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水風景畫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藝術呈現,也是畫家心境的反映。中西方畫家在藝術創作中都強調心物交互及創新表達,甚至“因心造境”,在某些方面有相契、相通之處。然而,由于文化傳統、地域風情等因素的影響,中西方山水畫家在處理情與景、心與物、客觀與主觀之間的關系時,展現出明顯的思維差異,這些差異具體體現在空間處理、造型手段、創作理念等多個方面。本文以《溪山行旅圖》與《孟特芳丹的回憶》為例,深入探究兩者的共同之處及差異,并分析中西方風景畫所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國畫山水;西方風景畫;比較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5-000-03
山水畫是人類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藝術產物,是畫家追求人生意境、實現客觀世界與主觀思想相契合的情感活動的體現。通過分析中西方山水風景畫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追求情與景、心與物、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交互及交融,是中西方山水風景畫所共同追求的目標。然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兩者在處理這些關系時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存在明顯的思維差異。通過深入分析中西方山水風景畫的共同之處與差異,可以幫助現代藝術創作者不斷提煉東西方藝術精髓,創新現代繪畫表現形式,從而為我國文化事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一、國畫山水與西方風景畫的相通之處
畫家的主觀情感與客觀世界的相契合,是激發藝術創作的前提條件。中國傳統文化以“天人合一”這一哲學觀為根基,體現在藝術領域,就是致力于實現自身與天道的融合。所以在山水畫中注重“重心略物”,強調畫家的理想及精神的傳達,追求意境高遠及氣韻生動的審美境界。而西方風景畫也是講究意境的藝術形式。意境是繪畫藝術的核心,是畫家情感與客觀事物相互統一的藝術核心,通過心物交互及物化于心,能夠讓畫家的各類情感都融入、聚集、體現在自然山水中。
首先,中國山水畫的“因心造境”。中國山水畫無論在筆墨技法、構圖造型,抑或意境精神等方面,都擁有獨特的藝術特點,能夠通過層次豐富、氣勢磅礴、墨色渾厚的畫面,表現出極富美感的畫面及意境?!断叫新脠D》是我國著名的山水畫作品,占據畫面三分之二的峭壁懸崖給人一種緊迫感,視覺沖擊力極強,而山腳下幽深的小路、緩緩穿過的商隊、溪水、怪石、野花,交相輝映,營造出一種雄偉而靜謐的感覺。畫家在結合傳統繪畫技巧的前提下,深入體會了客觀事物與主觀精神相互融合的價值,并從主觀感覺的角度出發,通過藝術加工的方式,讓客觀自然以全新的姿態呈現在人們面前。換言之,畫家是從客觀自然所帶來的主觀感受入手,通過強化能夠帶來這種感受的景觀、事物,讓畫作意境更加鮮明、突出。所以我們能看到突出的懸崖峭壁、層次有序的怪石、灌木林,以及狹長的小路、流水等。通過對比,畫家營造出一種恢宏、壯闊,但又幽靜的意境,真正讓人融入自然的詭譎及靜謐中,實現了畫家精神與客觀自然的深度融合[1]。
其次,西方風景畫的物化于心。西方繪畫強調立體、寫實,注重對微觀細節的描繪,強調對自身情感的抒發,能夠通過呈現細微之處的變化、意蘊,表達畫家豐富而復雜的情感世界?!睹咸胤嫉さ幕貞洝樊嬅嬗覀仁且豢谜剂硕种划嬅娴墓艠?,古樹對面是一棵枯萎的小樹,兩者遙相輝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關系。畫面背景是波光粼粼的湖面,透過湖面,能看到低矮而連綿的山丘。畫面左下角的小樹旁是一個踩在果實上的女人及幾個戲耍玩鬧的孩子。整體畫面非常精致,細節突出,營造出一種安謐而悠遠的意境氛圍。通過畫面,我們能感受到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對自然美學的認識,更能發現畫家將自然景觀所帶來的情感、意蘊,通過如實呈現的方式表達出來。
通過深入分析兩幅畫作的“心物交換”的內涵,能夠明確中西方畫家在表達情感上,都強調將自身的情感與自然景觀融合起來。但中國山水畫注重對“心”的描繪,而西方風景畫強調對引發情感的自然景觀的描繪,所以中國山水畫有寫意的特征,而西方風景畫有寫實的特點。然而,兩者都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通過外部景觀及自然山水的描繪,將內心情感表達、傳達出來的目標[2]。
二、國畫山水與西方風景畫的差異之處
西方風景畫與中國山水畫都是以自然景觀作為主要描繪對象,并融入作者的精神氣質。在畫面境界及思想層面上,都擁有相通之處。然而,中西方繪畫由于文化傳統、藝術追求的不同,使得兩者在“心物交換”的表達形式上存在明顯的差異,而且這種差異造就了兩種迥然不同的藝術效果。為此,我們應繼續圍繞“因心造境”及“物化于心”對其進行深層次的探究與分析。
