不斷提高,聯農帶農模式和利益聯結形式也越來越多,但實踐中仍存在聯結帶動方式相對單一、整體聯結比例偏低、農民參與積極性不足等問題。
2.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綜合能力不足,聯結比例偏低
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內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自身發展存在困境,體量不夠大,聯農帶農能力不強。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對政策支持的依賴性較強,龍頭企業培育中存在簡單規模化和同質化的發展瓶頸。陜西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是生產和銷售初級農產品,在精深加工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產業鏈條的不完整使產品附加價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產業綜合收益不高,也無法給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2.2 利益聯結機制有待完善,聯結帶動方式相對單一
盡管土地流轉是利益聯結形式中應用比例最高的,但農民對土地流轉的滿意度卻低于其他聯結形式,主要存在土地流轉費未達到心理預期、土地流轉后土壤肥力下降或土地質量變差等問題,導致農民加入合作社、流轉土地意愿不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受到阻礙。作為產業鏈下游的農民是否愿意主動融入產業鏈(或者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聯農帶農體系)取決于對比較利益的考量,只有收益高于風險時,才會驅動農民融入聯農帶農體系[1]。另外,盡管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內不斷探索各種利益聯結模式,但農民流轉土地是為了釋放更多家庭勞動力外出務工,而未通過入股、生產、加工等參與產業發展,因而難以依托鄉村產業實現家庭增收;聯農帶農的方式也多采取收購農產品的形式進行利益分配,農民議價空間小,龍頭企業因其規模性和組織性居于優勢方,農民入股分紅、效益分成等利益聯結機制建設基本還處于探索階段[2]。
2.3 農民的能力和思想觀念受限,參與積極性不足
目前,農民所能從事的工作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勞動力的需求之間存在偏差,同時農業對農民的吸引力不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希望雇傭技術水平較高的年輕人,而留守農民雖然有接受技術培訓的訴求但對自身發展方向不明確,在運用現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從事現代農業生產方面存在困難。因為培訓體系還不夠完善,培訓供需還存在脫節的現象,新型職業農民仍然較少,農民普遍處于產業鏈最低端。農民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聯結機制缺乏了解,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聯結過程中易產生利益沖突及難以實現利益共享等問題,致使農民參與鄉村產業發展、參與聯農帶農體系的積極性受到影響。
3 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的對策建議
針對現代農業產業園在發揮聯農帶農作用方面存在的問題,根據陜西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促進聯農帶農作用發揮等相關政策,并通過實地調研獲取的一手資料,提出以下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的
3點建議。
3.1 通過“引育”機制和發揮輔導員作用,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場適應和自我發展能力
縣級政府建立“引育”機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發展能力。借助蘇陜協作和東西部合作,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產業發展方面的聚集優勢,從新業態拓展、生產栽培、農產品精深加工、電商營銷、園區品牌創建等方面引入新的發展理念和模式,以合作入股、生產托管、技術指導、產銷對接等方式,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民增收致富。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輔導員的作用,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市場適應能力。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輔導員的專業技術優勢,通過對經營主體加強財務管理、規范會計核算、策劃產業項目、提升品牌意識、解決資金難題等方面提供精準輔導服務及示范指導,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3]。
3.2 動態跟蹤評價聯農帶農實施效果,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借助第三方中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盈利能力進行跟蹤,提供展現收入穩定性的平臺;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農帶農的實際效果進行動態監測,以此作為政策制定或完善的重要依據。既要對聯農帶農的實際效果進行科學評估,又要對政策支持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尤其是利益聯結機制中入股資金分紅的兌現情況、土地流轉合同執行情況,對農民分享收益的比率和額度進行跟蹤,必要時通過審計等措施對企業主導形成的利益分配方案進行監督檢查,保證農民在更長產業鏈條上取得穩定收益,確保聯農帶農效果的真正實現。另外,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一定政策優惠的同時要充分考量其聯農帶農的方式和能力,聯農帶農數量多和效果好的可以適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3 加強技能培訓針對性及加大政策宣講力度,提升農民自身職業能力
1)根據主導產業特色,對農民進行分類引導,利用產業優勢分別從產業鏈的上中下游環節提升各現代農業產業園聯農帶農能力。具體而言,從產業鏈發展的角度和要求上對農民設置系統性培訓體系,針對農村半勞動力、弱勞動力,需要充分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聯農帶農作用;針對有潛能的農民,需要通過加大技術扶持力度,加強技能培訓,使其適應產業鏈升級換代的技術需求[4]。在延長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的產業發展中打破農民只能參與低端產業鏈的思維定式,給有潛能的農民提供從產業鏈低端走入中高端獲取更多收入的機會,使部分能力較強的農民通過技能培訓轉化為技術工人,通過對外提供技術服務,繼而讓農民分享到更多的產業收益。2)通過加大政策宣講力度,讓農民和經營主體明晰聯農帶農機制建立目的和實質性意義[5]。充分了解農民的資源和訴求,為農民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和支持;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探索和嘗試多元化的聯農帶農模式,依托“三變”改革,激勵農民通過生產要素入股企業,完善“租金+股金+薪金”的利益聯結機制,提升農民在產業鏈中的參與度,持續增加農民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收入,使聯農帶農機制達到“帶得準”“帶得穩”“帶得久”的效果,喚醒農民在鄉村產業中的主體性意識,讓農民真正參與鄉村產業發展。
4 結語
健全完善現代農業產業園聯農帶農機制,既要通過園區本身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發揮帶農富農作用,又要通過園區的示范、帶動、引領不斷提升農民的思想理念、市場風險意識、職業技術水平、經營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質和綜合實力,使農民不僅具有在園區內分享更多產業發展成果的機會,還有能力在園區外通過勞動力、技術、資金等投資,在更大范圍、更多領域、更高層次上獲得產業增值收益,最終達到農民綜合收入穩定提升、農民獲得更多財富積累、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持續增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楊林廣.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現實困境、動力機制及路徑創新[J].農業經濟,2023(1):23-25.
[2] 柳一橋.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鏈主”企業聯農帶農機制優化策略[J].南方農業,2022,16(22):125-129.
[3] 張藝,楊嘯,趙玉財.現代農業產業園利益聯結模式構建與聯農帶農能力評價[J].山西農經,2022(22):21-25.
[4] 張華,張忠明.標準化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可行性與對策[J].農業經濟,2023(1):20-22.
[5] 李和平,張曉曉.農戶視角下現代農業產業園利益聯結機制探析[J].農村經濟,2019(7):119-126.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