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圍繞潘天壽大寫意花鳥畫的藝術特色及其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傳承性進行探討。通過深入分析潘天壽的藝術成就,結合其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揭示其大寫意花鳥畫在技法、構圖和意境等方面的獨特之處,并探討這些特色如何在中國繪畫的傳統脈絡中延續和發展。
關鍵詞:大寫意;潘天壽;花鳥畫;傳承性
中國繪畫藝術源遠流長,歷經千年的沉淀與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體系。大寫意花鳥畫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簡練概括的筆觸、意境深遠的表現手法深受人們喜愛。在眾多大寫意花鳥畫家中,潘天壽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藝術造詣,成為杰出代表。本文旨在探討潘天壽大寫意花鳥的傳承性問題,分析其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對中國繪畫藝術的貢獻和影響。
一、潘天壽大寫意花鳥的藝術生涯風格形成
潘天壽(1897—1971年),原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壽者,浙江寧海人。他是中國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也是20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潘天壽的藝術生涯可以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早期,他受到傳統繪畫的熏陶,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中期,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大寫意花鳥畫風格;晚期,他的藝術造詣達到了巔峰,成為中國畫壇的巨匠。
潘天壽的大寫意花鳥畫風格,以雄渾豪放、氣韻生動著稱。他善于運用墨色變化,通過濃淡干濕的巧妙結合,表現出花鳥的生機與活力。同時,他還注重畫面的構圖和布局,善于運用對比和呼應的手法,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
二、潘天壽大寫意花鳥的藝術特色
(一)技法運用
潘天壽的大寫意花鳥畫技法精湛,尤其是在筆墨運用上,既繼承了傳統的洗練與概括,又通過獨特的筆觸和墨色變化,賦予了畫面更強的生命力和表現力。
潘天壽的畫作多用大筆粗線,從他的作品來看,他的畫用筆果決有力,具有雄健、剛直、凝練的特征,特別是在氣勢和力量上對筆墨傳統進行了創新改變。20世紀初,潘天壽深受吳昌碩的影響,用筆有吳昌碩的神韻,沉雄厚重,極具氣勢。他雖比吳昌碩年輕五十多歲,但其氣魄和力度上和吳昌碩非常相近,因此深得吳昌碩畫作之風,不久便成了“吳家畫派”的一員。《擬缶翁墨荷圖》這幅畫是他初來上海時所作,顯然是臨摹吳昌碩。毛筆用的是羊毫毛筆,剛勁中帶著含蓄。但這件畫沒有署名,說明他不認為這是一件真正的創作。潘天壽為了更充分自如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從20世紀30年代起,他就開始致力于創造他自己的筆墨,他的筆墨具有簡潔明確、雄健剛直、生澀凝練等特點,既繼承了傳統的洗練與概括,又通過獨特的筆觸和墨色變化,賦予了畫面更強的生命力和表現力。
(二)構圖布局
構圖在傳統繪畫中稱為章法,也即南齊畫家、理論家謝赫在其著作《古畫品錄》中歸納整理為“六法”之一的“經營位置”,現代繪畫中稱為構成。古今中外說法雖有不同,但基本含義還是共通的。在構圖上,潘天壽善于運用“經營位置”的原則,通過巧妙的構圖布局,使得畫面既富有張力又不失和諧,展現了大寫意花鳥畫的獨特魅力。潘天壽在繪畫構圖中有以下特色:
重視空間利用:潘天壽特別強調畫面空間的有效利用,通過大面積的空白和小細節的巧妙安排來突出主題。
運用三角形:他在構圖上廣泛使用三角形,無論是空白處還是畫面中的實體部分,都以三角形為基本形態進行布局,這樣的設計不僅讓畫面看起來更加穩定,也增強了畫面的節奏感和大氣效果。
強調對比與和諧:潘天壽在畫面中善于運用對比(如疏密、主賓、黑白對比)來增強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同時通過精心安排使畫面達到和諧統一。
注重形式美:潘天壽非常重視畫面的形式美結構,尤其是在花鳥畫的布置上,他主張以“勢”為主,追求畫面的生動性和蓬勃靈動的生機。
創新與傳統相結合:潘天壽的構圖既體現了對傳統繪畫的深入理解,又充滿了大膽的創新。他在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傳統構圖特色的基礎上,大膽嘗試新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充滿新意。
