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畫同源是中國傳統藝術理論的重要觀點,指出書法、繪畫在很多方面有著類似或相同的根源,如中國畫與書法在筆法運用上就有著一定的共通性和規律性。因此,從渴筆的角度出發,探索二者之間的共通之處,分析渴筆在書畫關系中是如何呈現出來的,以及國畫中渴筆的表現和書法中的飛白書有著怎樣的密切關系。渴筆在書法和繪畫中都得到了大量應用,其在書法藝術中極具張力,是書家實現情感表現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對于國畫,渴筆的運用更為普遍,其對于畫家把握畫面氛圍尤為重要。
關鍵詞:渴筆;中國畫;書法;書畫同源
中國畫和中國書法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且二者往往被相提并論,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古至今,凡論及書畫關系,便會提到書畫同源,尤其在用筆用墨上,二者之間的關系更是密不可分。筆墨之道,首在用筆,墨以筆分。不同的用筆,得到的墨色也各不相同,作用也各有千秋。自古以來,中國畫和書法都強調用筆的功力,如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六法之一“骨法用筆”,就是強調作畫時用筆的力量和神韻??使P用法能體現書畫者駕馭筆墨的功力。
一、書法與中國畫中渴筆用法的同理表現
在中國藝術史上,書法和中國畫關系密切,使用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是二者的共同形式之一。在傳統藝術中,書法和繪畫的用筆是由我們特定的傳統文化決定的,這也是中國書法和繪畫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唐代張彥遠提倡書畫同源,他在《歷代名畫記》中載“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3HCgPtLRZSDyfqE3HYdYH1WoTWx05+kOFlBFdEZ3/Aw=;無以見其形,故有畫”,認為古人在造字時書畫并未分離,卻具有相同的本體和不同的功能,文字的作用在于傳遞意義,繪畫的作用在于呈見形象。張彥遠還提出“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認為中國書畫具有互為連理、枝干相通的特點。書法與中國畫用筆用墨的“同源”之論述離不開書寫性用筆。書寫性用筆是中國畫線性語言之基礎,若棄之不談,則將難言中國畫矣。書寫性用筆是依據書家之感悟直接對畫家產生一定的影響,書法也為作畫者的用筆奠定了基石,所以強烈的書法意趣滲透在中國畫的血脈中,筆墨與線條乃至氣韻之間無不透露著書法藝術的抽象美。
對于書法和中國畫中渴筆用法的同理表現,元代畫家趙孟頫在《秀石疏林圖》中寫有“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趙孟頫亦主張書畫同源,提倡以書入畫,其以書法中飛白書的筆法來畫石頭,以通曉“永字八法”的筆法來畫竹子,以寫大篆的筆法畫枯木,用筆蒼潤有力。
中國畫和書法在筆法上有著許多共通之處,其中文人畫最具代表性。如鄭板橋融字畫一體之神妙,對此,蔣士銓詩云:“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見姿致?!庇秩缜遐w之謙的《墨松圖》,老干虬枝,筆如屈鐵。其自題云:“以篆隸書法畫松,古人多有之,茲更間以草法,意在郭熙馬遠之間?!边@種把書法用筆應用到中國畫創作中的做法,王世貞亦有相關實踐,如其在《藝苑卮言·論畫》中提出,在畫竹的過程中不同筆法應運用在不同的部分上,如干和節顯得勁挺硬朗,故用篆書、隸書筆法入畫,而枝葉顯得輕靈柔嫩,故用真書、草書的筆法入畫。五代畫家石恪的《二祖調心圖》中運用書法中的狂草筆法來刻畫衣紋,破墨畫出,筆法縱逸,不拘于法度。此畫中,石恪運用淡而濕的墨線勾畫人物的身體,表現出毫無莊嚴法相的二祖形象,幾筆便把二祖的蜷臥之態描繪得精煉逼真,正如夏文彥在《圖繪寶鑒》中記載的“面部手足用畫法,衣紋皆粗筆成之”。這些粗筆線條蒼勁老辣,線條上有很多細如發絲的飛白,飄逸而又靈動,如宋黃伯思在《東觀余論》中記載的“取其若絲發處謂之白,其勢飛舉謂之飛”。在《二祖調心圖》中,正是這些飛白的筆法,彰顯了石恪鏗鏘有力的用筆。
二、中國畫中焦墨渴筆的運用
