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我國快速交通建設基本完善,但慢行交通的空間受到大面積擠壓,慢行群體的需求受到制約,并引發了可持續與交通堵塞方面的困擾。因此,許多大城市已經關注到建設慢行環境的重要性,但在縣級市的城市中,對慢行交通的認識還較薄弱。以義烏市為例,深入剖析縣級市城中街道空間存在的問題,聚焦慢行交通中的環境改善,歸納出針對性改善策略。
關鍵詞:慢行交通;慢行環境;城市交通
一、相關概念解析
(一)慢行交通
慢行交通,是相對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時亦可稱為非機動化交通(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一般情況下,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 km/h的交通方式。
隨著交通工具種類增加,通達速度提升,本文將擴大慢行交通的定義范圍,囊括電動車、共享單車等類目,將慢行交通的速度范圍定義為25 km/h。
(二)慢行環境
慢行環境是慢行交通的活動空間,通過不同的小品、道路設計、設施安排等方面來營造環境優美、尺度宜人、高度人性化的慢行空間,增進市民之間的情感交流,保護市民的生活安全,促進城市居民創造力的發揮。
二、慢行交通發展情況
(一)慢行交通的益處得到驗證
國外慢行交通的發展已較為完善。例如:哥本哈根建立了完善的自行車交通體系,是世界公認的慢行友好城市;阿姆斯特丹從上至下制定了多種政策來提高民眾對自行車的使用率;美國的慢行交通側重環境空間的打造,考慮鄰里單元、街道類型和步道空間。一些發達國家對交通的觀點已經基本從“以車為本”轉化到“以人為本”,通過采取政策為依托,落實到慢行環境的改善,最終促使城市環境得到改善,以環境誘發人們主動選擇慢行交通,從根本上緩解交通擁堵,實現整體社會的綠色環保。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對慢行交通的關注稍顯滯后,但近幾年在大型城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例如:北京進行了一批慢行交通項目的嘗試,以快慢分離為主要特點;上海在城市交通白皮書中為慢行交通明確了定義,保障出行的暢達、安全、舒適和清潔。此外,2023年11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全面推進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其核心內容為“科學編制并實施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明確提出將“綠色慢行交通”作為實施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的三個支撐建設專項行動之一。
通過國內外大城市對慢行交通的針對性設計,交通的擁堵以及環境的治理都獲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果,慢行交通的益處得到驗證。
(二)縣級市對慢行環境關注度不高
慢行交通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型城市的發展規劃中,大型城市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善,規劃理念逐漸從“以車為本”轉變為“以人為本”。而在縣級市中,經濟發展以及交通可達性的需求還未得到完全滿足,慢行環境的搭建還是主要以點狀分布在各個城市空間中,沒有形成系統性的規劃。當前,縣級市慢行環境的短板問題已經日趨嚴重,慢行空間被侵占,慢行出行安全受到威脅,慢行環境需要盡快得到改善。合理規劃慢行交通,可以更好地提升義烏人民的生活品質,構建和諧完備的交通體系,慢行環境的建設是目前義烏交通發展的迫切需求。
三、義烏慢行環境現狀
(一)義烏整體交通結構
義烏整體交通結構現大致為以下幾點:義烏中心區與義烏北、義烏西南兩個副城區已小有規模,形成“八縱、八橫、一環”的道路網主框架;義烏市內交通發達,作為全球小商品貿易聚集地,總體規劃中提出“一體、兩翼、三片”,整體交通布局中,以“小商品市場”為中心,物流交通占據主要的市場。效率在義烏的交通中是主要基調,機動車在短時間內大量集中,很容易造成城區道路擁堵。大部分城區道路幅面過窄,城區建設時為了解決暫時的擁堵問題,許多非機動車道被機動車侵占,喪失了一部分的路權。2020年底,義烏常住人口185.94萬,義烏牌機動車保有量71萬輛,常駐小汽車110萬,但慢行交通比例下降4%。
(二)義烏已有慢行環境
