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清代著名書法家吳讓之的篆書為研究對象,探討吳讓之篆書的技法特點及其體現的藝術魅力。首先,從歷史背景入手,闡述清代書壇的發展概況及鄧石如等前輩書家對吳讓之的影響;其次,分析吳讓之的生平經歷、創作風格以及書法發展的不同階段,著重探討他的篆書技法,如中鋒行筆、轉折處的內圓外方等;最后,論述吳讓之篆書所呈現的審美特質,如渾融蒼勁、古拙秀美等。通過對吳讓之篆書精湛技法及其深厚內涵的全面研究,旨在闡明其在清代乃至整個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為當代學習篆書者提供助力。
關鍵詞:吳讓之;篆書;技法;表現力
篆書作為中國傳統書法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方正優雅、剛健沉穩的風格一直備受推崇。在清代書壇上,篆書蓬勃發展,涌現了一批書法大家,其中以鄧石如、吳昌碩、吳讓之為代表。尤其是吳讓之,其以獨特的篆書技法和渾厚的藝術魅力成為清代乃至整個書法史上的重要人物。吳讓之的篆書藝術之所以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其精湛的篆書創作技法,如中鋒行筆、轉折處的內圓外方等;二是其所呈現的獨特審美特質,如渾融蒼勁、古拙秀美等。這些共同構成了吳讓之篆書的藝術魅力,反映了他在書法創作上的高超造詣。因此,本文從吳讓之書法風格形成的歷史背景入手,深入探究其獨特的篆書技法特點,并進一步闡釋其所體現的深厚藝術內涵,以期對吳讓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
一、清代書壇的發展概況及前輩書家
對吳讓之的影響
(一)清代書壇的發展概況
清代是中國書法發展的重要時期,涌現出眾多杰出的書法大家。這主要是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一方面,清代經歷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局勢,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當時正值科舉制度的興盛時期,廣大文人及知識分子對書法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熱情,這也為書法事業的繁榮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清代書壇出現了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那就是碑學的興起。眾多書家開始重視對漢代乃至更早時期碑刻的研究和臨摹,這也為篆、隸書的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鄧石如、吳昌碩等人便是在汲取碑帖傳統的基礎上,開創了獨特的篆書風格,使清代成為篆書發展史上的重要分水嶺。
(二)鄧石如對吳讓之的影響
在清代眾多杰出的篆書大家中,鄧石如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在李斯篆書的基礎上,融合了隸書的筆法特點,推動了清代篆書的全面發展。鄧石如的篆書作品以方正端莊、秀美凝練見長,成為同時代乃至后世書家的重要學習對象。吳讓之作為清代另一位篆書大家,他的書法創作同樣受到鄧石如的深刻影響。首先,二人之間存在直接的師承關系。吳讓之早年拜師于鄧石如的弟子包世臣,在包世臣的引導下,最終確立了以鄧石如為宗的創作方向。其次,吳讓之在篆書創作實踐中,大量參照和借鑒了鄧石如的篆書技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可以說,鄧石如的篆書藝術對吳讓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他創作實踐的重要借鑒對象。
(三)包世臣對吳讓之的影響
除了鄧石如外,吳讓之的書法創作也深受其師包世臣的影響。包世臣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他在楷、隸書方面均有建樹,在當時的書壇上享有盛譽。作為吳讓之的恩師,包世臣對他書法風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首先,包世臣的書風對吳讓之的行楷有著顯著的影響。吳讓之在年輕時期就跟隨包世臣學習書法,掌握了扎實的楷書功底。這為他日后在篆書創作中運用楷書筆法奠定了基礎。其次,包世臣作為鄧石如的學生,在篆書方面的造詣也影響了吳讓之。雖然包世臣本人并未在篆書上有太大建樹,但他傳授給吳讓之的“鄧派”篆書理念和技法,無疑為吳讓之的篆書創作提供了重要啟示。