中國山水畫中的焦墨,又稱為干筆、渴筆、竭墨。焦墨是含水量極少或者不含水的墨汁,即濃墨之杰為焦,在山水畫中有提神、畫龍點睛的作用。焦墨畫是靠墨色和用筆線條的變化構成的畫,不借于水的滲化??使P是指毛筆中水分含量少,其作為傳統中國繪畫用筆技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線條效果蒼勁古樸,渾厚有力,容易出現一些斑駁的飛白效果。焦墨用筆是指不摻水的渴筆作畫技法,它是一種古老而又有一定難度的繪畫技法,是用單一的墨來實現畫面的虛實、聚散、疏密、濃淡、陰陽等層次變化,用皴法代替渲染。筆鋒水分含量的多少和下筆的輕重是掌握焦墨技法的要點所在,其難點在于不摻任何水分,卻使得畫面層次豐富,形成枯中帶有蒼潤的效果。清代張庚有云:“迨元季四家,始用干筆,然吳仲圭猶重墨法,余亦淺絳烘染,有骨有肉。至明董宗伯合倪黃兩家法,則純以枯筆干墨,此亦晚年偶爾率應,非其所專?!睆埜赋觥霸募摇遍_始用渴筆干筆作畫,明代董其昌也偶爾為之。
畫家程邃是焦墨山水畫的代表,他先是舍棄了明代的篆刻方法,取先秦文字入印,又將篆刻中古樸蒼茫、雄渾深厚的文字引入繪畫當中,使得畫面呈現高古、沉郁的氛圍,并帶有很強的金石味。他對前人有著深入學習的經歷,其中受王蒙的影響最大?!肚r競秀圖》是程邃晚年創作的一幅焦墨山水畫,這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畫面中對枯筆焦墨的運用爐火純青,展現了氣勢磅礴的山水氣韻。清代王澤弘認為程邃的作品“潤含春澤,干裂秋風,惟穆倩得之”,即說其畫面雖運用渴筆作畫,卻顯得很是潤澤。焦墨由于筆鋒干澀,行筆時最考驗畫家駕馭筆墨的功力,如果行筆過快,水墨線條就會顯得輕浮,不能入紙,缺乏沉穩,若行筆過慢,墨跡便會滯留淤積,在整體效果上失去生動性和連貫性,導致畫面氣息不暢。程邃的精妙運筆,把干裂秋風、潤含春澤這對矛盾體統一起來,在他的筆下,蒼茫的石頭也能表現出潤澤的質感,可見其技藝之高超。有學者認為,程邃把元人擅長的渴筆山水畫法推向了極致,從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焦墨山水畫,開創焦墨山水畫一門,拓寬了中國繪畫的審美領域。程邃的焦墨山水畫表現的不僅僅是干裂秋風、潤含春澤般的焦墨之美,他還把自己最擅長的篆刻藝術中的一些創作元素融匯到繪畫中去,通過金石同貞的用筆之美和分朱布白的圖式之美,抒發內心的情感,營造出中國歷代繪畫所追求的荒寒蕭森、蒼莽靜古的意境之美。焦墨畫法,古已有之,但程邃在對焦墨山水畫的創作實踐中,使焦墨山水成了單獨的畫種,并且確立了自己的一套獨立的審美特征。
戴本孝亦是擅長枯筆焦墨的畫家,他的焦墨用筆很簡練??莨P焦墨主要表現在他后期的作品,此時期的作品幾乎都是焦墨且水少,畫面意境清幽枯淡,看似用筆枯焦,卻能在亦實亦虛之間給人一種“滋潤”之感。
黃賓虹曾說:“畫有焦墨法,最為古樸,須筆力健舉,含深秀為宜?!迸颂靿厶岢?,運用渴筆入畫時需注意渴而腴潤,正所謂“干裂秋風、潤含春雨”是也。用渴筆的時候要注意渴而不焦,干而帶潤。畫好焦墨畫的關鍵是掌握線條和墨色的變化,即要深入研究焦墨畫的筆法和墨法,形成焦墨畫的特有技法。焦墨的性質決定了用筆方法,以渴筆為主,尤以半干半濕為宜。如清代盛大士所說,用墨須有干有濕、有濃有淡,而有人作畫有濕有濃有淡卻沒有干,所以神采不能浮動,要知畫面中的荒率蒼茫之氣皆是從干筆皴擦中得來??使P行筆中會產生枯中起“毛”的線條,“毛”主要體現在線條的邊緣,焦墨的起“毛”線條顯得蒼潤。正如黃賓虹所說的“用渴筆法,最宜腴潤”,在運用渴筆的過程中,線條自然會產生絲絲點點、形狀各異的白痕,即飛白。飛白的出現能使本來枯燥無味的線條產生虛實相生的效果,起到筆斷意連的作用。運用焦墨入畫,畫筆下的線條與書法中的飛白有異曲同工之處,呈現出斑駁的效果,有助于產生潤澤感。
此外,張仃也是焦墨山水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將焦墨山水推向了更高、更純粹的境界。張仃極善擦,而且探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擦法,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干線干點干擦,整體焦墨為主,但擦之毛絨渾蒙,以擦代染來表現對象的蓬勃生機,又顯出了一種生氣。因此,看他的畫并沒有焦燥之感,而是外枯內膏,膠墨濕味,在共生互動中創造了另一種藝術天地。張仃的畫一直以氣取勝,剛健雄強,雖無層層積墨,但渾厚凝重,及至老年也是精氣飽滿,然而毫不強悍與外張刻露,可所謂文中帶野,雄健而雅致,極具神秀氣韻。他的筆墨表現如鐵鑄成,雄健渾厚,蒼老老辣且充滿張力,可見功力過人,為焦墨山水畫拓寬了發展道路。正如李可染在張仃的《房山十渡焦墨寫生圖卷》中題跋那樣:“結構雄偉而精微。純用焦墨而蒼勁腴潤。前人無此筆墨,真奇跡也?!?/p>
