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為促進教師教育改革發展、引導師范院校服務基礎教育、培養師范生基本職業技能的平臺,也是反思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實施效果的窗口。決定美術學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成績高低的關鍵是參賽選手的圖像解讀能力和微課架構能力,這也是美術學師范專業美術鑒賞課程教學容易忽視的問題。當前美術學師范專業美術鑒賞課程教學出現師范性與學術性相抵牾、美術鑒賞等同美術史論教學、美術鑒賞知識傳授與方法引導矛盾等問題。要解決這類問題,美術鑒賞課程教學改革可從三個方面進行:淡化美術史,突出圖像的中心地位;轉變教學方法,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解構和重組教學內容,提高微課架構能力。
關鍵詞:美術學師范專業;美術鑒賞;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
一、廣西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發展概述
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進一步加強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有力地推動了高等師范院校發展和師范人才的培養。國家對高等師范院校和師范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反映了當前高師院校師范人才培養、教師教育以及教學改革仍然存在諸多難點,比如,部分高師院校轉型綜合性辦學趨勢明顯,專業性與學術性的追求使得教師教育不受重視,教師教育改革進程緩慢,師范人才培養質量仍需進一步提高等。為更好地推動高師院校師范人才培養,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自2009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已經成功舉辦了14屆師范生教師技能大賽,是自治區為促進教師教育改革發展、引導師范院校服務基礎教育、培養師范生基本職業技能的一項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各師范院校展示師范人才培養質量的窗口,受到了區內外師范院校和基礎教育領域人士的廣泛關注。通過以賽促練、以賽促培、以賽促提,推動高等師范院校更加重視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推動師范人才質量提升。
廣西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參賽內容包括教學設計、說課和模擬上課(包括板書)三個項目,旨在考察師范生教學設計與實施、語言表達、教學組織與評價等方面的能力。就美術學師范專業來講,各高師院校按照專業定位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美術師范專業的學習除了要具備美術教育教學能力外,還需要具備美術創作、美術鑒賞及寫作等方面的能力,雖然在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中,根據學段不同,考察的側重點也不同。根據筆者近10年的廣西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的指導經驗,能夠進入區級以上大賽的美術學師范生都是各高師院校遴選出來的佼佼者,他們有著扎實的專業技能、過硬的教師素質、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以及環環相扣的教學組織過程,但部分教學技能扎實的選手最后的比賽成績卻不太理想。經認真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選手對圖像挖掘的深度以及對微課架構的能力不足。可以說,在此類教學大賽中,決定參賽選手成績高低的關鍵不是師范技能有多扎實,而是對圖像挖掘的深度以及微課架構的能力,但在目前美術學師范專業教學技能訓練中卻忽視了這兩個方面能力的培養。例如,在2021年廣西全區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中美術組的參賽課題之一為“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參賽選手圍繞這一課題的教材、學情、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方面進行5分鐘的說課以及針對該內容進行10分鐘的模擬上課。有的選手語言清晰流暢,有的選手聲情并茂,有的選手氣勢飛揚,有的選手還展現了較高的信息化素養水平,表現出了扎實的師范生教學技能。但最終,除了一等獎獲得者之外,這些選手的比賽成績都不盡如人意。根據筆者的觀察和分析,這些選手在比賽中的表現都有一個共同的不足,就是在美術鑒賞時對美術作品中的圖像挖掘缺乏深度,如選手們都圍繞《韓熙載夜宴圖》分析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有的選手只分析了畫面的構圖、人物的線條和色彩等造型元素,并沒有分析形式法則以及藝術家通過這樣的藝術語言傳達出何種創作意圖等。另外,這些選手還缺乏微課架構能力,有的選手在10分鐘之內圍繞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列舉了大量的美術作品,呈現的知識支離破碎,淺嘗輒止。筆者認為,要想掌握好兩方面能力,需要加強對美術核心課程與美術鑒賞的學習。
