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西雙版納特殊的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孕育了熱帶雨林景致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這些獨特的自然地域元素,極大地激發了當代寫意花鳥畫家的創作欲望,為他們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創作素材。深入分析當代寫意花鳥畫創作過程中對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景觀和動植物元素的融合與創新實踐,揭示西雙版納地域元素在寫意花鳥畫創作中的獨特藝術價值,同時為當代寫意花鳥畫的創作與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啟示。
關鍵詞:西雙版納;地域元素;寫意花鳥畫
一、西雙版納別具一格的地域元素
(一)氣勢磅礴的熱帶雨林景觀
西雙版納地處我國西南邊陲,這里氣候特征鮮明,四季如春,陽光充足,雨水豐沛,年平均溫度維持在21 ℃左右,屬于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值得一提的是,西雙版納地區是我國除臺灣和海南島以外,唯一仍保留著大面積熱帶雨林的地區,更是我國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保存最為完整、典型且面積最廣的地區。西雙版納熱帶雨林擁有極為獨特的外貌與結構,樹木高大而繁密是其顯著的特點,且具有3至4個樹層結構。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現象,例如直立如屏的板根和殘酷的植物絞殺現象、大榕樹的“獨木成林”、五彩繽紛的空中花園、神奇的老莖生花與結果、被稱為“雨林巨人”的望天樹等等。在這里不僅能欣賞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壯觀景象,更能夠感受到生命競相生存的頑強與多樣性。寫意花鳥畫以形神兼備、寫意傳情的藝術特點而著稱,西雙版納熱帶雨林植物的生長和精神狀態是其備受寫意花鳥畫家青睞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豐富多彩的奇花異卉與珍禽異獸
西雙版納境內總計2 420.2平方公里的廣袤森林,除了氣勢磅礴的熱帶雨林景觀以外,還蘊藏著眾多珍禽異獸和奇花異卉,展現出西雙版納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獨特的自然風貌。奇花異卉在這片熱土上競相綻放,它們各展風姿,構成豐富多彩的植物景觀。例如,綴滿枝頭的彎子木花、如火焰一般的西番蓮、美麗卻致命的曼陀羅花、花形類似鞭炮的炮仗花、綠松石色的“小鳥花”翡翠葛、清香四溢的金杯花、害羞的含羞草等等。這些形態各異、罕見于其他地域的植物,成了西雙版納獨具特色的自然地域元素。即便是其他地區普遍存在的植物,在這里也能找出各種各樣的品種。以寫意花鳥畫中備受青睞的繪畫題材竹子為例,其品種在西雙版納地區就高達三百余種。除此之外,西雙版納還是眾多珍禽異獸繁衍生息的家園,有靈活穿梭于樹梢的長臂猿、會隨環境變色的變色龍、悠然漫步于叢林的大象、五彩斑斕的孔雀,以及形態各異的鳥類和昆蟲等生物。這些珍禽異獸在工筆花鳥畫中較為常見,而寫意花鳥畫更強調神韻和意境的表達,因此對此類元素的呈現相對較少。
西雙版納地區類型復雜的自然環境、遮天蔽日的林海、奇特萬千的藤本、爭奇斗艷的花卉以及眾多的珍禽異獸等地域元素,不僅充分展現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生物的多樣性,也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更加豐富而新奇的素材,極大激發了藝術家的創作激情。近年來,通過美術展覽和媒體的廣泛宣傳,具有西雙版納特色地域元素的相關繪畫作品逐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認可,并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藝術家來到美麗的西雙版納采風和收集創作資料,推動了以西雙版納為題材的繪畫作品的創新和發展。
二、西雙版納地域元素在寫意花鳥畫創作中的體現
(一)地域元素在構圖布局中的呈現