三、書法中的飛白書
飛白是中國書法中的一種特殊筆法,據傳是東漢書法家蔡邕到皇家藏書的鴻都門送文章,等待時看到工匠用掃帚刷墻時露出的絲絲痕跡而受到啟發,由此創造了飛白書。從此,飛白的概念便流傳千古。自蔡邕之后,飛白只作為一種筆法、技法出現于一些書體之中,起到點綴的作用。但飛白在歷代文人墨客中似乎成了一個抹不掉的藝術境界與概念。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稱贊蔡邕:“妙哉飛白,祖自八分。有美君子,潤色斯文。絲縈箭激,電繞雪雰。淺如流霧,濃若屯云。舉眾仙之奕奕,舞群鶴之紛紛。誰其覃思,于戲蔡君?!憋w白筆法相當于中國畫用筆中的“干”“枯”“渴”筆法,以渴筆書之,線條之間呈黑白對比,在大多數筆畫中都呈現竹絲露白痕跡,藕斷絲連,筆斷意連,呈現蒼勁干枯的特點。
飛白效果的呈現與書寫工具、材料的特性有很大關系,取決于毛筆的軟硬度和宣紙的薄厚程度,例如狼毫、竹筆等較硬的毛筆蓄墨量較少,寫出的字體就容易產生枯潤的飛白線條。飛白效果的形成還與行筆速度、筆的含墨量相關,飽蘸濃墨且慢速書寫時往往呈現不了飛白的效果,而行筆速度加快并隨著筆尖中含墨量的減少,飛白的效果才會逐漸顯現出來。
渴筆飛白的恰當運用能使畫面蒼茫又老辣,凡有高超筆墨處理者,皆能以枯中顯潤的筆法,在潤中現老辣的意境,從而避免產生稚嫩及庸俗之感。如米芾,擅長用枯墨,將繪畫中用墨的方法借鑒到書法作品中,展現大膽、活潑、生動、有趣的飛白筆畫特征。其《珊瑚帖》中所畫的珊瑚筆架,其筆墨就蘊含趣味性。另外,其大膽嘗試在紋理粗糙且吸墨性差、滯澀難寫的絲綢制品絹上創作了《蜀素帖》,盡顯枯筆飛白的效果?!稄┖吞分械目莨P飛白也能看出渴中帶潤的筆墨,表現得痛快淋漓。
有些飛白書根據畫面的內容和章法來設定,哪里的墨濃一些,哪里的墨淡一些,哪里的墨飽和,哪里的墨枯淡。有些是故意而為之,有些是恰巧而為之,有些則是為抒發書家的情感。在章法上,孫過庭《書譜》中的飛白之筆帶燥方潤,沉穩而老辣的飛白用筆在作品中起到調節的作用,使通篇作品枯而實腴。顏真卿《祭侄文稿》這一作品中,飛白為斑點露白,呈現出老辣蒼茫的風格,作者從“魂”字蘸墨寫至“嗚”,一氣呵成,墨色由濃稠而淡渴,反差對比強烈,在用墨盡顯渴筆的同時,作者的悲憤之情在書寫中盡數流露。王鐸草書《杜甫詩卷》,墨色濃淡枯潤,變化豐富,大量的線條外輪廓帶模糊的飛白造型,給人一種朦朧迷幻的視覺感受。
有學者認為渴筆是飛白演變的另一條路徑,書家進行一筆書的時候不存在蘸墨行為,當筆墨用竭時,渴筆自然形成。在書法作品中,渴筆的廣泛運用與飛白存在很大的關聯性,飛白的運用使書家意識到渴筆的審美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渴筆為書法作品增添了層次感,而飛白賦予了渴筆美學意義。
四、結語
中國畫和中國書法共同生長在中華文化這一土壤之中,二者之間關系密切,不可分割,存在大量的同理關系。在趙孟頫提到的“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中,書畫本是同源一家,在筆法和墨法上有一定的共通性,在藝術意境的追求和審美形式上也存在很多相似之處??使P筆法在書畫作品中均呈現出渾厚且蒼潤有力的效果,正如黃賓虹提出的“用渴筆法,最宜腴潤”。這無異于形成了一對矛盾體,但其又對立統一,帶來了令人驚奇的藝術感受。
參考文獻:
[1]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張金鑒.中國畫的題畫藝術[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1987.
[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4]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5]王鵬.知白守黑 鉤深極奧[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1.
[6]陳云.焦墨疏論[J].東方收藏,2019(6):25-27,60.
[7]潘池勇.書法藝術飛白實踐論[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156-159.
[8]谷翠峰,杜啟濤.論中國書法和國畫的“同理”表現關系[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6-61,141-142.
作者簡介:
岑梓瀅,深圳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