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經典 致敬初心
上映日期:2024年6月18日
總導演:鄭大圣
導演:崔軼
主演:王佳俊 朱潔靜
類型:劇情/歌舞/戰爭
出品: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
上海歌舞團有限公司
故事
“電波”的故事發生在上海解放前夕,以李白烈士的真實故事為素材,是由上海這座城市紅色基因孵化而生的一張城市名片。舞劇電影中沒有一句對白,情感的爆發淋漓盡致地表現在了身體上,從兩人的舞蹈、眼神、肢體中傳遞彼此濃烈的愛。情感的掙扎與妥協,彼此間的感同身受比任何一句臺詞都具有張力,都要持久和震撼。
紅色經典的三段“電波”
作為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片的《永不消逝的電波》,改編自韓真、周莉亞擔任總編導的上海歌舞團同名舞劇,原班舞蹈演員傾情出演。這已是 “電波”故事第三次隆重呈現。1958年,以李白烈士的真實故事為素材,孫道臨主演的同名電影上映,成為新中國一部紅色經典。2018年,上海歌舞團將同名電影化為舞蹈敘事的方式搬上舞臺,創排中國首臺紅色諜戰主題舞劇,將藝術形式和諜戰的題材內容進行舞臺結合,首演即一炮打響,至今已演出超600場,憑借一首《晨光曲》為觀眾熟知。時隔六年后的2024年,這部舞劇則跨出劇場,以舞劇電影的新形式再度煥新故事表達,融合藝術電影、紀錄電影的手法,最終呈現為舞劇的影像化表達。如同鄭大圣導演所說BdIIGsnGAdUo4iJy8h3zfQ==:“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正是因為它在不斷地被重新演繹中總能煥發新生。”
一段故事、三種審美,相互觀照、相互成就,凝結為上海獨有的紅色記憶。上映前夕,浦江之畔的東方明珠塔呈現《永不消逝的電波》作為上海“電影之城”盛事啟幕的預熱,通過摩斯密碼“發送”了“我愛你”與“永遠”的訊息,這一“表白”不僅連接了城市與電影,更是對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一份深情獻禮。鄭大圣導演通過精湛的電影手法,將舞臺版的精華與實景拍攝、歷史資料相融合,創造出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敘事空間。近年來,上海出品的戲曲、舞臺電影不斷嘗試新的創作方式,舞劇電影的創新無疑為兩種藝術形式的交融帶來新的可能性。這種跨界的融合與互通不僅為中國的舞臺市場增添新活力,也讓經典作品在重新演繹中煥發出新光彩。
獻給“上海”的歷史回眸
傳承八一電影制片廠的經典劇情片,脫胎于上海歌舞團的現象級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攜帶上海城市超級IP,實現“上海出品”大銀幕回歸,生動印證了黨的初心的紅色文化資源的厚度,以及上海這座“電影之城”的情感溫度。當舞劇電影與導演鄭大圣相遇,屬于創作上的“時代同行”。從《王勃之死》《廉吏于成龍》到《村戲》,都足以展示導演在戲劇與銀幕間跨界創新的能力。面對“默片”式的挑戰,導演通過拆解、重構舞臺版本的“電波”,用豐富的電影視聽手法,將歷史資料、實景拍攝、舞臺拍攝融合在一起,讓幾重空間、幾條線相互交疊。舞者是真實的、布景是假定的、天幕是虛擬的,三種維度的元素融合進同一電影語言中,以其獨有的方式展現出不同于舊版電影或舞劇的美感。鄭大圣導演說:“利用豐富的視聽語言進行再創作,讓光影、鏡頭和特效共同講述這個動人的故事”。
“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是《永不消逝的電波》的主題。2024年,它以煥然一新的面貌與觀眾見面,再次讓隱蔽戰線對黨忠誠、無私無我、百折不撓、樂觀積極、犧牲奉獻的革命精神登上銀幕、感動人心。這既是向奉獻青春和熱血的先烈致敬,也表達了電影主創以創新賦能拓展紅色“電波”IP影響力的誠意。(文 劉知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