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嫦娥六號探測器攜帶的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引發世人關注,也讓泰和新材再次成為行業焦點。這款“織物版”五星紅旗用到的間位芳綸,正是由泰和新材生產。
歷經三十多年的厚積薄發,成長為如今氨綸、芳綸雙料龍頭,再到填補智能電子織物產業領域的空白,泰和新材已成為國際高性能纖維產業龍頭企業,正在加速成為新材料行業的趨勢引領者。
近日,在美麗的濱海城市煙臺,2024中國化纖科技大會期間,泰和新材副總裁杜玉春向記者講述了公司近年來的創新實踐。對于泰和新材發展的秘密,他歸結為“創新”二字。當下,國家提倡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發展新質生產力。杜玉春對此表示,公司以“創新引領美好生活”為使命,對下一步培育新質生產力已有了明確的方向。
創新為舵,實現跨越式突破
縱觀泰和新材的企業成長史,也正是我國氨綸、芳綸產業的創新成長史,相關產業從無到有,并一步步穩居行業前列,其背后是鉆研關鍵技術的久久為功。
作為國內首家氨綸生產企業,泰和新材成立之初就率先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建成國內首條氨綸生產線。之后,在對前期引進技術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之上,其自主開發氨綸國產化技術,從這時起,自主創新已成為泰和新材發展、成長的基因,也成為泰和人的共識。
今年是泰和新材在國內率先實現間位芳綸產業化生產、打破國際壟斷的第20年,這20年也是我國高性能纖維產業從跟跑、并跑再到領跑的一個縮影。在此過程中,泰和新材一步步成為中國首家實現芳綸通用產品全系列、規模化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中國芳綸從實驗室走向工業化的歷史性跨越,解決了關鍵技術卡脖子的問題。
目前,泰和新材產品產能穩居世界前列,應用范圍涵蓋了安全防護、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多個領域。其在全球率先推出了生物基芳綸和再生芳綸等多項全球領先產品,于2023年接連實現了鋰電隔膜、纖維鋰電池等7個項目突破,成功培育并壯大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緊抓新風口,布局新賽道
當前,國家正在倡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曾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在企業出海、人工智能、新中式審美、未來產業、ESG實踐的時機中,找準切口,做好創新,做深做細,以點帶面。
顯然,泰和新材先發制人早已把握了這些新風口的破局點,提出了“以創新穿越周期”的創新口號,成立先進紡織事業群、安全防護與信息技術事業群、新能源事業群、化工事業群四大事業群,圍繞智能穿戴、綠色制造、生物基材料、信息通訊、新能源汽車、綠色化工六大新賽道深入布局。杜玉L3UJJ+BBi0I0UY0jn0/ZqA==春說,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在做好傳統產品、保持優勢產品的同時,加強技術創新、發展新型業務,打造發展新動能。
如在智能穿戴賽道,泰和新材建設了萊特美?(LITME?)智能纖維項目,填補了中國在智能電子織物產業領域的空白,并已實現纖維鋰電池項目突破,對推動中國智能穿戴設備普及應用,帶動相關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激活潛在消費市場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綠色制造賽道,泰和新材在全球率先推出了節水型綠色印染技術Ecody?,該技術以天然生物質為原料,賦予紡織品在無鹽、常溫條件下快速染色的性能,生態友好、低碳清潔,水資源可實現100%循環利用。
在新能源材料賽道,泰和新材布局了芳綸紙、芳綸隔膜、半固態電池隔膜等新材料,目前,其芳綸材料在新能源汽車上共有15個部位的應用,能夠為汽車系統的安全化、輕量化提供優良的解決方案。今年,其SAFEBM?芳綸涂覆隔膜生產車間中試線已正常運轉,產品可在3C電池、動力電池上得到應用。
此外,公司的海外布局也取得進展。今年4月14日,泰和新材德國代表處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北部明斯特市正式揭牌。杜玉春介紹,布局海外是公司近兩三年的發展重點,目前正在加速培養本土銷售人員,下一步將實現工廠國際化,希望將泰和新材先進的產品推向國際,打造國際品牌。
革新發展模式,培育新質生產力
雖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驕人成績,但泰和新材對未來依然有著深度思考。“發展到今天,泰和新材已經進入了一個‘無人區’,目前我們不僅要全力研發產品,更重要的是引導市場去應用。”杜玉春介紹,為此,公司現在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以顛覆性創新助推公司邁上新臺階。
在技術開發方面,泰和新材正通過企業、高校、市場“三位一體”的方式,來應對走入“無人區”后面臨的新挑戰。如與復旦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科院蘭化所、河北工業大學等建立緊密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協同作戰。
在制度改革方面,泰和新材不斷探索優化企業體制機制,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如職業經理人制度、超額利潤分享制度,搭建了企業員工的投資平臺,進行了股權激勵,以及子公司分拆上市等資本運作。
在數字化發展方面,泰和新材搭建了統一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全業務覆蓋和協同發展。今年7月公司“和聚變”SAP-ERP項目成功上線,打通了訂單到收款、采購到付款、生產到成本、組織到人工、業務到分析五大端到端業務流程。
如今,泰和新材正由材料供應商向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轉變,積極積累先進材料、材料循環利用、綠色制造及柔性智造技術,致力于利用新質生產力為終端用戶和合作伙伴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和更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