義烏為了減少私家車的數量,開拓晚上公交車、共享單車、騎行、步行等新的交通規劃戰略,做出了一部分的調整和改動。隨著綠色出行、低碳環保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自行車騎行又回到了大眾的視野,成為人們鍛煉身體、享受生活的新方式。依據義烏市現有交通功能劃分,慢行交通區域以休閑娛樂為主,例如,義烏建立的幾條主要鄉村騎行精品線(義烏最美山村小道——赤岸西海、義烏西鄉富氧之旅——巖口湖環線、征服義烏騎行最高點——大草坪、繞國際生產資料市場公路),以慢行運動的模式帶動人們感受義烏的風景與人文精神。
依據義烏市現狀,當地針對性出臺了《義烏市步行、自行車交通體系專項規劃》《義烏市綜合治理城市交通擁堵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020年度部門決算》等,綜合性分析慢行交通特性以及未來在慢行交通領域可以發展的范圍。這些大部分都是面向短時間使用的旅游人群或者只是點狀地穿插在已有的交通路線上,沒有對義烏的慢行交通提出成體系的評估和整改。
四、義烏慢行環境現存問題
(一)慢行環境連通性較差
目前縣級市中的慢行環境主要以點狀出現,挑選幾個節點進行修整,沒有完整連貫的規劃,經常會出現某一段路突然被截斷,從城市路段突然切換到鄉村小路,割裂感嚴重;機動車區域過大致使慢行環境受到擠壓,例如新科路、貝村路慢行環境過小,只能容納一個慢行交通工具通過,或是完全被機動車占用,成為停車點;慢行設施缺失,致使慢行斷點及通行安全隱患等問題出現,整體的慢行環境連通性不夠;某些路段由于中途規劃改變形成了斷頭路。交通的連續性是保障用戶體驗感、安全感的重要一環,其不足會直接導致人們降低對慢行交通的選擇意愿。
(二)慢行環境復雜
慢行環境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慢行交通工具選擇較多,交通目的地多樣,有固定路線的公共型交通,也有自由出行的個人型交通,導致有很多不同的排列組合,距離、時間、空間都有較大的變數,并且在其中非通勤性質的慢行交通占更多數。人機、機非混行的現象十分普遍,部分路段只是簡易安放了一些隔離帶,或者是在地面鋪裝中做了一些區分,對于一些交通行為無法起到真正意義上的阻止或者警示作用。
慢行環境的復雜會導致慢行群體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在與機動車道的交匯處,由于不同車道的速度不同,人機矛盾會更加激化,安全問題頻發。慢行環境需要設計得更加安全,從慢行使用者第一視角出發來重新審視,提供更多硬性層面的保護措施,以此更好地促進人們主動選擇慢行交通出行。
(三)慢行環境設施不完善
慢行交通所處的環境涉及人行道、非機動車道以及一部分機動車道,不同慢行工具之間相互接駁,交接變化較為頻繁。但是目前已有的環境設施還不夠完善,例如:人行道被植物或其他車輛占據空間,綠化裝飾等植被存在遮擋視線且觀賞度不夠問題,各車道之間連續性差,無障礙設施不齊備,缺乏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街頭設施布置不當致使存在安全隱患。
城鎮街道慢行要素布置不夠實用直觀,會造成人車空間大量混用從而失序,不舒適的交通環境會在一定程度上勸退選擇慢行出行的群體,不完善的設施會讓人們在使用過程中遇到困境。因此,需要從每個路段不同的使用調性中找到用戶的痛點,適時推進慢行設施的更新。
(四)城鎮慢行界面整體印象平庸
城鎮交通的通達性、發展方式與大城市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地理位置中,更靠近自然生態環境,交通的組合方式也更加便捷。但在目前義烏現有的交通環境中丹溪路景觀、趣味性人行道較少,綠化率不高;賓王路帶有的義烏特色裝飾缺乏,人文氣息不足;其余道路還存在鋪裝設計平庸等問題。義烏整體慢行環境的氛圍感缺乏,無法與其余地區有明顯的區分,造成義烏自有的城市特點無法凸顯,并且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度不高。
五、義烏慢行環境改善策略
(一)打造功能契合的分區慢行環境
慢行交通現狀出現的連通性問題,可能是由于功能性導向不同而產生的結果,所以根據現狀進行分析,可以打造功能契合的分區慢行環境,大致可以分為市域道路和城鎮級慢行網絡。市域道路串聯主要的功能區空間道路,城鎮級的慢行網絡以通勤和休閑功能為主,不以通達度為第一要素,更加注重慢行使用者的感受。城鎮級慢行網絡的可塑性更強,慢行環境更加靈活可變,精確匹配特征需求,形成差異化發展策略。
(二)構建宜人的慢行環境
宜人的環境主要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完善慢行環境中的各類設施,另一方面是打造縣級市自己的城市面貌,彰顯特色。
