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藝在抗日烽火中誕生,在戰斗中成長,魯藝的創立標志著紅色革命音樂的開端,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文藝整風后,廣大文藝工作者走出“小魯藝”奔向“大魯藝”,深入民眾,為工農兵和廣大人民群眾創作出了大量經典的文藝作品,為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的解放培養了優秀人才。魯藝通過傳承、吸納、認同、傳遞的方式使中國音樂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為新中國文藝事業和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魯藝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是魯藝得以貫徹發展的根本,同樣也是時代對主體文化價值意識與文化心理結構建構的原則。
魯藝紅色音樂元素是千百年來廣泛流傳于民族民間并深深浸潤在廣大人民群眾血液中的音樂旋律與藝術形式,在20世紀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歷程中,魯藝音樂文化最為直接的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給予了繼承與發展,包括了全國各地最具代表的山歌、小調、秧歌與勞動號子,以及各種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等傳統形式與音樂風格,而這些近乎都是廣大人民群眾精神生活與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同時在紅色經典音樂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陸續有眾多的新音樂工作者們自覺地以向民族民間音樂學習與研究為己任,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一文中,明確地指出了“研究民歌,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其目的還是創作”。在冼星海看來,要想更真切地反映人民大眾的生活和語言,就要充分吸納我國民歌中的優良藝術養分,“來創造更豐富的、 偉大的、最民族性的同時也是最國際性的歌曲和樂曲”。
魯藝人積極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書寫生活,將民族民間優秀的音樂元素與自身的音樂創作活動緊密結合,呈現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紅色經典音樂作品,如《兄妹開荒》《夫妻識字》《慣匪周子山》等影響極大的劇目,《南泥灣》《在太行山上》《翻身道情》《到敵人后方去》《二月里來》傳唱至今,《黃河大合唱》《延安頌》《白毛女》等文藝作品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至今依然放射著經典的光輝。
二、 魯藝對西方音樂文化的兼收并蓄
延安魯藝初期,是探索中西音樂文化交流融合的初始階段,音樂家們嘗試使用中式西方音樂作品和技術改造,這是藝術形成時期的音樂創作特點。冼星海曾經說過:“推廣作為我們的最高級別任務,音樂必須有力量、速度,通過國家形式和內容創建新的音樂。音樂風格形式上,我們首先不可以復制或模仿歐洲音樂,第二個不傾向于封建方法和內容,創建者可以使用歐洲對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的貢獻。”音樂會在當時的延安是一種新的嘗試,劇本臺詞被取而代之,以另一種受歡迎的民謠表現形式呈現。音樂創作借鑒西方音樂形式,以中西合璧的風格,融合了中國民族的曲調,使音樂作品深受廣大群眾歡迎。如《白毛女》的創作經驗和模式受歌劇影響頗深。
被評價為“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的《黃河大合唱》在國際舞臺廣為傳唱,成為推動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面“有聲”旗幟。延安魯藝時期為中國音樂事業發展做了完美的鋪墊,在充分汲取西方音樂創作形式的基礎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把延安魯藝時期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在不斷深化其音樂創作手法的前提下,使中國音樂走得更遠。
正因如此,魯藝紅色音樂文化,在作用于時代與社會的同時,又成為了一種時代的符號,廣大人民群眾總是能夠伴隨著這些音樂作品,積極地參與到推動社會與時代變遷的偉大運動當中,同時又能夠對20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給予無限的感懷與深刻的記憶。
三、紅色音樂文化的歷史內涵與時代特征
魯藝紅色文化成長于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程中,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先進性和群眾性,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
1.時代性
時代是推動紅色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革命精神不斷發展創新的基礎。誕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魯藝,吹響了民族解放的沖鋒號,唱出了時代最強音,如《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延安頌》等,用節奏有力、鏗鏘激昂的樂曲引領著全民族的抗戰熱情,以文藝作刀槍、以音樂作號角,鼓舞著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精神和堅強斗志;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歌唱祖國》《我為祖國獻石油》《社會主義好》等,站起來的中國人民以豪邁的情懷和火熱的激情積極投身到祖國建設中去;步入改革開放,《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在希望的田野上》《江山》等,如春風撲面,唱響和團結各族人民以富強、文明、自信的姿態踏上“兩個一百年”新征程。
2.民族性
紅色音樂文化是以紅色經典革命歌曲和樂曲作為載體,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是其民族性的內核,“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紅色音樂喚醒的責任感、使命感和革命精神是民族性的共同價值取向,它承載了中國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初心與夢想,代表了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精神氣質總和。民族性是紅色音樂文化發展的前提,紅色音樂文化最能夠體現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最能夠體現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民族韌性和斗爭精神。紅色音樂文化的耳濡目染,可以使當代青年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和奮發有為的精神,努力投身社會實踐,進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時代進步的洪流中,這種民族性也會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3.先進性
