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茶產業是安徽省石臺縣的支柱產業。為促進石臺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總結石臺縣在茶產業方面具備的自然資源優勢、產業規模優勢、經營主體優勢、品牌優勢,分析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高質高效種植基地、加快主體培育、管控質量安全、打造縣域公用品牌等發展路徑。
關鍵詞 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科技興茶;安徽省石臺縣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40
安徽省石臺縣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將其視為推動石臺縣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核心[1]。作為石臺縣農業的核心支柱,茶葉生產在優化農業結構、實現鄉村振興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石臺縣作為我國南部的主要富硒區,硒茶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復蘇的重要推動力。硒茶產業的發展潛力巨大,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還有助于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力量[2-3]。
1 發展優勢
1.1 自然資源優勢
石臺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晝夜溫差大。石臺縣森林覆蓋率達84.65%,林區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極高[4]。石臺縣內及周邊無工業區及大型工廠,因此污染較少,1年內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超過300 d。石臺縣茶園土壤深厚,有機養分豐富,肥力水平較高。石臺縣有豐富的天然富硒地資源,2018年公布的石臺縣富硒土壤調查結果顯示,全縣土壤總硒變幅為0.048~21.021 mg·kg-1,平均含量為0.556 mg·kg-1。由此可見,石臺縣茶樹生長水、肥、土、氣條件俱佳,所產茶葉香氣濃郁、滋味醇厚、鮮爽回甘、品質獨特[5]。
1.2 產業規模優勢
近年來,石臺縣茶產業持續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利用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現代農業產業(茶產業)發展、農業綜合開發、硒茶小鎮建設、“三化”茶園建設等項目,建成大量高產高效茶園和配套基礎設施[6]。石臺縣以實施“整園提質、整形提香、整牌提效”工程為抓手,推廣高產優質茶樹栽培技術、有機肥施用技術、機械代替人工茶園中耕除草技術等相關技術。石臺縣新建良種茶園0.23萬hm2,改造低產茶園0.16萬hm2,完善和配套茶園基礎設施近0.20萬hm2,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扶持組建茶葉專業社會化服務隊30支,開展茶園機械化除草、中耕等服務,減少化學除草劑和化學農藥用量,建立綠色高產高效示范片0.13萬hm2。石臺縣茶園面積0.82萬hm2(可采茶園0.58萬hm2),2023年產茶總量5 500 t,年產值達5.7億元、綜合產值超10億元。可采茶園每667 m2收入超過3 000元,最高每667 m2收入可達2.3萬元,茶農人均收入超過3 450元[7]。
1.3 經營主體優勢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已逐漸成為主流,在我國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安徽省各級政府對石臺縣茶產業發展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引進優秀人才,引導和鼓勵年輕一代回歸家鄉,引領新型硒茶產業的發展,并鼓勵他們參與農業合作社[8]。每年4月18日,石臺縣會舉辦“安徽·石臺”茶文化節活動,此活動旨在展示政府對硒茶產業的支持,同時吸引外地茶商前來采購當地硒茶,助力農民解決銷售難題[9]。
石臺縣致力于推動產業化經營,組建了天方茶業、西黃山茶葉省級產業化聯合體2家,培育涉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2家、市級7家,茶葉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200余家,初步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主導,核心茶企為骨干,合作社、家庭農場為基礎的茶產業加工體系。此外,石臺縣已成功打造占地面積逾萬平方米的“石臺茶城”茶葉綜合貿易中心,拓寬了當地茶產品的銷售渠道。
1.4 品牌優勢
