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廣西富川縣作為油茶主要產區,其油茶產量和品質的提升對于滿足市場需求至關重要。為顯著提高油茶結果率,實現富川縣油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分析了富川縣油茶栽培現狀,指出了傳統品種老化、修剪缺乏定向性、水肥管理不當及授粉載體不足等技術瓶頸。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選好良種合理搭配,提高著果率;推廣定向修剪技術,增加有效光照面積;精確水肥一體化管理,改善油茶品質;引入專用授粉昆蟲,提高油茶結實率等關鍵技術措施。
關鍵詞 油茶;高產栽培技術;廣西富川縣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58
油茶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油料和經濟作物之一。廣西富川縣屬于油茶主要產區,但當前油茶產量和品質與市場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研究表明這主要與栽培技術相對落后有關。為提高富川縣油茶產量和品質,開展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介紹富川縣油茶栽培概況的基礎上,分析現存技術瓶頸,并提出油茶增產栽培關鍵技術要點,以期為富川縣油茶高產栽培提供技術支撐。
1 富川縣油茶種植資源概況
富川縣地處廣西東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溫在18~22 ℃,年降水量在1 400~1 800 mm,無霜期在280~300 d,適宜油茶生長[1]。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富川縣油茶新造林面積155.65 hm2,總產量3.9萬t,667 m2產量120 kg。目前,富川縣油茶種植以小農經營和低產栽培為主,品種以油用中亞種“富川早熟”為主,該品種結實期集中,易受氣候影響,產量波動大;此外尚有部分干果用品種如“麻竹山”等,但產量較小。綜合來看,富川縣油茶總體栽培技術水平較低,產量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導致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點:1)種植戶忽視品種選擇的重要性,使用產量低的傳統品種[2];2)栽培技術相對落后,如修剪、施肥、授粉等環節管理粗放;3)產業化運作程度不高,種植戶生產組織化程度偏低。為提高富川縣油茶產業競爭力,有必要從技術和組織兩方面入手,加快推廣適宜的新品種,大力提高栽培水平。
2 富川縣油茶栽培技術瓶頸分析
2.1 傳統品種老化,油茶產量下降
傳統品種老化是當前制約富川縣油茶產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調查發現,富川縣現有油茶林大多營造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林齡在40年以上,種植分散,管理非常粗放。富川縣油茶產業的集約化程度低,出現了只收不管、有果則收、無果則丟的現象,許多油茶林處于無人看管、半野生狀態,整體投入少,施肥、墾復、管理都相當滯后,缺乏科技創新。老化的油茶林生長機能衰退,而且有嚴重的病蟲害,顯著影響油茶正常生長、開花結果,從而降低了結實率,導致油茶產量低。201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測產統計數據表明,富川縣傳統老油茶林平均667 m2產茶油18 kg,個別地塊甚至不足10 kg。由于傳統老油茶林高密度栽培,植株之間枝葉過于重疊擁擠,樹冠密閉后光照不足的問題更加嚴重,從而制約了產量的提高。綜上所述,富川縣傳統老油茶林已不能滿足油茶產業發展的需要,林業相關部門有必要加強改造技術指導和培訓,推廣優質高產、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的油茶良種,確保提高油茶產量,提供堅實基礎[3]。
2.2 缺乏定向修剪,降低光能利用效率