紅色音樂文化弘揚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所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露營之歌》《全民抗日》《四季抗戰》等紅色音樂作品歌頌了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抗聯精神,駐守安東抗美援朝最前線的五連指導員麻扶搖創作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唱出了志愿軍戰士舍生忘死、保家衛國的抗美援朝精神,《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積極為國分憂、愛廠如家、無私奉獻的孟泰精神,《學習雷鋒好榜樣》《唱支山歌給黨聽》《接過雷鋒的槍》鼓舞和激勵全國人民向雷鋒同志學習,學習他干一行愛一行的釘子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這些革命精神是推動時代進步和中華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與巨大動力。
4.群眾性
紅色音樂另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簡潔、明快,情感真摯、通俗易懂。它來源于群眾生活,通俗化和大眾化,使得它接受面廣,傳唱度高。從魯藝走來的劉熾創作的《英雄贊歌》、劫夫的《我們走在大路上》,被周恩來總理親切地譽為“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作曲家”——王卓創作的《出征歌》《練兵歌》《東北好地方》《做雙軍鞋送前方》,以及先后畢業于東北魯藝的張藜與秦詠誠的《我和我的祖國》,還有攜筆從戎的傅庚辰創作的《閃閃的紅星》《地道戰》,谷建芬的《年輕的朋友來相會》《今天是你的生日》,原沈陽軍區前進歌舞團胡宏偉創作的《長江之歌》等歌曲,這些經典的紅色音樂作品為人們代代傳唱,經久不衰。
四、魯藝紅色音樂文化與當代音樂教育的融合性探討
1.讓紅色音樂文化生根開花,形成長效機制,是實現音樂教育培根鑄魂的前提。
魯藝從戰火中走來,呼應時代召喚,唱響人民心聲,魯藝文化始終代表了“藝術為人民”的方向,它既是一種進步的學術精神與教育信仰,同時又是一種鮮明的民族精神與家國情懷。 “魯藝音樂文化的本質和核心要義是培根鑄魂”。這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把對魯藝文化的研究拓展到當代音樂教育中來,加強歷史資料的系統挖掘和整理,物化研究成果,強化理論創新,把魯藝音樂文化推廣納入到日常教學、科研和管理之中,有針對性地融入信息化手段和新媒體方式,實現線上線下充分融合,通過聊天群、自媒體、直播等形式進行廣泛深入地推廣,從而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2.充分挖掘利用好紅色音樂文化,是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國、促進中華民族復興的必要條件。
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離不開對紅色音樂文化資源的利用,音樂文化作為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任務,魯藝紅色音樂文化中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精神、文化藝術與創新精神,要推進魯藝紅色音樂文化數據平臺建設,建立檔案資料中心和數據庫中心,注重對歷史節點、重大事件和當事人的口述記錄和追訪,要形成博物館、檔案館、專題講座、事跡展覽、影視中心和網上數據平臺資料調閱的有機整合與銜接,掀起全民學習熱潮,讓人民群眾在紅色音樂的鼓舞和感召下,克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迎難而上,開拓進取。
3.紅色音樂文化所傳遞的精神內涵,更加符合新時代生活實際。
當代青年思想活躍,肩負著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堅定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責任,民族復興離不開青年一代的推動。“一條大河”這首歌耳熟能詳、廣為傳唱,在香港大學中心會堂,大學生們不約而同,用全場齊唱的歌聲對反動宣傳進行了有力回擊,這條大河早已成為祖國的形象,是公眾情緒的真實底色。《我的祖國》作為紅色音樂代表,集中展現了紅色文化精神內涵,全面反映了中國人民奮斗不屈、勇敢勤勞的民族精神和愛黨愛國愛家、樂觀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面貌。魯藝紅色音樂作品眾多,是中國紅色文化的優秀資源寶庫。通過對紅色音樂的學習,可以提升當代青年的藝術修養和政治修養,提升對中國先進文化的自信心,從而實現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4.唱響紅色音樂,使愛國主義教育具有更強的號召力、感染力和多樣性,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持續創新發展。
魯藝紅色音樂凝聚著中華民族由危亡貧弱走向獨立新生,繼而邁向輝煌振興的厚重歷史,記錄著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浴血奮戰,將貧弱的舊中國建設成今天蒸蒸日上的新中國。由央視和各地紛紛發起的《我和我的祖國》全國快閃活動此起彼伏,《我和我的祖國》MV,在國內多家媒體上線熱播,形成廣泛熱度,在機場、島礁、高鐵站、工廠、軍營、村落、學校、運動賽場、熱鬧街市和地標建筑前,無數人激情演繹,表白祖國、溫暖全球,那份青春熱血和家國情懷,已成為所有人對國家、對時代的集體記憶,這是對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詮釋和實踐。
本文系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魯藝精神在高等藝術院校的傳承與弘揚”,(L21BDJ015)的研究成果;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 XLYC200400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季惠斌:《魯藝精神與中國新時代音樂文化的發展》,《音樂創作》 2018年第6期。
[2]劉輝:《紅色經典音樂概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10]李放:《魯藝時期音樂理論研究貢獻及其當代價值》,《當代音樂》2021年第12期。
初曉睿 沈陽音樂學院副教授
李 哲 博士,沈陽音樂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