二、美術學師范專業美術鑒賞課程教學現狀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美術鑒賞是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本課程與藝術概論、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等課程緊密銜接,重點學習從美學、社會、文化角度對美術作品進行解讀、比較、鑒賞與批評的方法,提高對美術文化、美術活動的價值、意義的理解,促使學生把感性的審美體驗與理性的批評意識有機結合起來,培養適應中小學美術教育需要的合格美術教師[1]。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明確,高師院校的美術鑒賞課程重視師范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學習方法的習得以及思維方式的發展。但在當下的教學中,筆者發現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改革進程緩慢,主要是各高師院校中師生對美術鑒賞課程性質以及定位的認識存在著偏差,部分的教師把美術鑒賞視作純學術性的課程,沒有融合師范性的美術鑒賞教學,把美術鑒賞課程的性質等同于美術史的性質,出現用上美術史論課的思路來上美術鑒賞課的情況。另外,在美術鑒賞知識的傳授與學生學習方法引導方面也存在矛盾的情況。具體表現為:
第一,出現師范性與學術性相抵牾的現象。長期以來,我國的高師院校始終堅持師范性人才培養的方向,主動適應為基礎教育提供高質量師范人才的培養目標,其教學的性質表現為師范性,強調實踐與操作。在美術學師范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美術課程與教學論、美術教學法、學科課程教學實踐以及專業技能訓練等教師教育類課程強調實用性與操作性,體現了師范性的特點;美術鑒賞課內容主要涵蓋美術文化意識、觀念、方法論等,是專業水平較強的理論課程,多數教師認為其教學操練的空間不大,實用性不強,更多的是體現學術性的特點。近年來,高師院校綜合性辦學的趨勢明顯,各二級學院、教師緊跟學校步伐,逐步把綜合性大學的學術性視作教育教學的準則,而忽視了教師教育的“師范性”目標,導致高師院校教師教育的師范性與學術性相抵牾的現象。在美術鑒賞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科研能力的提升,有意識地向綜合性大學的學術性靠攏,教學過程中偏向以傳授學科專業知識為主,沒有體現師范生教育教學專業能力的提升,導致學科理論知識無法轉化成師范教育教學能力的情況。
第二,出現把美術鑒賞等同美術史論教學的現象。目前,高師院校所選用的美術鑒賞課程的教材相對老套,沒有突破從歷史朝代、美術流派或美術門類角度編寫美術鑒賞的模式,可以說是專業美術史教材的簡單化,這樣很難引起學生的重視,也很難激發學生對美術鑒賞的興趣。另外,部分高師院校缺乏具備綜合經驗的美術鑒賞課程教師,一些高師院校的美術鑒賞教師都是其他專任教師(如中外美術史教師)兼任,所以他們對于美術鑒賞方法的了解是不夠全面的。在教學當中,一些教師按照講授美術史的教學思路來上美術鑒賞課,殊不知這兩門課程雖然都是理論課,但其課程的性質和定位是不同的。如果美術鑒賞課程重復美術史論課程的教學方法,美術鑒賞就會成為可有可無的課程,不被學生所重視。美術鑒賞的教學重點是提高對古今中外經典美術作品的賞析,掌握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以及鑒賞的方法,另外還包括文化情景、美術功能和藝術主題、分析美術作品創作的內在動因以及由此產生的風格演變等。如此一來,圖像的深入分析及解讀的能力就成為美術師范生薄弱的一面。當美術師范生進入中學以后,很快就發現在大學所學的美術鑒賞知識完全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而真正的美術鑒賞能力是在后期的教學中逐步積累經驗形成的。舉個例子,師范生在講授“原始人的創造”這一主題時,內容涉及了原始時代美術作品的主要形式、功能、制作上的技術難度、形式美的法則、創作美術作品的動機以及原始美術作品產生的原因及其變遷等。但是大學美術鑒賞課程教材中沒有相對完整知識點的呈現,偶有介紹相關作品的出土的時間、文化的類型及特點等知識。如果任課教師不全面掌握美術鑒賞方法,或是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不進行深入挖掘,就無法為師范生開展這一主題的學習提供有價值的知識和方法。
第三,出現美術鑒賞知識傳授與方法引導的矛盾。高師院校的美術鑒賞通常會涉及美術鑒賞的基本知識與方法、中西繪畫藝術、中西雕塑藝術、中西建筑藝術、民間工藝以及書法藝術等教學內容。部分教師為了呈現全面而豐富的美術鑒賞教材內容,便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這種方法學習一直存在重書本輕實踐的傾向,認為那些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書本知識才是“真理”,學生只要學會這些“永恒的知識”便能應對萬事萬物,動手實踐往往被視為一種低效的學習[2]。“學以致用”成為教育的常態,教師系統講授理論知識,然后學生進入社會后再應用知識開展實踐。這種教學方法在知識更新相對緩慢的時代是完全適用的,但在大數據時代,知識爆炸式增長,以傳統講授式的美術鑒賞教學來培養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專業師范教育的實施者的任務,是把最有用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教育行為,并通過這種教育行為求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在完成這一任務時,所需知識具有儲備性、即時轉換性、可選擇及可操作性[3]。在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師教育培養機制下,美術鑒賞教學比以往更突出實踐性的特征,強調學生的參與性與體驗性。但傳統講授式忽視了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本質,教學陷入了“教師講—學生記—考完即結束”的惡性循環中,既沒有體現教師的專業能力,也沒有達成學習目標。