總之,作為清代書壇的重要人物,吳讓之的篆書藝術發展不可或缺地受益于前輩書家,尤其是鄧石如和包世臣。這些前輩書家的藝術成就為吳讓之奠定了堅實的創作基礎,也為他日后獨創一格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
二、吳讓之篆書藝術的形成及其特點
(一)吳讓之生平及其篆書創作概況
吳讓之,原名廷揚,字熙載,后改名為吳讓之,又號讓翁等。他出生于江蘇儀征(今揚州市),主要生活在揚州和泰州一帶。吳讓之自幼酷愛書法,尤其是篆書和篆刻。在創作方面,吳讓之的成就是全方位的,涉及書法、繪畫、篆刻等多個領域。然而在眾多領域中,他的篆書最為著名,被后世公認為清代篆書發展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吳讓之的篆書作品涵蓋條幅、冊頁等多種形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吳均帖》、《謝東宮賚米啟》(圖1)等。吳讓之的作品展現了他在篆書技法和藝術風格上的獨特成就。
(二)吳讓之篆書發展歷程
通過對吳讓之生平的考察,發現其篆書藝術風格的形成經歷了三個階段。
首先是自學探索期(15—30歲)。這一時期,吳讓之雖然對書法具有濃厚的興趣,但缺乏系統的指導,主要靠自學和臨摹前人的作品。他從15歲開始接觸和模仿漢人的白文印,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學習,為他日后的篆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是師承發展期(30—50歲)。這一階段,吳讓之主要受到兩位重要前輩書家的影響:一是包世臣,他學習了包世臣的楷書和行草;二是鄧石如,他在“鄧派”篆書的指導下,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篆書風格,如中鋒行筆、方圓結合等特點開始顯現。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吳讓之篆書藝術的關鍵成長期。
最后是成熟創新期(50歲以后)。到了50歲以后,吳讓之的篆書創作進入了成熟期。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他開始運用自己的創造力,不斷探索新的技法與表達方式。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如《宋武帝與臧燾敕》(圖2),展現了他在篆書線條、結構造型等方面達到爐火純青的高度。同時,他還在汲取前人精華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個人特色,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吳派”篆書風格。
(三)吳讓之篆書的技法特點
1.中鋒行筆
中鋒行筆是吳讓之篆書技法的一大特征。在書寫過程中,他經常采用中鋒施墨,使筆勢顯得剛勁有力。這種中鋒行筆的用筆方法既源于吳讓之對鄧石如書法的學習,也與他深入研習漢代碑額作品關系密切。通過中鋒發力,篆字結構更加穩健,線條更加瘦長凝練。他善于運用這種筆勢,書寫出結構嚴謹而不失柔美的篆字。因此,中鋒行筆無疑成為吳讓之篆書藝術風格和成就的一大標志。他通過此技法,開創了新的篆書境界,深深影響著后世書家。
2.轉折處的內圓外方
吳讓之對筆畫轉折處的處理,也是其篆書技法中的一大特點。他常常以獨特的用筆方式,使轉折處既富有弧度變化,又透著一股方正氣度。這種獨特的處理手法,不僅賦予了篆書線條更強的張力,還使整體字形更加協調秀麗。這種轉折處理方式,同樣源于吳讓之對前人作品的深入研究。他從漢魏碑帖中汲取了倒薤篆的曲折美學,并結合自身的創造力,最終發展成為他的技法特色。
3.收筆處的垂露手法
吳讓之在篆書收筆時,經常采用垂露出鋒的技法。他習慣在字形的尾部略微提筆,使線條尾端呈現出一種懸空飄逸的感覺,提升了整體字形的韻律感和視覺美感。這種特有的垂露收筆法,部分源于傳統篆書的寫法,但更直接地反映出吳讓之在筆畫變化處理方面獨到的眼光和把控能力。他深諳運筆能洞察文字內在韻律秩序的重要性。通過此種獨特技法,吳讓之在篆書作品內在鋪陳出自然流暢的效果,成就了他在篆書領域的崇高地位。因此,垂露收筆成為吳讓之篆書藝術特色之一,也彰顯了其高超的書法修養。
三、吳讓之篆書藝術的審美特質
(一)渾融蒼勁