石臺縣連續成功舉辦了二十一屆“安徽·石臺”茶葉節。在合肥市、南京市、杭州市、上海市等重點城市設立“石臺硒茶”品牌展示展銷專營店,開展品牌推介活動。“石臺硒茶”2019年入選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目錄,2021年入選安徽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目錄,2022年“石臺硒茶”成功入選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此外,“石臺硒茶”成功入選2023年“皖美農品”區域公用品牌名單,經中國茶葉品牌價值評估課題組評估公用品牌價值達14.65億元。
2 存在的問題
2.1 種植水平不高
石臺縣擁有悠久的的茶樹種植歷史,始終堅持傳統的茶園管理方式。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單一的石臺硒茶品種在競爭激烈的硒茶市場上逐漸顯露出其局限性。此外,當地茶農仍然堅持采用人工清理的方式清除茶園雜草,但部分茶種植地區已經開始實施機械化處理。機械化處理可以減少雜草清除所需時間,提高工作效率[10]。
石臺縣茶園面積已趨近穩定,但從事茶葉生產的勞動力數量卻大幅下降,且大多數茶園位于山區,交通不便,茶園機械化水平低,勞動力成本大幅度提高,導致茶園平均產量低、收益低。勞動力的缺乏導致茶園多年未得到翻耕,草害、蟲害問題日趨嚴重,進而影響了茶葉的產品質量安全。
2.2 生產主體水平有待提高
茶葉雖然是石臺縣農業主導產業,但茶葉生產主體水平不高。石臺縣茶葉生產主要由中小型企業承擔,大部分采用半自動化生產模式,主要是簡單的初加工,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固定銷售渠道,在生產、加工和銷售等環節缺乏整體協作,組織化、產業化程度低。受限于茶廠設施簡陋、設備先進程度不足及技術人員能力有待提升,標準化規范生產難以實現,導致石臺縣茶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發展潛力受到制約[11]。
2.3 品牌知名度不足
石臺縣茶葉產品受到品牌意識淡薄、資金匱乏等因素的制約,導致其在市場上的知名度、認可度及影響力相對較弱。近年來,石臺縣已成功研發出一系列優質新品種。然而,推廣手段不足、營銷方式相對保守等問題,導致產品價格偏低,難以達到預期的經濟效益。
2.4 茶旅融合發展水平不高
近年來,石臺縣積極推動茶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創建了如采摘體驗園區、茶文化博物館、富含硒元素的茶文化展示館和茶莊園等一系列以茶為主題的休憩區域。然而,由于財務預算緊張、缺少專業的運營團隊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茶旅融合示范區面臨規模較小、配套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不完善等問題,未能充分發揮其資源潛力,導致示范區對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果難以為繼,后續的發展動力有限[12]。
3 發展路徑探析
3.1 建設高質高效基地
適當改造茶園,開展相應的“改園、改樹、改土”措施。針對品質較差的品種進行改種換植;針對面積較大的地塊,推廣“三化”茶園建設;針對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種植園,爭取相應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圍繞“控肥增效、控藥減害”,集成推廣茶葉綠色生產模式,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推廣茶園以草控草、行間覆草、套種油菜大豆等綠色控草技術,推廣懸掛全降解誘蟲板,安裝殺蟲燈,推行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爭取到“十四五”末,改造低產茶園0.33萬hm2,高效茶園面積占比達70%,無性系良種茶園占比超過60%,石臺縣茶園開采面積穩定在0.67萬hm2。
3.2 加快主體培育
1)對現有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加大培育力度,推進石臺硒茶標準化生產。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項目傾斜等多種手段,引導茶葉生產主體向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獎補茶企更新設備,建設智能化加工流水線,按照全程清潔化要求,扶持改造升級一批標準化茶葉加工廠,全面提高茶葉清潔加工水平。2)加強茶產業從業人員技能提升,積極鼓勵有創業能力和意愿的居民投身茶產業。通過組織培訓,不斷提高石臺縣廣大茶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快生產主體對茶業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新知識、新技術的吸收、利用和推廣。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開展深度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共同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及人才培養。通過出臺相關激勵政策,為石臺縣茶產業發展吸引、留住更多的人才,為硒茶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3)優化營商環境,引進產業資本、行業龍頭、上市公司等主體與石臺縣茶企進行合作。通過聯合重組、合資合作、兼并收購等方式,對現有茶企、茶廠、合作社、家庭農場進行整合重組,推進“戶轉企”“企升規”,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主導,核心茶企為骨干,合作社、家庭農場為基礎的茶產業加工體系。