三、美術學師范專業美術鑒賞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反觀廣西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美術學科參賽選手在比賽中對圖像挖掘缺乏深度以及微課架構能力不足的情況,對照當前高師院校美術鑒賞教學存在師范性與學術性相抵牾、美術鑒賞等同美術史論教學、美術鑒賞知識傳授與方法引導相矛盾,美術學師范專業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淡化美術史,突出圖像中心地位
鑒于前面的論述,有不少教師把美術鑒賞課當成了美術史論課來上,導致美術師范生進入中學后發現在大學所學的美術鑒賞課程毫無用武之地。實際上,在高師院校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中,也會涉及美術史的知識,但在互聯網時代,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能輕松地通過大數據隨時在網絡上查閱史論的相關資料。美術鑒賞課程內容涵蓋美術文化、觀念意識以及美術鑒賞方法等,除了要求師范生對美術鑒賞知識和技能的識記外,同時還包括對多方面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師范生的創造思維,鼓勵師范生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表達,使師范生能在全面的人類藝術文化的基礎上,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培養獨特、合理而又開放的審美心態。這也是為什么美術鑒賞課被定位為專業性較強的理論課程。另外,美術鑒賞教材中涉及大量的美術作品,美術學師范專業的美術鑒賞課程教學內容應該突破簡單的美術史知識的講授,強化圖像的深入解讀。師范生不僅要學會對經典美術作品進行圖像識讀,不斷提高審美判斷能力,還要能夠借鑒相關的美術語言、技法、觀念進行美術表現和創意實踐,最終達到文化理解的程度,從而在進入教學工作后就能夠將這些美術學科核心素養轉化成能力并運用在教學中。那么,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如何體現圖像的中心地位呢?
1.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機會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展示是美術學習的重要活動,也是美術評價的獨特方式。”在傳統的教學中,美術鑒賞課程的評價通常以期末課程考試來考查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的情況。但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手機的廣泛使用,大學生更習慣于從視聽中獲取需要的信息,美術是視覺的藝術,也是圖像的藝術,單純以期末考試或在教學過程中撰寫鑒賞報告的方式鑒賞美術作品,已不再適應新時代美術鑒賞的發展趨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增大過程性評價的比例,將師范生平時的表現與經典作品賞析納入平時考核,如除了通過撰寫鑒賞報告外,還可以組織師范生針對美術鑒賞中的問題展開課堂討論、課堂辯論賽、舉辦小型美術鑒賞演講會、錄制美術鑒賞微視頻以及模擬中學美術鑒賞課教學等形式,培養師范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進而提高師范生美術教育教學的能力。
2.以多元化的方法進行美術鑒賞教學
美術鑒賞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過程中,針對經典美術作品,教師除了運用費德門美術鑒賞的四步法外,還可以綜合運用感悟式鑒賞、形式鑒賞、比較式鑒賞和社會學式鑒賞等方法,為學生提供多元化鑒賞視角,并引導學生進行方法總結。
感悟式鑒賞法是指在鑒賞中注重個體感受,將思維與激情深切投入畫面的感悟鑒賞方式。比如我們在面對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時,映入眼簾的是茫茫大江中的一葉扁舟,一人在垂釣,船旁以寥寥數筆勾勒波紋,簡潔的主體形象更令人感覺江水浩渺,寒氣逼人,一種孤獨感油然而生。整幅作品的意境與柳宗元《江雪》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處。這種鑒賞方法較適合表現性或寫意性的美術作品。
形式鑒賞法是偏向于對美術作品藝術形式的感悟和體驗,強調對形式的分析與把握。與感悟式鑒賞相比,形式鑒賞法要更理性。如在欣賞吳冠中的《春雪》時,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整幅作品中富于變化的色塊、輕松活潑的線條以及變化不一的點,它們共同構成了豐富的畫面效果,整幅作品的主體外輪廓變化微妙,色調以灰色為主,體現了統一的形式法則。變化與統一形式法則的運用反映了畫家的理性思考,他通過有意運用形式法則勾勒出早春空山的幽靜深遠和春雪的清新柔美。
比較式鑒賞法是指用比較的方法鑒賞美術作品。特別是在同一主題下將中西方美術并列展示,符合全球化時代、信息化時代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助于學生進行中外美術的比較式鑒賞,加深對于本民族美術與文化的認識,樹立文化自信心。如敦煌莫高窟的禪定佛像,主題表現的是“禪悅”,人物面部有彎如半月的雙唇,微微上翹的嘴角形成兩個深陷的小窩,露出一抹含蓄和神秘的微笑。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微笑》進行比較分析:蒙娜麗莎的微笑背后是否也具有這樣的意義?說出你的想法,并與同學進行交流。另外,還可以用美術世界中的圖像與現實世界中的形象進行展示比較,有助于學生理解美術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聯系與差異。