富川縣油茶產量提高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實施科學合理的修剪,但目前大部分油茶園缺乏定向修剪,嚴重制約了光能的高效利用[4]。經過調研核實,45%以上種植戶對修剪管理重視不足,存在修剪粗放隨意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1)缺乏產量指向性修剪。在修剪期間,部分農戶缺乏合理的修剪規劃,存在隨意修剪徒長枝和結果枝的情況,會導致新抽枝方向不正確,不利于油茶生長和結實。2)過度修剪。部分農戶片面追求“光照面”的增加,大面積砍除樹冠內部枝葉,不僅減弱了光合作用,也影響到正常結實。3)缺乏不同樹齡階段的定制化修剪。農戶很少考慮油茶樹所處的是生長期還是結果期,盲目采取“一刀切”的粗放做法。這不僅影響當前產量,也影響樹體的持續生長活力。4)修剪時間和季節選擇不當。部分農戶修剪過早或過晚,減弱了修剪效果,一定程度上也會引發病蟲害。
2.3 水肥管理不當,影響油茶品質
富川縣油茶產量提高的關鍵是實施科學合理的水肥管理,但目前大多數種植戶水肥管理偏粗放,無法精確調控,嚴重制約了油茶品質的提高。具體問題主要集中在施肥量與品質的匹配性差、施肥比例不合理及水肥施用錯時錯量等方面[5]。1)農戶普遍注重追求產量而忽視品質的提高,施肥量較大但結合品種、樹齡和產量目標的匹配性差,如對早熟品種的油茶過量追施氮肥,不僅會延后成熟期,還降低油脂含量。統計數據顯示,富川縣25.8%以上的油茶園施肥量偏高,雖然提高了油茶產量,但也導致油脂含量的下降[4]。2)施肥比例不合理,偏重氮肥的使用。多數農戶缺乏對營養診斷和平衡施肥的重視,油茶樹體出現不同程度的氮過剩、磷鉀不足的情況,不利于提高油茶油脂含量。3)水肥管理不當,錯時和錯量問題十分普遍。具體來說,間歇性干旱、抗性差的中早熟品種,易出現落花落果、果實畸形、油脂成分異常等問題,而雨季和初夏高溫多雨時肥水過量,也會影響到油茶油脂的正常積累。
2.4 缺乏有效授粉載體,導致結實率偏低
富川縣油茶產量水平的提高與開花結果期適宜的授粉管理是分不開的。但目前富川縣油茶園普遍存在授粉載體缺乏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油茶的授粉和受精效率。具體表現為自然授粉率偏低、人工輔助授粉不足,結果母株的結實率和產量被嚴重制約。統計資料顯示,富川縣油茶自然授粉率較低,一般只有45.7%[1]。原因在于當地主栽油茶品種為異交授粉植物,依賴外來傳粉載體,而種植密度偏高加之栽培技術落后,導致同期開花面積過大,超出了當地野生授粉昆蟲的承載力。此外,由于缺乏目標引種,授粉昆蟲種類單一,無法滿足大面積開花的需求。針對上述問題,雖有個別中大型基地引入專用授粉昆蟲,但普及面有限。絕大多數小農戶尚未開展有效的人工輔助授粉,油茶園內的授粉對昆蟲依賴程度過高,嚴重制約了產量的提高。因此,開展專業化人工授粉是提升富川縣油茶產量的重要途徑。
3 解決措施
3.1 選好良種合理搭配,提高著果率
為了解決富川縣當前油茶產量低的問題,建議有關部門除了加強低產林改造技術指導與培訓外,還要選擇良種,合理搭配種植。1)新造林要選擇優質良種苗木??赏ㄟ^賀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或自治區油茶保障性繁殖苗圃引進有“三證”的良種苗木,油茶苗木質量必須達到“三個百分之百”要求,即“100%良種,100%兩年以上大杯苗和100%花果成型苗”,篩選出發芽勢強、抗逆性高的新品系。以富川縣近年成功引進的高產品種“岑軟2號”為例,其不僅單株產量高,而且耐低溫,發芽均勻,整體適應性明顯優于原有地方品種。同時,合理搭配種植尤其關鍵。同一地塊里不同品種搭配種植可以顯著提高著果率,需要注意的是,搭配品種和主栽品種的花期和果實成熟期要一致,選用1~2個品種為主栽品種,主栽品種與配栽品種按8∶2或7∶3的比例配置種植,通過自治區五年油茶“雙千”計劃和三年油茶產業發展行動,到2025年,在林業有關部門的科學指導下,在縣示范基地、示范園的帶動下,富川縣進入盛果期的油茶高產林平均667 m2產茶油可在40 kg以上,低產林油茶改造后平均667 m2產茶油在20 kg以上。
3.2 推廣定向修剪技術,增加有效光照面積
為有效解決富川縣當前油茶缺乏科學修剪導致光能利用效率低的問題,建議縣農技推廣部門“技術培訓+示范基地+扶持政策”三位一體協同發力,大力推廣適合不同樹齡和目標產量的定向修剪技術體系,使油茶種植戶切實提高修剪技能,從而顯著增加光合有效輻照面積,增強光能利用效率。1)加強農戶理論和實際操作培訓。圍繞輕、中、高產模型,分階段組織開展修剪技術的專題培訓,著重針對有經驗的大戶與新接觸油茶的小戶分別講解適宜的修剪方案,并組織到示范基地現場操作,確保農戶掌握“增光留果”的修剪要領。2)建立技術示范基地。依托縣農科院高產試驗基地,充分發揮其技術輻射帶動作用,構建整合集育種實踐、示范展示與學習研究于一體的新型試驗示范基地,使農戶通過多方位參與,真正掌握科學修剪的核心要點。3)縣農技推廣部門要出臺扶持政策,對建立示范基地的大戶給予適當補貼,并對推廣科學修剪技術成效顯著的鄉鎮街道給予表彰和獎勵。通過實施該策略,預計3年后,全縣科學修剪面積占比可超過80%,油茶產量也將提高30%左右。