在吳讓之的篆書作品中,無論是筆法還是結構,都具有明顯的渾融蒼勁的特征。這種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線條的渾厚沉穩。吳讓之在書寫過程中,注重運用中鋒發力,使得每一筆畫都極富張力,線條顯得厚重沉穩,充滿了渾厚的氣勢。同時,他在轉折處的內圓外方的處理方式,也賦予了筆畫豐富的弧度變化,使作品的整體線條更加飽滿挺拔。這種線條的渾厚感,形成了篆書作品獨特的蒼勁厚重之美。
二是字形結構的協調統一。從整體結構來看,吳讓之的篆書作品往往呈現出上緊下松、字與字之間疏密有致的特點。通過對字形、筆畫、結構的細致把握,整篇作品達到了和諧統一的效果,讓人產生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這種結構上的渾融,也是吳讓之篆書藝術魅力的重要體現。
(二)古拙秀美
除了渾融蒼勁外,吳讓之的篆書作品還體現出一種古拙秀美的藝術魅力。這種審美特質主要源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古拙厚重的風格。吳讓之的篆書作品,無論是在用筆還是字形結構上,都透露出一種古拙厚重的韻味。這主要源于吳讓之對漢代碑帖的深入學習,他從碑刻中攝取了筆法的蒼勁質感和結構的方正穩健。同時,他在創作中又融入了自己的個人特色,使其篆書呈現出了新的風貌,但依然保留了一種古樸雋永的氣質。這種古拙厚重的風格成就了吳讓之篆書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是秀美動人的線條。除了古拙厚重的氣質外,吳讓之的篆書線條還散發出一種秀美動人的韻味。他在中鋒行筆的同時,又能兼顧轉折處的曲線美,使整體線條流暢優雅,充滿了妖嬈的韻味。同時,他在收筆處的垂露手法,更賦予了篆書線條一種飄逸颯爽的特點。這種秀美動人的線條魅力,很好地融合了篆書的剛健特質與書法藝術的婉約之美,最終形成了獨特迷人的視覺效果。
(三)含蓄雋永的意蘊
除了上述的技法特點和審美特質外,吳讓之的篆書作品還蘊含著一種深厚含蓄的藝術內蘊。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樸素儒雅的氣韻。吳讓之的篆書作品往往給人一種樸素儒雅的感受。這既來源于他自身的生活處世哲學,又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密切相關。通過內斂克制的筆墨語言,他營造出一種沉靜雅致、內蘊豐富的藝術氛圍,體現了儒家文人特有的高遠氣度。這種樸素儒雅的氣質,成為吳讓之篆書作品的重要內涵。
二是雋永悠遠的意蘊。除了樸素儒雅外,吳讓之的篆書作品還傳達出一種雋永悠遠的藝術意蘊。他的篆書往往字形端正、線條剛健,但又不失靈動秀麗,給人以滄桑厚重但又飽含生機的感受。這種意蘊的傳達,既源于吳讓之對篆書藝術的深入理解,又與他對人生的洞見有關。這種雋永悠遠的藝術品格,成為吳讓之篆書藝術的又一重要特質。
四、結語
吳讓之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重要的篆書大家,他的藝術成就對清代書法乃至整個書法史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吳讓之的篆書創作深受前輩書家,特別是鄧石如和包世臣的影響。他在繼承前人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創新,最終形成了獨特的“吳派”風格。從技法來看,吳讓之的篆書突出表現為中鋒行筆、轉折處的內圓外方、收筆的垂露手法等特點,這些都成為其篆書藝術的標志性特征。從審美層面來看,吳讓之的篆書作品呈現出渾融蒼勁、古拙秀美等卓越品格,同時又蘊含著樸素儒雅、雋永悠遠的深厚內涵,體現了其高湛的藝術造詣。吳讓之在篆書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藝術成就為后世書法家提供了寶貴的養分,對當代書家學習篆書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吳讓之的篆書藝術不僅在技法和審美上取得了崇高成就,更在文化內涵方面流露出深邃的藝術魅力,并成為永恒的經典。
參考文獻:
[1]崔文華.吳讓之篆書書法特點[J].收藏與投資,2023(11):1-3.
[2]崔婷.吳讓之篆書與篆刻藝術研究[J].美與時代(中),2020(2):74-75.
[3]高旭嬌.吳讓之書法風格探驪[J].收藏與投資,2022(6):11-13.
[4]劉澳.“古篆端莊平正頎長”:吳讓之篆書《宋武帝與臧燾敕》風格特征論析[J].大眾書法,2023(2):94-97.
作者簡介:
林斯敏,廣西藝術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書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