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別在十一年和十年前吧,電影局曾公派烏爾善以及陳思誠去美國好萊塢學習電影,兩人均在今年夏天推出了代表中國電影工業不同維度的作品,前者是《異人之下》,后者是《解密》,這兩部我認為是能縮影中國電影工業由“大”到“強”進階程度的作品,完成度都不錯。說是“中國大片的好萊塢商業電影化”不準確,我認為這樣的中國式大片找準了中國文化、人物與當代通俗表達的契合點,在科技與電影的結合中找準了坐標,在類型化與商業細分的賽道找到了準確的定位。十載前的那次赴美學習意義當然不用放得太大,但很顯然,聰明、學習能力強的中國電影人最終找到了既源于好萊塢又有別于好萊塢的中國式新表達。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真不應該只是口號,至少在電影領域,中國觀眾,中國電影工作者是真切感受到學習、交流的重要性,以及由此帶來的改變和提高的。——譚飛 微博
創作者與評論人之間的關系是設謎與解密,高手過招,我接你一招,你也會心生歡喜,開出花來。頂級創作是將經得起檢驗的意圖貫徹于故事與符號,故根本讀不出第二種詮釋。好電影不畏時間,等對的觀眾長大。比如《愛情萬歲》。 ???——陳小姐的十五樓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