社會學式鑒賞是指偏向作品內容、意義、時代背景、創作意圖等方面的認識、理解。這種方法適合對再現性的、故事性較強的美術作品的鑒賞。比如在欣賞《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形象時,我們不禁會思考:藝術家為什么要這么去表現?有什么特殊含義嗎?通過結合時代背景,抓住相關社會因素,就有可能更深刻領悟藝術家的創作意圖了。
其實在美術鑒賞的過程中,以上的這些鑒賞方法很少單獨使用,通常是通過多角度、全方位仔細觀察作品,結合藝術領域的諸多鑒賞方法完成對一件經典作品的深度解讀。比如,在中國傳統繪畫的鑒賞教學中,以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例,既可以用感悟式鑒賞法感悟北方山石的意境之美,亦可以用形式鑒賞法去探究該作品畫面的美術語言以及形式法則,用比較式鑒賞法分析此作品與西方風景畫在視角上的區別,體會中國傳統繪畫是“時間中的風景”,用社會學鑒賞法分析作品中人物旅行之途,解釋藝術家這樣表現的意圖,并做出自己的審美判斷。只有多種方式交叉并用,師范生對作品才會獲得全面的感知與判斷,才能有效運用美術鑒賞的知識與方法,為將來從事中學美術鑒賞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轉變教學方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在美術學師范專業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中,要想解決師范性與學術性相抵牾的問題,必須轉變教學方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美術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美術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4]。自從《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頒布之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中小學中已經被廣泛認可,并在教學中得到實踐。然而,“不少大學至今仍沒有牢固樹立‘以生為本’‘以育人為本’的辦學理念,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把人才培養視作大學的核心使命和基本任務,而是為教學而教學、為科研而科研”[5]。在教學實施時,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授理論知識,這種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教師容易對工作失去熱情,對待自我價值持否定態度,對教育教學改革缺乏目標和方向;從師范生的角度來講,師范生的學科專業、教育教學以及美術鑒賞的能力都難以得到發展。為轉變教學方法,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革。
1.成立“教研組”,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為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美術鑒賞課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將班級學生分為若干“教研組”,將不同經典美術作品分配給“教研組”,讓“教研組”成員自行安排鑒賞方式、完成美術鑒賞的資料搜集,通過提煉大概念、基本問題和小問題,最終師范生能夠理解并運用知識遷移到生活情境中。比如在學習“原始時期的美術”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定每個“教研小組”代表一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最有特色的原始藝術作品(學生以抽簽的方式選取教材中的圖像),讓學生自行設計自己“部落”的圖騰、服飾、工具,探究分析本“部落”最有特色的工藝與作品,它們的功能特征是什么?審美特征是什么?在生產過程中有何技術難題?它背后有何打動人的故事?讓學生與其他“部落”的人分享自己的探究、思考與想象的成果。同時,在師范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盡可能地創設情境,充分地引導他們對圖像進行多元化解讀、信息辨別以及知識處理,師范生的學習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和思考實踐。
2.以圖像為中心,問題為導向,小組討論提升美術核心素養
當師范生全方位掌握美術鑒賞的方法及美術作品的創作時代背景、種類、基本內容和美術語言等美術知識之后,師范生就掌握了圖像解讀的主動權。教師可以根據某一經典美術作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循序漸進地引導師范生就圖像的時代背景、美術語言、創作意圖、社會價值等各層面展開充分的討論,如在引導師范生鑒賞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假如你是皇帝?你希望你管理的國家是怎么樣的?此時,學生會“腦洞大開”,將思緒倒回大宋。兩個問題足以把師范生的胃口吊起來,看似隨意的話題,卻展開了本節課要討論的核心:大好河山,國勢強盛,安居樂業,繁榮昌盛等。此時,教師要關聯學生興趣點,把學生的思緒重新引入教師預設的問題線索中。隨著學生破解問題,“山”的“形”成為教師引導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各“教研組”成員在交鋒中不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也彰顯了師范生對圖像的獨立思考。通過“教研組”討論提高了師范生的圖像識別和解讀、審美判斷與表達以及對美術文化現象和觀念的理解能力。同時,在學術的探討中融入師范生的教學表達能力及領導能力,有效地解決了美術鑒賞課程師范性與學術性相抵牾的問題。
