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推動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邁向新階段,實現鄉村振興目標下的高質量發展,分析其當前美麗鄉村建設存在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困境、特色風貌保持與現代化進程沖突及農業產業結構局限等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空間布局優化與基礎設施提質增效、生態環境協同治理與綠色發展、鄉土文化傳承與現代風貌融合設計及農業產業升級與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等策略。
關鍵詞 鄉村振興;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55
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對于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改善鄉村面貌、增強鄉村活力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在分析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探索其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建設路徑,以期為安徽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貢獻力量。
1 美麗鄉村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與作用
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增強鄉村內生發展動力具有重要作用[1]。1)美麗鄉村建設可以有效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提高鄉村居民生活品質。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如供水、排水、垃圾處理等,可以使鄉村衛生條件和居住條件得到改善。2)美麗鄉村建設可以有效保護鄉村生態環境。通過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修復工程,可以遏制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趨勢。以蚌埠市為例,通過推進“嶺修坡治”工程,截留水土流失面積0.21萬hm2,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2]。3)美麗鄉村建設可以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和鄉村經濟轉型升級。通過展示傳統鄉村風貌和文化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前往鄉村旅游[3]。
2 建設問題分析
2.1 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安徽省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但其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與不足。在供水方面,安徽省有少量建制村未通自來水管網,居民仍在使用易受污染的地表水或地下水[4]。在污水、垃圾處理方面,安徽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面不足,生活垃圾處置不規范問題突出。
2023年,安徽省農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僅23.1%,存在生活污水直排或未經處理就近排入周邊水體現象;部分村莊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效果不佳[5]。在能源供應方面,安徽省仍有部分地區未實現電網和天然氣管網全面覆蓋。2023年一季度,安徽省全社會用電量為732.0億kW·h,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部分偏遠山區能源供應短缺問題突出,居民生活、生產受到一定的限制[4]。
2.2 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困境
安徽省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但長期以來,當地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面臨諸多困境。1)安徽省土地沙化面積大,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根據統計,安徽省活動沙地面積1 265 km2,輕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1.91萬 km2,這與當地坡耕地較多,植被覆蓋較差等因素相關。以樅陽縣為例,該縣35%以上的面積處于山地,存在大面積的水土流失區,部分區域土壤侵蝕模數高達2 000 t·km-2,土地生產力衰減嚴重[2]。2)安徽省部分地區礦產資源開發破壞生態平衡[1]。部分地區地表植被覆蓋減少,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3)安徽省部分地區水、大氣等環境質量較差。根據環保部門監測,安徽省局部地區氮氧化物和細顆粒物(PM2.5)濃度居高不下,主要污染源來自汽車尾氣排放和工業生產。
2.3 特色風貌保持與現代化進程沖突
安徽省擁有豐富的鄉村人文歷史資源,古村落、古鎮落分布廣泛。但在現代化城鎮化進程中,這些古村落、古鎮落面臨風貌特征流失和文化內涵淡化的困境。1)安徽省不少古村落在推進新的農村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傳統鄉村格局和建筑風格遭到破壞。例如,屯溪老街被拆除改造成標準化混凝土建筑,失去了原有的古樸與文化內涵。一些村落甚至填埋了村邊小河,渾然不復從前田園風光,削弱了鄉村特有的文化魅力。2)安徽省不少古村落,特別是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村落,出現“空心村”現象,古宅閑置,村民文化日趨淡漠。這些村落失去了人文活力,鄉土文化也面臨斷層。例如,黟縣龍川村80%以上的年輕村民外出務工謀生,僅留老人和小孩在村內,村民文化活動趨于簡單化,無法承載起原有的文化內涵。這些問題制約著安徽省鄉村文化的傳承創新,也影響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4 農業產業結構局限
安徽省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大省,但其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仍面臨農業產業結構相對單一、農村經濟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1)安徽省種植的農作物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和特色優勢作物種植面積占比不高。2020年,安徽省糧食播種面積約666.7萬hm2,約占該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58%,而水果、茶葉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僅占14.5%左右,這導致安徽省農業產值增加渠道較為單一,也制約了高效現代農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4]。2)安徽省農產品深加工轉化率較低,綠色食品認證數量偏少,影響了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2023年,安徽省農產品加工率為45%,其中果蔬加工率占25%[4]。安全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認證數量比重較低,限制了品牌效應的發揮,導致安徽省農村地區勞動力就業難題凸顯。3)安徽省絕大部分農村地區傳統第一產業占主導,新興產業如農產品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發展緩慢,無法有效帶動鄉村經濟增長,使安徽省農村地區存在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就業空間有限等問題。
3 建設路徑探索
3.1 空間布局優化與基礎設施提質增效