慢行設施主要涉及功能性設施和非功能性設施。功能性設施包括:座椅、照明、共享單車停靠點、公交車站、公共廁所等等。良好的功能性設施是人們會選擇慢行交通出行的必備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便利以及激發人們的出行熱情,長此以往形成固定的慢行環境。非功能性設施主要涵蓋導視系統、引導性設施等等。這一類設施是在功能性設施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使用者體驗,為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慢行模式,有助于提升城市整體友好形象。
基于縣級市目前的交通狀況,結合未來發展的需求,提出比較有城市特點的環境優化措施。既要打造雅致的景觀體驗,也要凸顯義烏這個依靠小商品市場發展起來的城市特色,結合商業界面、步行街道、綠色等三方面,合理打造義烏慢行新形象。營造安全、有序、舒適的慢行交通出行環境,并且與其他的縣級市形成差異,增加城市慢行出行吸引力。
(三)適當調節休閑路段慢行空間尺度
休閑路段的慢行環境中,使用者的速度總體不快,以觀賞風景和娛樂為主,可以將此路段的機動車空間適當減小、非機動車空間加大,調整道路結構和尺度,優化道路兩側綠化環境和空氣質量,兩側設置休憩區與慢行交通工具停放區,增加此類路段的遮陽避雨區域,滿足舒適性與實用性需求。同時用不同的地面鋪裝進行分割,讓參與不同娛樂活動的群體可以根據鋪裝的不同顏色選擇通過的空間,減少強制性的分隔帶,適當整體抬高慢行路段。在一定范圍內既可以保障休閑路段人們活動的自由度,也可以增加安全性。
(四)完善公共交通站點慢行接駁
想要打造完善的慢行交通路線,需要將公共交通融合到非機動車的交通軌跡當中,以此來緩解可能會出現的通勤距離過遠的問題。
義烏屬于縣級市,人口的居住環境比較集中,單次出行可能會覆蓋多種目的,例如購物、社交、娛樂、通勤等等。加強公共交通站點與慢行空間的銜接,改善各種交通方式延伸帶來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明確公共交通工具的接駁范圍,增加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率。打造完善的慢行接駁體系,形成“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的完整空間體系,通過慢行交通模式的切換,緩解人口集聚和擁堵,提升通勤慢行效率。
六、結語
慢行交通是體現“以人為本”的重要交通方式,慢行環境是慢行交通重要的承載體。本文在總結國內外慢行交通發展進程的基礎上,以義烏市為例,對此類縣級市的慢行環境進行現狀分析。從義烏整體交通結構、已有慢行環境、存在問題等幾方面展開論述,致力于從縣級市自身出發,找到慢行環境可優化的內容。依據義烏目前已經提出的慢行環境政策,提出整體規劃慢行系統、重構慢行環境觀賞度、調節空間尺度和關注公共交通接駁點等幾個方面措施,為政府相關部門、城市交通機構等在研究城市慢行環境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謝加紅,聶鵬娟,肖偉智,等.遠郊型軌道交通站點一體化設計研究:以廣州市增城區為例[J].交通工程,2024(2):15-22.
[2]王琴,郝琳哲.基于低碳生態理念的綠道慢行系統設計研究[J].公路,2024(1):212-218.
[3]毛著佳.蘇州古城區廣濟南路段慢行交通空間優化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空間,2023(11):68-70.
[4]姚銳.基于慢行優先理念的城市街道空間優化設計研究:以上海市普陀桃浦片區為例[J].交通與港航,2023(5):22-28.
[5]周志邦,楊永昌.城市道路慢行交通系統空間設計[J].工程技術研究,2023(20):189-191.
[6]劉舒悅,李卓然.人本視角下濟南老商埠區慢行交通優化研究[J].物流科技,2023(16):95-99.
[7]劉靜波.北京城市交通慢行系統完善研究[J].交通科技與管理,2023(15):33-35.
[8]李勝利,紀文渤,王磊.縣城慢行交通系統探究:以濟陽區為例[J].交通科技與管理,2023(14):45-47.
[9]趙曉娟.城鄉發展中的慢行交通體系設計要點分析[J].交通節能與環保,2023(3):86-89.
作者簡介:
張羽,中國計量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與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