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才圣攝
入夏時節,廣西防城港市。記者乘船向海眺望,只見遼闊的海面上,一口口深海網箱和一片片蠔排,星羅棋布、蔚為壯觀。
近年來,廣西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障水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推進漁業優質高效發展。在全產業鏈融合發展中,“藍色糧倉”建設取得新進展,“藍色發展”新動能取得新突破。2023年,廣西水產品總產量377萬噸,位居全國第八、西部第一;綠色設施漁業發展卓有成效,累計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標準箱4190口,建成陸基循環水養殖圓池2.13萬個,規模排全國第一。
廣西北部灣海域氣候適宜、光照充足,適宜開展水產養殖的時間長。近年來,廣西發揮資源優勢,加快海洋漁業綠色轉型升級,推廣重力式深水網箱養殖、深遠海智能化大型設施化養殖等生態健康養殖。
位于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白龍珍珠灣的廣西海牧漁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深海魚貝混養企業。“我們公司投資3000多萬元,在珍珠灣內800畝海域和灣外3000畝海域開展深海金鯧魚網箱養殖和生蠔養殖。”該公司總經理張弓介紹,將金鯧魚和生蠔進行混養或輪養,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海洋資源,另一方面混養的生蠔能有效分解金鯧魚的排泄物、飼料殘渣以及微生物等,能起到凈化海水的作用,促進生態循環。
如今,防城港白龍珍珠灣海域建成了以廣西海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海大集團、大北農集團、防城港中海養殖有限公司等企業為主的深水網箱養殖示范基地。目前,防城港市有深海抗風浪網箱數量近1000口,養殖水體約400萬立方米;在建2座深海大型桁架式立體平臺型網箱,養殖水體達13萬立方米。
防城港市委組織部加大引育漁業人才力度,強化漁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開展“循環水養殖脫氮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對蝦的糞便、蝦殼等有效吸收化解,倡導無害化綠色循環養殖,促進海洋牧場建設。目前廣西累計投入資金2.26億元,建設了4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造及投放人工魚礁6000多個、面積達43.84萬空立方米,涉及海域總面積約1.6779萬公頃,有效促進海洋生態良好循環發展。
在廣西沿海城市,除了深海養殖模式,還有設施養殖即設施漁業。
廣西東興市慶豐設施漁業產業示范區是當地一個大型設施養殖體,占地面積約351畝,有傳統蝦塘171.5畝,陸基圓池工廠化養殖109畝,建有養殖池258個。
示范區負責人馮文武介紹說,設施養殖是一種高密度、集約化、標準化管理的現代漁業生產方式,通過設施建設提高養殖空間和水資源等利用效率,同時借助現代物聯網先進技術,進行水溫水質控制、疾病監測、精準投喂等智能化管理,從而減少外界臺風、高溫、病害等干擾影響,實現水產品的高產、高效、優質。設施養殖需要大量的供水、打氧、控溫、消毒、監測等電氣化設備,一刻也不能離開電。馮文武說:“如果停電超過半小時,養殖將遭遇巨大損失。”南方電網廣西防城港供電局黨委書記陳國權表示:“我們供電局常態化了解漁業設施生產用電情況,全力滿足養殖用電報裝、增容擴容等用電需求。2023年至今,我們為漁業企業開展帶電作業82次,有效保障了漁業養殖用電設備不停轉。”
此外,還通過“防城港百名博士行”等活動,推動大連海洋大學在防城港市建設了大連海洋大學教授工作站,針對防城港市漁業產業現狀和發展目標,共同建設科學經營的新模式、新技術示范基地。浙江海洋大學在防城港市建設了浙江海洋大學教授工作站,圍繞東興市產業發展進行科學研究的高層次科研創新及服務。
據悉,設施漁業主要類型有陸基循環水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工程化循環水(跑道式)養殖、拱棚小池塘養殖等。目前,廣西設施漁業發展卓有成效,累計建成陸基循環水養殖圓池2.13萬個、規模排全國第一,桁架類大型養殖平臺也實現了“零”的突破。
據了解,2021年以來,廣西籌集財政資金35.6億元,大力推進海洋牧場、“藍色糧倉”建設,推動漁業產量3年平均增速達3.1%。2023年,全區水產品總產量377萬噸,位居西部省份第一。累計建成陸基循環水養殖圓池2.13萬個,規模排全國第一。近江牡蠣產量穩居全國第一,南美白對蝦、金鯧魚產量全國第二,羅非魚產量全國第三,水產品穩產保供水平不斷提升。
今年的“五一”小長假,防城港市沿海的涂海藝術村、白浪灘、金灘、白沙灣等熱門旅游點游人如織,不僅附近村莊的民宿住滿游客,周邊的酒店也是一房難求。
廣西藍灣旅游有限公司、慶豐設施漁業產業示范區都在布局漁旅項目,依托養殖基地搭建海上觀光平臺,打造游釣型、休閑型、田園型等新型海洋綜合體,滿足游客與大海親密接觸,觀光、研學、垂釣、采獲海鮮的新時代新時尚需求。
在拓展和優化傳統濱海旅游的基礎上,廣西深入挖掘提升廣西的漁文化產品和服務。防城港的金鯧魚和欽州的白海豚、大蠔等,目前已成功研發文創產品,形成特有的廣西漁文化IP。同時,各地積極發展以漁文化為主題的休閑垂釣、漁事體驗、民宿美食和科普教育等產業,打造漁旅融合的升級版。
在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廣西建成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廣西北部灣國際生鮮冷鏈園區并投入使用,園區具備生鮮食品年均20萬噸儲藏加工能力,填補了我國西南地區大型冷鏈物流基地的空白。生鮮冷鏈園區的發展,對供電企業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以來,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投入80多億元,持續完善廣西沿海城鄉電網架構,不斷提高供電能力,讓生鮮冷鏈企業電力十足、發展十足。
在品牌建設上,廣西已培育20個水產類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了“三江稻田鯉魚”“欽州大蠔”“防城港金鯧魚”等一批“桂字號”品牌。據統計,2023年廣西漁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899元。全區發展冬閑田養殖小龍蝦面積約15萬畝,小龍蝦產量約3萬噸,帶動農戶人均年收入約3萬元,將“冬閑田”變為“增收田”。柳州螺螄粉產業創造超30萬個就業崗位,帶動20多萬農村人口人均增收近萬元。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潘展東介紹說,下一步,廣西將搶抓政策機遇,瞄準國家戰略需求,發揮廣西海洋資源優勢,圍繞水產種業培育、海產品精深加工、裝備漁業、休閑漁業等環節,推動海洋漁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打造中國南部海域“藍色糧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