3.3 精確水肥一體化管理,改善油茶品質
為有效解決富川縣油茶品質受水肥管理不當影響的問題,建議相關技術推廣部門采取“技術培訓+精準施肥+質量標準”三位一體的方式,推動種植戶轉變水肥管理理念,實現精確化施肥與優質高產的統一。1)開展水肥管理理念轉變培訓。組織技術人員深入油茶主產區,通過產學研聯合的培訓班,向農戶宣傳因地制宜、追求品質的科學水肥管理理念,使其認識到優質高產的重要性。同時,開設網絡培訓課程,采用視頻講解等形式,便捷地傳播科學合理的水肥管理方法。2)提供精準化測土配方施肥服務。依托農科研機構與龍頭企業,充分運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適合富川縣的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為種植戶免費提供測土及施肥方案制訂服務,制訂出優質高產的精準化施肥方案。3)建立油茶質量評價體系與標準。制定出結合油脂含量、酸價等指標的富川縣油茶質量評價體系,并使用儀器檢測確定不同等級標準。對達標的油茶實行質量補貼,以調動農戶主動調整水肥管理,實現優質高產。
3.4 引入專用授粉昆蟲,提高油茶結實率
為解決富川縣油茶缺乏有效授粉載體導致結實率偏低的問題,建議相關技術推廣部門采取“引種+人工輔助授粉+科技支撐”三位一體方式,通過引入專用授粉昆蟲種群優化地方授粉環境,推動建立專業化的油茶授粉合作社組織,依托科研監測指導授粉過程,全面提升油茶結實率和產量水平。1)開展專用授粉昆蟲的引入與培育。選取適應性強、傳粉效率高的外來授粉種群,如瓢蟲、赤眼蜂等,結合當地主要開花盛期因地制宜逐步引入。并在縣級農科院建立蟲種培育基地,進行目標引種,培養擴大種群規模。同時,發揮種群優勢,通過功能互補提高授粉密度,建議在3年內全縣建成不少于5個的規模化專用授粉昆蟲培育基地。2)發展專業化授粉服務組織。技術部門以培育基地為龍頭,帶動和組織當地農戶積極參與,提供授粉工具和技術培訓,共建面向社區的專業化授粉合作社。農戶作為合作社成員,依據需求調度使用專業的授粉服務,實現專業化協作。力爭到2025年,全縣80%以上采用人工授粉的油茶園實行專業化授粉。3)建立科技監測和指導體系。依托農科院加強對目標昆蟲種群動態、密度、食性等的監測研究。并建立授粉專業技術指導系統,對合作社和農戶提供技術培訓、現場指導、運作監督等全過程服務,確保授粉科學化,期望到2025年,油茶平均結實率能夠提高20%以上。
4 結語
科學合理的栽培技術是提高富川縣油茶產量與品質的關鍵所在。目前,通過對主要生產環節的診斷分析,發現良種選擇與搭配、修剪措施、水肥管理及授粉載體等方面都存在較大改進空間。因此,相關技術推廣部門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示范基地建設、科技服務支持等舉措,充分發揮產學研協同創新作用,切實提高各生產環節的科技含量,真正解決好粗放經營與低效生產的問題。同時,高度重視組織化建設,發展專業化服務組織,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與規模經營。
參考文獻:
[1] 李芝茹,吳曉峰,張麗平,等.油茶種苗技術裝備研發現狀及對策研究[J].林業機械與木工設備,2024,52(1):60-63.
[2] 王志超,何之龍,陳永忠,等.油茶‘湘林210’抗干旱特性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24,44(1):37-48.
[3] 林穎怡,汪勇,李穎.廣東河源特色油茶產業現狀與高質量發展對策[J].中國油脂,2024,49(6):6-10.
[4] 黃小芮,劉曉玲,欒潔,等.廣西普通油茶果及林地土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分布特征[J].廣西林業科學,2023,52(6):739-745.
[5] 湯欣欣,李晶怡,毛詩雨,等.普通油茶茶果不同組織的代謝組分析[J/OL].分子植物育種:1-10[2024-05-10].https://link.cnki.net/urlid/46.1068.S.20240103.1352.010.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