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可提高糧食生產效率,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保障。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仍有待提高。為提升河南省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糧食產量,分析河南省在農業機械推廣方面存在的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作業水平偏低、農業機械適應性和可靠性亟待提升、農業機械作業服務體系建設需加強等問題,并提出提高糧食作物機械化作業水平、因地制宜選配適宜的農業機械裝備、建立標準化的農業機械作業服務體系等策略。
關鍵詞 農業機械;糧食安全;推廣;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47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河南省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其糧食產量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影響。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可提高糧食生產效率,為糧食安全提供保障。基于此,筆者擬通過分析河南省農業機械推廣面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農業機械推廣與應用策略,以期為河南省乃至全國的糧食安全保障提供決策參考。
1 農業機械推廣與糧食安全生產效率的關系
農業機械化是實現糧食產量增長的重要技術支撐。1)農業機械替代人工可以極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小麥收割為例,手工收割小麥效率僅為每天0.05~0.10 hm2·人-1,而應用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效率為每天3.00~8.00 hm2·人-1,可見勞動生產效率大幅提升。2)機械化標準化作業有利于規模化經營和精細化管理,使單位面積作物產量得到大幅提升。例如,2015年江蘇省鹽城市實現農業機械化100%,當地大豆每667 m2產量從97.5 kg(1983年)提高到303.0 kg,實現3倍以上的增長[1]。3)在農作物耕種收環節,實現機械化發展,可縮短作業時間,增加糧食總產量。
近年來,河南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提供了堅實支撐。據初步統計,2023年河南省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112億kW,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1%,小麥、玉米、花生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2023年,河南省發生“爛場雨”“華西秋雨”等嚴重自然災害,在此過程中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裝備發揮了巨大作用。在夏收期間,河南省投入大型農機400.0萬臺(套),其中聯合收割機21.6萬臺,用13 d完成5.67萬km2小麥搶收作業。在秋收期間,河南省組織8萬臺玉米收獲機開展低損收獲作業,機收平均損失率降至2.2%以內。河南省連續7 a糧食產量穩定在0.65億t以上,2023年糧食產量約0.66億t,其中秋糧產量約0.30億t,充分展現了農業機械化對糧食生產的重要保障作用。
2 河南省農機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2.1 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作業水平偏低
河南省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其糧食產量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受限于技術和資金等條件,河南省部分主要糧食作物的機械化作業水平仍較低。以水稻為例,根據河南省糧食管理局公布的數據,2019年全省水稻機械化移栽率僅為76.23%,低于江蘇省、湖北省等地[2]。除移栽外,水稻的耕整、施肥、收割等環節機械化率也較低。這主要因為河南省處于我國中低產稻區,水稻分散種植模式普遍,適應性較差的大型機械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同時,河南省水稻生產主體大部分為小型農戶,資金和技術水平有限,難以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這導致河南省水稻人工化操作比例約30%,嚴重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農作物產量的增加。類似情況也體現在玉米深松、麥類脫粒等農業生產工序上。除了水稻等糧食作物,河南省大豆生產機械化也存在明顯短板。由于河南省地形地貌復雜,大多地區在大豆生產中無法使用寬幅高效聯合收獲機,影響了作業質量[2]。這些因素共同導致河南省大豆產量未能達到預期,2018年每667 m2大豆產量僅為225 kg,與全國平均水平(每667 m2大豆產量265 kg)存在明顯差距[2]。
2.2 農業機械適應性和可靠性亟待提升
河南省地形地貌復雜,旱澇并存,適合種植的農作物和使用的農業機械類型多樣,給農業機械選型和使用帶來了很大挑戰。目前,河南省推廣應用的部分農業機械存在適應性和可靠性不強的問題,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具體來看,河南省水稻主產區多分布在地形起伏較大的山間盆地,使用的水稻機械化裝備以小型耕整機為主。但這些農業機械轉彎半徑大,機動性差,無法適應零星分散的稻田,給機械化作業帶來了一定障礙。此外,由于地形原因,河南省水田地面坡度可達15°,而大多數水稻收割機只適用于5°以內的緩坡,無法充分發揮性能,導致一些關鍵工序的機械化率難以提高,嚴重制約了農作物產量的增長[3]。除地形影響外,氣候變化也考驗著農業機械的適應性。河南省氣候多變,連陰雨天氣影響旱地作物如小麥、玉米的機械化收獲進度;強對流性降雨也常造成地面塌方、機械陷輪等問題。這要求農業機械具有強悍的耐用性和環境適應性。此外,由于制造工藝和材料限制,很多低端農業機械的使用壽命只有3~5年,增加了農民的使用成本,制約了地方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2.3 農業機械作業服務體系建設需加強