遵循以少勝多原則:潘天壽在構圖上遵循以少勝多的原則,善于從自然中提取最富有表現力的元素和場景,即使畫面看似簡單,也能傳達出深刻的意境和情感。
以上特點反映了潘天壽在構圖上的獨特視角和深厚藝術造詣,使他的作品既有傳統繪畫的神韻,又不失時代感。
(三)意境營造
潘天壽的書畫實踐也折射出了他的意境觀。潘天壽終身奉行其師李叔同“應使文藝以人傳,莫使人以文藝傳”的教誨,凡事都以德為準,都要看是否符合國家民族的大義,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忠于國家民族的事業和利益。他淡泊名利,克己奉公,一心為振興弘揚民族藝術,被認為是“美術界人品畫品都很高尚的第一完人”。潘天壽一生也多游歷名山,閱覽無數前人杰作,一生都保持著一顆“學術之心”,在學術之路上孜孜以求。因此,他的精神境界在不斷磨礪中臻至極境。我們通過潘天壽的書畫藝術來進一步討論其意境觀。潘天壽往往只勾勒輪廓來表現對象,而且運筆速度明顯變慢,反映了他對意境的理解不斷深入,并始終堅持著營造意境創作理念。潘天壽題材中透視出來的“野趣”,是最動人的因素。他在《聽天閣畫談隨筆》中說:“予喜游山,尤愛看深山絕壑中之山花野卉,亂草叢篁,高下欹斜,縱橫歷亂,其姿致之天然得勢,其意趣之清奇純雅,其品質之高華絕俗,非平時想象中得之。”
潘天壽的作品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強烈的個人情感,通過大寫意的手法,將自然與人文、情感與哲理融為一體,營造出一種超越物象本身的意境之美。
三、潘天壽大寫意花鳥的傳承性分析
中國畫的發展歷史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水,從涓涓的溪流到滾滾的長江,曲折蜿蜒,時聚時散。潘天壽作為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的杰出代表,其大寫意花鳥畫風格獨樹一幟,融合傳統筆墨技巧與現代審美意識,形成了具有鮮明個人特色的藝術風貌。本文將從潘天壽的藝術生涯出發,梳理其大寫意花鳥畫的發展歷程,并進一步探討其藝術風格的傳承性。潘天壽的大寫意花鳥畫不僅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同時也具有深厚的傳統底蘊。他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和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傳承性不僅體現在他的繪畫技巧上,還體現在他的藝術理念和審美追求上。
(一)對傳統的繼承
潘天壽的大寫意花鳥畫在技法、構圖和意境等方面都深受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發展,注重筆墨的提煉與運用,追求“意在筆先,畫盡意在”的藝術境界。在其作品中,花鳥形態生動,筆墨酣暢淋漓,既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又展現了藝術家個人的創新精神。潘天壽的大寫意花鳥畫藝術,深受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影響,同時又吸收了西方繪畫的某些元素,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在后來的畫家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承與發展,對中國現代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代社會,潘天壽的大寫意花鳥畫藝術仍然具有重要的傳承意義。它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培養當代藝術家創新精神和提高藝術修養的重要資源。通過對潘天壽繪畫藝術的深入研究與傳承,有助于推動中國繪畫藝術的持續發展。
潘天壽年輕的時候控制不住自身的精神力量,一出手就畫得非常強勢和勇猛,后來在吳昌碩的批評下,他學會了控制與收斂自己。潘天壽的筆墨線條比吳昌碩更加老辣,但是吳昌碩的線條比潘天壽的線條厚重。此外,潘天壽還喜歡用焦墨。
(二)時代的烙印
作為現代畫家,潘天壽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他的大寫意花鳥畫在傳承傳統的同時,也反映了現代社會的審美追求和價值取向。潘天壽的大寫意花鳥畫風格,以雄渾豪放、氣韻生動著稱。他善于運用墨色變化,通過濃淡干濕的巧妙結合,表現出花鳥的生機與活力。同時,他還注重畫面的構圖和布局,善于運用對比和呼應的手法,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當今社會,潘天壽的大寫意花鳥畫依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影響力。許多當代畫家在繼承潘天壽藝術風格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審美和技法,進行了創新性的嘗試和探索。這些畫家不僅在繪畫技巧上有所提升,更在傳承潘天壽藝術精神的同時,注入了現代的氣息和元素,使大寫意花鳥畫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三)個人風格的凸顯