為有效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實,安徽省需要從空間布局優化和基礎設施提質增效2個方面入手。1)安徽省可按照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要求,合理確定不同類型鄉村建設的定位和布局。例如,可重點培育一批傳統村落文化保存區、美麗宜居示范村、特色產業示范園區等,形成產城融合的發展格局。以六安市金寨縣為例,該縣依托獨特的徽派建筑風格和地域文化資源,選擇5個典型古村落劃定為傳統村落文化保存區,并制定相應的保護利用規劃,以傳承和利用好當地獨特的文化資源。2)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提質增效。平原農村可按照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建設規模化基礎設施以實現資源有效供給;山區農村可推廣分散式供給模式,實現就近服務;偏遠農村可實施能源立改等工程,確保能源供給到戶。以阜陽市潁上縣為例,該縣利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合作,在82個村通入管網天然氣,有效解決燃料“無柴燒”問題[1]。這種差異化思路可以有效提高基礎設施供給效率。為保障基礎設施提質增效,安徽省應因勢利導,整合資源,創新投融資機制,形成基礎設施建設合力。例如,可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級的各類專項資金;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PPP項目;發揮地方政府和村集體的積極性,實行多方位投入。只有做到投入源頭多元化,才能保障建設資金“源源不斷”,切實增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后勁。
3.2 生態環境協同治理與綠色發展
為有效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保障美麗鄉村建設,安徽省必須堅持系統治理和綠色發展理念,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態治理和保護的合力。1)安徽省可實施京津冀、長三角協同生態治理,形成區域合作局面。重點在流域上游地區大力推進水源涵養林建設,中下游地區則實施河道連通改造工程。同時,加強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降低酸雨發生概率,實現多地區和行業協同推進生態系統修復。2)因地制宜開展小流域生態治理和保護。對于水土流失嚴重區,要實施以坡改梯、封山育林等為主的綜合治理模式;對于礦產資源開發區,必須堅決關閉破壞生態平衡的礦山企業,并推進植被恢復工程。此外,可依托數字技術建立小流域監測預警系統,明確生態退化責任,強化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建設。3)因地制宜培育生態產業,實現保護與利用相結合。例如,黃山市以打造生態茶園為契機,有效控制了礦山開采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滁州市則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和綠色食品加工業,生態環境改善成效明顯。安徽省可根據各地資源稟賦特色,積極培育壯大特色生態產業,以產業帶動生態,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豐收。
3.3 鄉土文化傳承與現代風貌融合設計
為有效化解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風貌保持與現代化進程沖突的困境,安徽省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思路,推進鄉村規劃建設,實現鄉土文化創新性傳承。1)加強古村落保護利用規劃編制,明確空間控制要求。合理劃定保護范圍,嚴格控制拆遷改造,最大限度保留鄉土風貌。同時,編制利用規劃,因地制宜開發民宿、鄉村博物館等,實現鄉土文化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以歙縣襄河古村為例,該縣結合村落語境設計了高標準的歸墟民宿區,一批空心古宅得到修繕激活,以民宿服務傳承了獨特的徽派建筑文化。2)因地制宜實施村容村貌提升行動。山區鄉村可保持自然風光,控制人為破壞;平原鄉村可打造主題明水、園林綠化等,豐富鄉村景觀內涵。此外,可探索建立村民共有產權制度,調動村民主體地位,推進鄉村文化體系建設。以旌德縣巢湖濕地村落為例,該縣通過培育推廣濕地文化,建立起以荷花繪畫、荷鼓戲為代表的獨特民俗文化品牌,為增強村民文化認同感提供堅實基礎。3)啟動新型智庫體系建設,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安徽省各縣(市、區)可成立鄉村振興決策咨詢委員會,高校和科研院所可派駐鄉村振興工作站,形成科技支撐體系。以桐城市為例,依托當地高校力量,該市成立了農村人文發展研究院,開展農村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鄉村旅游規劃等課題研究,有力支撐美麗鄉村建設各項決策。
3.4 農業產業升級與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為破解農業產業結構性矛盾,安徽省必須堅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種養結合、初加深結合的理念,大力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1)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延伸產業鏈條。淮北市可發展設施農業,延長番茄等產品的產期;阜陽市則可發展有機生態茶園,培育綠色食品品牌。各地還可大力發展清潔畜禽養殖業,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形成從生產到加工的一體化農牧業生產體系。以亳州市譙城區為例,該區大力發展生豬標準化養殖,并帶動食品深加工業快速增長,農牧一體化水平不斷提高。這種差異化特色路線,可更好地激發鄉村經濟增長動力。2)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旅游特色小鎮、休閑農業等模式發展。例如,屯溪老街可發展歷史文化旅游,黃山等名山大川區域可發展自然風景游覽,淮河流域可打造主題民俗體驗區。此外,各地要加強培育壯大新型網絡信息服務業,如農產品電商、“互聯網+鄉村旅游”等,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以六安市金寨縣為例,該縣大力扶持發展“三品一標”電商平臺,有力帶動了農特產品網絡營銷,農民收入明顯增加,為鄉村經濟注入了新動力。3)完善產業發展政策體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例如,安徽省可加大貼息信貸、獎補資金傾斜力度,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對重點龍頭企業給予土地、節能減排等政策傾斜支持,強化其示范帶動功能。
4 結語
美麗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安徽省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既面臨自然地理環境困境,又面對產業發展和文化保護等多重矛盾。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安徽省必須系統謀劃,在解決好“致富先決條件”問題的同時,著力激發鄉村內生發展動力。在此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指導、強化區域協同、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持續形成美麗鄉村建設合力,如此才能加快推進安徽省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杜景莉.安徽省縣域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的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學,2023.
[2] 王業進.鄉村振興下的鄉村環境治理:以安徽省D市H縣為例[J].農村實用技術,2022(7):105-107.
[3] 符劉健,曹承玉.從美麗鄉村到鄉村振興:以安徽省六安市南焦灣村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20):270-271.
[4] 戴繼勇,霍家佳,洪登華,等.新時代下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化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7):1-2.
[5] 陳玉海,崔文龍,王運城,等.基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狀的對策研究:以安徽省太和縣為例[J].營銷界,2020(3):129-131.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