河南省農業機械作業服務體系建設雖然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但與糧食產能提升的要求還存有差距,具體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農業機械作業組織數量不足。由于地塊分散和中小型農戶占主體地位,河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規模化經營主體數量有限。同時,現有農業機械作業隊裝備配套不完整,作業能力較弱。這導致河南省機械化作業面積占比僅50%左右,大量農業生產活動仍依賴于低效的人工勞動[4]。這不利于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也制約了糧食產量的進一步增長。2)農業機械作業質量監管體系不健全。現階段,河南省農業機械檢測站建設較為滯后,僅濮陽市、三門峽市各有1個國家級檢測站,不利于有效監管農業機械作業質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機械推廣應用。此外,農業機械作業過程中的數據統計與質量評價體系有待完善。目前,農戶無法準確判斷不同品牌、型號的農業機械的適應性和經濟性,難以實現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農業機械。3)駕駛員培訓與考核不規范。培訓內容陳舊、缺乏針對性,無法跟上農業機械裝備更新換代的速度;青年勞動力外流嚴重,熟練的老齡駕駛員又逐漸退出生產,如果不能建立科學合理的培訓和管理制度,將嚴重制約地區農業機械推廣應用。綜上所述,河南省在農業機械作業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需要加強,如不能盡快加強頂層設計,強化過程管控,必然影響糧食高產穩產目標的實現。
3 對策建議
3.1 提高糧食作物機械化作業水平
為有效解決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作業水平偏低的問題,河南省可采取以下策略。1)明確優先發展方向。根據河南省不同作物分布區域的資源稟賦條件,結合實際開展農業機械推廣工作。在人口稠密的中原平原地區,集中加大農業機械投入力度,提升小麥等糧食作物機械化作業水平;在黃淮平原等地,著力培育水稻機械化的專業化龍頭企業,帶動機械化社會化服務;在豫西丘陵地帶,大力推廣家庭農場等適度規模經營模式,進而助力當地小麥等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5]。2)完善農業機械補貼政策。根據不同作物、不同地區特點,對關鍵生產環節給予重點支持和補貼。通過農業機械采購補貼、作業托管補貼等多渠道持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為河南省機械化建設提供穩定動力,切實保障糧食產能。3)調整優化作物種植模式。規模化種植布局,擴大統防統治面積,為大型農業機械作業創造條件。發展特色省作制度,因地制宜推進農業機械化,適應不同作物機械化作業需求。4)推廣應用智能農業機械裝備。鼓勵農業機械企業研發適應小農戶需求的智能精準農業機械裝備,提高分散作業效率。5)完善農業機械人才培養體系。重視農機手和維修人員的專業化培訓,提升其操作技能和維修水平,為主要作物機械化作業提供人力支撐。
3.2 因地制宜選配適宜的農業機械裝備
為解決農業機械適應性和可靠性不足的問題,河南省可采取以下策略。1)因地制宜,分類選配。根據不同自然條件,選擇配套優化的農業機械裝備。在地形復雜的山區,選用體積小、結構緊湊、轉彎靈活的微型拖拉機等;在開闊平原,則配備大馬力、高效的履帶式拖拉機,實現大面積連片化機械作業。此外,不同土壤條件下,配備使用的深松機、翻耕機和播種機具的參數也需要差異化設定。2)因機配套,模塊化配置。打破傳統封閉的整機采購模式,實現農業機械可自定義的模塊化組建。例如,可根據土地整理、播種、施肥、灌溉、收割等水稻生產環節的作業要求配置農業機械,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3)因地制宜選配機械裝備。針對小塊分散的田地,配置高效低耗的中小型機械,如輪式拖拉機等。針對大田塊區域,配置大功率、高速型機械裝備提高作業效率。同時,根據不同地形地貌,按需選配輪式或履帶式機型。
3.3 建立標準化的農業機械作業服務體系
為完善農業機械作業服務體系,河南省可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1)規劃布局區域性作業中心。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農業基礎設施,選取重點區域建設3~5個農業機械服務中心。這些農業機械服務中心要求能整合周邊1~2 h運輸距離范圍內的農業機械服務隊和農戶,提供精耕、施藥、防病、收割等全程作業服務。為農業機械服務中心配備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組建專業農機手團隊,實行作業區域化管理。發揮農業機械服務中心信息化、智能化的技術優勢,開展遠程監測、智能導航等精細化作業,提高農業機械作業質量和效率。2)構建第三方評估機制。建立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開展對農業機械服務隊生產能力、運營質量的評級考核工作。考核內容主要包括農業機械務數量與性能、技術人員配備、作業組織管理水平、數據統計分析能力等,并將考核等級與政府補助資金掛鉤,促使農業機械服務人員工作能力提升。3)完善質量追溯與不良責任追償制度。建立種植記錄和機械作業過程數據化監控系統,強化質量追溯,確保農產品安全。同時,制訂作業質量評價標準,如對機械問題導致的作物倒伏等事故或造成糧食產量減少,則相應的農業機械服務隊應承擔經濟賠償責任,從制度上促進其提高作業質量和責任心。4)強化作業組織與示范引領。按“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動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和家庭農場共同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以合作社為基礎組建不同類型的專業化作業隊伍,開展定向作業服務。同時,建立機械化作業示范區,從管理到培訓全面展示機械化強農惠農效果,加速培育典型經驗并復制推廣。5)實施駕駛員培訓和作業托管制度。加大駕駛員的培訓考核力度,特別要針對不同機型的農業機械結構特點、適應性范圍和操作要點進行系統培訓,規范操作流程。
4 結語
河南省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其糧食產能對國家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當前,河南省在推廣應用農業機械的過程中,仍面臨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業機械適應性和可靠性亟待提升及農業機械作業服務體系建設需加強等問題,制約了河南省糧食產量的進一步提高。為此,筆者從提高糧食作物機械化作業水平、因地制宜選配適宜農機和建立標準化的農業機械作業服務體系3個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這些對策建議旨在提高河南省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效激發糧食生產潛力,充分發揮機械化規模經營效益,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 夏扎地古麗·艾希丁.農業機械化技術在鄉鎮農業生產中的推廣及應用[J].農家參謀,2020(12):103.
[2] 李治,胡可可.基于熵值法的河南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5):22-31.
[3] 張亞婕,張敏,董曉琳,等.糧食安全背景下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現狀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3,14(5):52-55.
[4] 彭俊杰.基于糧食安全的黃河流域農業用水態勢分析及應對策略[J].農業經濟,2022(7):10-12.
[5] 劉會娟.河南糧食產業供應鏈精簡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3(13):36-38.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