自古以來,構圖一直是藝術創作的核心要素,如周積寅在《中國畫論輯要》中引述李日華的觀點——“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凸顯了構圖在創作中至關重要的地位。面對西雙版納古藤盤踞、遮天蔽日的氣勢及極具地域特色的各種植物,藝術家為了更加突出其植被的宏大氣勢、蔥郁生機和繁雜之美,大部分作品體現了“繁、滿、密”的構圖布局特征。
“繁”旨在展現西雙版納的地域元素或場景的紛繁復雜之美,通過合理的構圖,巧妙地將這種繁雜性呈現在畫面中。以藤本植物為例,其以獨特的生長形態和繁茂的態勢,成為深受藝術家鐘愛的地域性植物題材。他們利用藤本植物的“亂”來巧妙取勢布局,從而凸顯其繁茂豐盈的特點,將藤本植物的繁茂展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既有序又無序的交錯,正是對藤本植物最好的詮釋。如圖1畫面中描繪的三角梅枝干的縱橫交錯,這種看似無序的交錯,實則蘊含著有序的規律,展現出三角梅獨特的生長特性,使得整個畫面充滿了向上的力量和氣勢。
“滿”體現為作品采用了大開大合的構圖方式,部分作品更是巧妙地融入全景山水的經營法則。這種構圖手法并不局限于展現植物的一枝一葉,而是將視角拓展至植物的整片藤蔓或枝干,運用大面積的墨色進行渲染,使得畫面中繁雜且縱橫交錯的植物元素呈現出統一和諧的視覺效果。如圖2和圖3中呈現的芭蕉林和竹林的景致,這兩幅作品展現出宏大的自然境界,使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自然的壯麗與靜謐。
“密”這一特質不僅體現為畫面中留白較少、置景置物多,更在于畫面凸顯的西雙版納植物之間密不透風的生長狀態。對于西雙版納“密”的特性,藝術家除了在畫面中布置大面積的植物以外,也通過增加畫面層次來展現其“密”的生態環境風格。例如,在上述作品中均可觀察到,畫面往往聚焦于植物錯綜復雜的交織狀態,整株植物之后會穿插部分細小的植物枝葉,以達到層層疊加、層層襯托的視覺效果,并且在不同層次設以不同的顏色進行層次區分,使得畫面雖顯得密集,但層次清晰分明,結構雖顯得復雜,但植株形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二)地域元素與色彩運用的呼應
在色彩運用方面,西雙版納特殊的花卉植被和環境氛圍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南齊謝赫在“六法”中提出了“隨類賦彩”的理念,即依據不同物體的種類和特性賦予相應的顏色,追求色彩與所描繪物象相契合。對此,藝術家在創作時,通常會受物體本色的影響,注重與地域元素的呼應。例如,郭怡孮的寫意花鳥畫作品以大膽而絢麗的色彩運用而著稱(圖4),他巧妙地使用高純度和明度的色彩,或是互補色的搭配,展現出熱帶雨林的茂密綠植和爭妍斗艷花卉的色彩特征,從而營造出蓬勃的山野之氣,凸顯了大自然生命力的強韌和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在追求絢麗多彩的視覺效果的同時,其作品也不失寫意精神,呈現出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面貌。在眾多表現西雙版納地域元素施色賦彩的寫意花鳥畫作品中,為了與地域特征相呼應或追求對感官的刺激,也有很多藝術家借鑒或采用了與郭怡孮相似的色彩表現手法。
除此之外,也有眾多西雙版納地域題材的寫意花鳥畫作品在用色方面追求墨與色、色與色以及整體與局部之間的協調和對比,以達到花卉更為醒目和突出的視覺效果。例如,對于色彩過于艷麗的花卉,藝術家們調入花青、淡墨,以此來消解過于艷麗的色彩,避免畫面顯得艷俗。又或是在斑斕的艷花之下,配以厚重墨黑的山石和枝干加以襯托,以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圖5、6)。這種艷花與重墨交相輝映,既保持了色彩的鮮明亮麗,又使畫面顯得雅致和諧,充滿了無限生機。潘天壽曾提出:“色易艷麗,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濟用色之難。”對于色塊的統一,可通過略施對比色進行疊加,在沖突中求和諧,積色效果既濃麗又煥燦,畫面顯得厚實沉穩。
三、西雙版納地域元素的融入為寫意
花鳥畫帶來的創新
(一)題材方面的創新