潘天壽繪畫作品中蘊含一種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其子潘公凱將之描述為:“雄渾奇崛、蒼古高華,有一股磅礴的氣勢和倔強的生命力。”若用潘天壽自己的概念,則可總結為兩個字:霸悍。如果把潘天壽那個時期中國書法和繪畫的主要審美觀念放在一起考察,則可以看出,這種方法是為了糾正文人畫長期追求“淡泊”而造成的“衰微”局面的一種矯正。以筆墨為例,中國書法歷來以中鋒、藏鋒的圓線為正統,而潘天壽以方筆側鋒為其繪畫風格。又比如墨法,中國傳統的水墨畫,講究墨色的濃淡,而潘天壽卻用的是稀墨,對水的運用頻率不高。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對主流規范的一種突破和對立。當然更為關鍵的是,潘天壽不是單純的“反”,他是在長時間的反復思考與磨練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個性。從他的許多繪畫理論著作來看,他從來不會輕易地否認繪畫的主流準則,例如“中鋒”“圓筆”“靜氣”這些千百年來并不容易改變的規范,并一再強調其重要意義。但在實際的創作中,他卻總是抱著一種謹慎的態度,最終,他總是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來維護和表現傳統的藝術精神。因此他所做的創新,都是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正是因為如此,潘天壽的作品中才總是貫徹著“即得險絕,復歸平正”的創作理念——霸悍,則是這樣一種既符合畫家個性又不逸出文脈邏輯的風格。
對于霸悍本身,我們可以逐字尋找其含義。首先,“霸”并不能理解為通常意義上的蠻橫無理,而應該理解為一種主宰性或控制力,同樣,“悍”也不能理解為一般的兇暴蠻橫,而是指強勁和勇氣。就“霸”而言,可以視為潘天壽說的胸中“至中”“至正”的“浩然之氣”,即創作者主宰性和控制意識的高揚;而他說的“至大”“至剛”“強其骨”等理念,則可以看成是對強勁感的凸顯。進一步落實到創作中,“霸”可以表現為:一是一種可以主宰畫面的控制力,它使得所有的元素都井然有序,即所謂“頤指氣使,無不如意”。潘天壽曾說,“要霸住一幅畫不容易”,便是指這種對整體包括詩書畫印在內的掌控能力。事實上,潘天壽總是不斷重復同一類題材進行實驗,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目的就是把對作品的主宰和控制程度推到極致。二是具有超越歷史偏見的眼光和胸襟,這既是一種自信心的體現,又是主宰性和控制力的投射。潘天壽之所以能夠拋開近三百年的南北官司、行家隸家的糾葛,甚至能在空前的政治壓力下堅定信念,完全是基于對自己主宰和控制那些負面影響的信心,即所謂“至大至中”之氣也。
四、結語
通過對潘天壽大寫意花鳥畫的研究,可以看出其在傳統繪畫中的深厚根基和創新精神。其藝術特色不僅體現了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傳承,更在時代變遷和個人風格的融合中得以發展和升華。潘天壽的大寫意花鳥畫不僅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為后世的藝術家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
參考文獻:
[1]楊成寅,林文霞.潘天壽[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潘天壽.聽天閣畫談隨筆[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
[3]潘公凱.潘天壽談藝錄[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4]陳永怡.潘天壽變體畫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5]葉尚青.潘天壽論畫筆錄[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6]潘天壽美術文集[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
作者簡介:
王夢昭,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與書法(中國畫)。
王曉東(通訊作者),碩士,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與書法(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