3.3 管控質量安全
從茶葉種植到銷售全過程,石臺縣應始終保持對產品品質和安全的嚴格把控,以確保其安全性。為進一步提升茶葉品質,強化農業生產資料管理,積極推廣機械化作業替代人工翻土,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同時,提高茶樹營養配方的應用比例,減少因過度依賴單一化肥而導致的土壤養分流失問題。此外,積極采用環保手段防治病蟲害,嚴禁使用茶園禁止或限制的化學農藥,尤其是除草劑。石臺縣致力于實現環保、可持續和數字化的生產過程,確保茶葉從“茶田”到“茶壺”的每個環節都無污染,為消費者提供健康、安全、高品質的茶葉產品。
3.4 打造縣域公用品牌
全力培育“石臺硒茶”區域公用品牌,以石臺硒茶引領石臺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振興鄉村經濟,將石臺硒茶打造成中國農業優秀區域公用品牌示范。加強相關準則的制定與執行,積極開展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工作,確保品牌、標準、工藝和包裝的統一性和規范性。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拓寬銷售渠道,鼓勵茶葉經營主體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線上交易,利用新媒體平臺直播賣茶,發展線上銷售。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引導規模較大、品牌知名、實力雄厚、效益良好的企業走出石臺縣,積極參加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安徽國際茶產業博覽會、上海農交會等國內有影響力的茶葉會展活動,在推廣品牌的同時交流經驗、學習先進技術。此外,在南京市、上海市、合肥市、杭州市等城市開展石臺硒茶品牌推介活動,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4 結語
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農業與農村的現代化。鄉村振興策略與農村產業發展密切相關,而產業進步則是鄉村振興的主要目標。硒茶產業作為石臺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其地位不容忽視。因此,石臺縣必須堅定不移地追求品質農業和生態農業的協調發展。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茶葉企業,都應積極探討并勇于實踐新的生產方式和模式,鼓勵建立以“茶”為主題的家庭農場、合作社和茶葉企業。以茶為媒,推進農耕文化和茶文化融合發展,建設一批集茶葉觀光體驗、休閑度假、文化科普于一體的茶旅融合精品線路,以茶促旅,以旅興茶。
參考文獻:
[1] 鄭茂典.陳衛武用一片綠葉帶動一方產業[J].科技創新與品牌,2023(2):58-59.
[2] 王晨穎,張青,汪升毅,等.石臺縣群體種老茶園調查及保護性開發建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23):99-102.
[3] 朱小妹,張晶.石臺硒茶品牌建設現狀與發展思路[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2(9):118-119.
[4] 王雷剛,徐奕鼎,劉丹丹,等.3個小區域茶園秋季紅茶品質與生化成分分析[J].山東農業科學,2021,53(9):46-50.
[5] 檀和平.石臺縣推廣茶園秸稈覆蓋技術的必要性及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2):31-32.
[6] 王建輝.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詔安縣富硒茶產業發展研究[D].廈門:集美大學,2021.
[7] 童城,劉長河.安徽石臺縣西黃山茶葉實業有限公司發展茶旅的實踐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0(12):265-266.
[8] 呂國豪,高莉,王英.基于物聯網的石臺縣茶園智能控制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現代農業科技,2019(21):261.
[9] 朱國英.石臺縣土壤和農產品中硒元素含量的測定分析[J].南方農業,2019,13(28):63-66.
[10] 徐東輝.天方茶業:科技創新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J].安徽科技,2017(10):19-20.
[11] 毛雪,吳傳海,朱海娣,等.石臺縣富硒茶產業現狀與發展[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5):32-35.
[12] 洪來生,張青,程孝明等.實行“物聯網+茶業”助推石臺茶產業融合發展[J].茶業通報,2016,
38(4):191-192.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