北宋時期的《宣和畫譜》中曾有相關記載:“故花之于牡丹、芍藥,禽之于鸞鳳、孔翠,必使之富貴。而松竹梅菊,鷗鷺雁鶩,必見之幽閑。至于鶴之軒昂,鷹隼之擊搏……有以興起人之意者,率能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臨覽物之有得也。”可見,傳統寫意花鳥畫在題材方面往往比較固定,更傾向于表現梅蘭竹菊等具有自喻品性的植物。然而,對這些題材的頻繁描繪雖在表現語言上逐漸臻于成熟,但一定程度上導致觀者審美疲勞,使作品缺乏新鮮感。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隨著王晉元、郭怡孮、姚舜熙等畫家以熱帶雨林植物為題材的作品在美術界嶄露頭角,吸引了眾多藝術家對西雙版納這些新奇的植物資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海芋、美人蕉、瓷玫瑰、地涌金蓮、西番蓮、翡翠葛、彎子木、火焰花等,一系列西雙版納地區特色的植物元素近年來頻頻在寫意花鳥畫中出現。這些植物以其獨特的生長形態,呈現出鮮明艷麗、繁茂和諧的生態景象,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反映了當代人的審美趣味。相較于傳統寫意花鳥畫所追求的蕭疏和冷逸之境,這無疑是為當代寫意花鳥畫帶來了新的活力與創新。
因此,西雙版納的地域元素融入寫意花鳥畫之中,是當代花鳥畫表現題材方面的一種創新嘗試,不僅極大地拓展了寫意花鳥畫的題材范圍,使描繪的內容更加多元和多樣化,同時也賦予了其全新的風貌,灌注了時代氣息。
(二)形式語言與技法方面的創新
西雙版納地域元素的融入不僅為寫意花鳥畫帶來題材和內容上的創新,更使其在形式語言和技法上實現了顯著突破。在構圖形式上,不局限于傳統花鳥畫中折枝的構圖模式,或是僅對植物的一枝一葉進行表達,相反,為了強調氣勢的宏大,凸顯植物的茂密生長態勢,采取了滿密的構圖方式。在色彩運用上,傳統的中國畫受道家提倡的“玄”“素”美學觀影響,往往追求淡雅、素凈的敷彩風格,而西雙版納題材的寫意花鳥畫作品為契合西雙版納地域元素的特質,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繪畫中單純的用色習慣,沖破了傳統敷彩雅致淡趣的桎梏,嘗試運用純色和對比色,或是通過控制墨色所占的面積或濃度等手段,使物象在視覺上更具張力。在空間的表現上,結合西雙版納的地域特色,對畫面中近中遠景的虛實對比、植被疏密布局、動植物間的動靜呼應以及植株與環境的賓主關系等,運用各種對比手法,使畫面呈現出層次感和空間感。
在表現技法方面,筆墨運用上的創新尤為顯著。例如,以淡墨為基底,進行不均勻的潑彩或潑墨,產生層層疊疊、密密匝匝的水積痕效果,富有層次變化。同時,運用以色破墨的技法,使墨與色相互滲透、碰撞,通過層層潑灑渲染產生厚重感,且保持了二者的整體統一。此外,在畫面墨色過于密集的地方,巧妙地采用厚重的色彩進行中和,使其更具透氣感。在表現枝蔓粗糙和堅韌的質感時,將山水畫中常用的皴擦技法綜合運用于其中,或是在表現西雙版納潮濕的地衣植物時,創造性地借鑒了傳統繪畫中濕潤的墨色,用筆蘸取水分含量較少的黃、綠甚至紅色,在畫面重墨的部位以破筆的方式進行表現。
由此可見,為了更好地將西雙版納的地域元素與寫意花鳥畫相融合,藝術家們在形式語言和技法上進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嘗試和創新,這些創新實踐不僅為當代寫意花鳥畫創作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思路,也推動了當代寫意花鳥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伯敏.中國畫的構圖[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2]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9.
[3]熊曉東.熊曉東寫意花鳥畫系列:碧竹墨舞[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22.
[4]楊成寅,林文霞.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潘天壽[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解文.郭怡孮寫意花鳥畫裝飾美探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7.
[6]吳石芳.西雙版納熱帶雨林題材花鳥畫的寫生與創作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
[7]孟芳芳.西雙版納題材花鳥畫中色彩氛圍的探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4.
[8]宣和畫譜[M].俞建華,注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陳曉冬,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
王曉東(通訊作者),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