(三)解構和重組教學內容,提高微課架構能力
美術師范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美術鑒賞理論知識與鑒賞“眼力”,還需要具備微課架構能力。隨著現代移動終端設備的廣泛使用,國內教育界涌現出了各種微課形式。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微型在線視頻為主要表現形式,支持教與學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包括微課研究成果、微課教學視頻、微課教學比賽等[6]。眾所周知,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可以呈現多個知識點,換言之,一節完整課堂教學實則由多個微課知識點構成。在美術鑒賞教學中,要實現師范生的學術知識與師范生技能訓練的有機融合,可以在班級中成立“教研組”,教師引導“教研組”成員去拆分教學內容的知識點,教師把拆分的知識點分配給各“教研組”,各“教研組”再對分配的知識點進行重構,并結合經典作品橫向或縱向深入解讀。可以通過課堂辯論賽、舉辦小型美術鑒賞演講會、錄制美術鑒賞微視頻以及模擬中小學美術鑒賞課等形式,不斷提高師范生的微課架構能力。這樣既考察了師范生的學術研究情況,也能有效地鍛煉師范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些展示就是一堂完整的微課。在2021年廣西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美術組比賽現場中,大部分的參賽選手的師范技能都各有特色,但對教學內容中的圖像沒有深入解讀以及建立良好的微課架構,所講的知識面面俱到但支離破碎、淺嘗輒止。而一等獎的獲得者,能夠把宏大的主題解構成多個微課片斷,然后選擇其中的一個片段,以問題進行引導,立足于經典作品《韓熙載夜宴圖》,圍繞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這一知識點,高效地實現參賽主題的教學目標,這也是這位參賽選手在眾多選手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四、結語
筆者通過分析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中參賽選手對圖像的挖掘深度以及微課架構能力不足情況,反思目前高師院校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高師院校的美術鑒賞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但要從根本上對美術鑒賞課程進行教學改革,難度還是比較大的。比如筆者在文中提到的美術鑒賞中師范性與學術性相矛盾的問題,在教師教育發展過程中一直備受關注,本文也只是從比較微觀的教學過程中進行論述,要想真正解決這個矛盾,還需要從源頭上厘清師范性與學術性矛盾的理論基礎,專注師范性與學術性內容的深度整合以及關照學科學術與教學學術評價標準的創新等。另外,文中提到把美術鑒賞課程當成美術史論課程來上的情況,也需要研究者對兩門課程的課程理念、課程目標以及定位有更清晰的認識,才能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有的放矢,把美術鑒賞理論知識與技能即時轉化成師范生的教育教學能力。但從教師教育改革系列文件的出臺,我們也可看出近年來美術學專業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難處,美術鑒賞課程教育教學改革之路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EB/OL].[2024-04-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0908/t20090803_80344.html.
[2]曹培杰.高質量教育需要一場結構性學習變革[J].人民教育,2020(23):55-58.
[3]周仁成,張芬.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文學類教學改革探析:基于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的反思[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8(3):116-119.
[4]吳清一.對育人理念的再思考:基于西方現代激勵理論的視角[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2):41-46.
[5]楊智勇,孫岳兵,邢亮.學生就是大學:以生為本促進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發展[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7-71.
[6]謝永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本質特征與培訓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1(18):59-63.
作者簡介:
王惠寧,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