首先,創作理念。我國山水畫形成于東晉時期,時值道家玄學風靡之時,所以在創作理念上,中國山水畫深受道家“重心略物”的影響,形成了“略再現而重表現”的美學觀念。從“中得心源”“因心造境”“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等維度出發,我國山水畫向來強調自然與人心的深度融合,注重表現內心的情感、內涵及情緒,通過寫意的方式,將內心全部的情感、思緒,完完全全地融入自然山水中。所以我們會發現,中國山水畫中會運用到很多留白、寫意及意境烘托等手法。而西方風景畫強調“以客觀圖景”為前提,著重對實景的表現及描繪。這種繪畫理念一般是受基督教文化影響而形成的。藝術家通過完美把握自然的美好,來體現對上帝的贊美及虔誠。更準確地說,西方風景畫形成于15世紀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在此之前風景通常只是作為宗教畫的背景出現,是宗教人物的陪襯。西方風景畫注重對客觀細節的把握,注重對客觀圖景的再現,所以其具有“物化于心”的特點。雖然伴隨時代的發展,西方近現代風景畫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轉變,但物化于心的特點依舊比較明顯[3]。
其次,造型手段。中西方繪畫作品的造型通常都是以點、線、面、形、色彩、形體和肌理等元素構成視覺形象的。而我國山水畫造型以線描為主,通過運用層次清晰的墨色技法,讓畫面更具變化性、層次性,從而將繁雜而多樣的自然形態進行去粗取精、刪繁就簡,以形態多變、各種各樣的線,描繪畫家心中的山川風景,表達出畫家獨特的情感及思想意蘊。正因如此,《溪山行旅圖》能夠融入雄偉壯麗的懸崖峭壁,融入各類山水及樹木,讓意境感更加強烈、更加濃重。而西方風景畫則注重真實,多以面造型為主,如《孟特芳丹的回憶》所描繪的湖光山色便是由一個面構成的,顯得真實而厚重;同時通過真實的色彩表達,讓作品意蘊感更加強烈。總體來講,以線造型的中國山水畫注重以線條來表現畫家的心境、情感,注重寫意、恢宏及壯大,可以運用不同類型的線條將其復雜而多變的情感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然而在墨色變化上卻稍顯單一,沒有西方風景畫那般豐富。而西方風景畫以面造型,強調細節、真實、客觀,旨在通過重塑自然風景的方式將畫家所獲得的情感、感受傳達給觀眾。在墨色應用上,西方風景畫由于注重真實及細節,所以在色彩應用上更加多樣、真實、全面,這樣才能通過客觀描繪的方式提升畫作的藝術感染力,讓人們通過接觸畫作感受畫家所獲得的情感體驗[4]。
最后,空間處理。由于審美追求、文化傳統的不同,中西方畫家在空間觀念上也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我國山水畫強調在有限的畫面中表達無限的空間。為此會采用散點透視法,以游走的形式將客觀景物前后左右融入于心,在畫面上體現出不同視角及層面的主觀融合。在藝術創作中,畫家常常只將感受最深的物象安排在畫面中,刪除可有可無的元素,從而讓畫作建構更加靈活、飄逸,具有主觀性。因此,我們在中國山水畫中能夠看到多種景觀、物象的融合,有大有小、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然而西方風景畫則常利用透視法則,通過遵循近大遠小的規律讓人獲得鮮明的空間感。同時,為了在有限空間內呈現出更多的元素,畫家通常將視角聚焦到微觀,通過描繪更多的細節激發觀眾的情感,提高畫面的藝術表現力。譬如在《孟特芳丹的回憶》中,作者通過詳細描繪搖曳的樹枝、湖面的波光、孩子衣服的紋理,讓人在這些細節中獲得真實而細膩的情感體驗。特別在婦女及孩子的形象塑造上,通過細膩描寫不同角色的動作特點、神態特征,讓畫作所傳達的信息更加多元、多樣。誠然,我國山水畫中也包含這些元素,如《溪山行旅圖》中的人物、樹木、屋宇、山石等,但作者通常以點綴的方式進行描繪,畫家只能從這些元素中獲得一個整體性的情感體驗或審美感受。不過畫面中的人物,如行旅的商隊,雖然渺小,但卻為這幅靜謐的山水畫增添了生動的生活氣息。畫家通過描繪人物的姿態和表情,不僅傳達出旅途的艱辛及期待,又反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
三、國畫山水與西方風景畫的啟示及思考
從中西方繪畫大師對畫面處理的手法及其表達的“內涵”“思想”“情感”,我們能看出,山水風景畫是心境的反映,是自然景觀與畫家內心的交融。繪畫中的所有造型元素,都是畫家心境的投射。通過運用結構、塊面、色彩、線條、筆墨等感性符號,畫家體現出對待自然的態度及認識。換言之,中國山水畫以自然景觀為載體,傳達的是心之所感、心之所有。所有自然景觀、景色,在畫家筆下都可以進行主觀再造,呈現出客觀自然所沒有的特征及特點。人們可以通過墨色、線條體悟到畫家所表現出的情感,這種情感是直接地、鮮明地呈現在人們面前的。
然而,西方風景畫則更注重以面造型、強調寫實,通常以精致的細節來傳達畫家所感受的情感。這種情感表現相對被動,更多是以自然激發為主。其畫面表現也更加注重對自然景觀的精確描繪,人們能夠通過仔細觀察畫面中的各類細節,從中獲得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
盡管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在“心物交換”的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且普遍受到文化傳統、宗教等因素的影響,但在現代繪畫創作中,我們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借鑒。中國山水繪畫可以吸收西方風景畫注重空間及形體塑造的寫實表現手法,融入更多細節內容,通過精致的細節表現,讓山水繪畫更具藝術表現力。例如,在《溪山行旅圖》這類山水畫創作中,可以在房屋、人物及道路上添加更多細節,從而拓寬畫家情感、思想及精神的傳達維度,提升畫作的整體表現力。
在現代山水繪畫的色彩運用上,我們也可以借鑒西方風景畫的豐富色彩,更全面、有效地表達作者的情感。如張大千、毛遠鳴等著名畫家,都在山水畫中巧妙地運用彩色技法,使得墨色與筆法完美融合,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畫面的表現力,還讓情感的抒發更加鮮明。
同時,西方風景畫在創作中也可以融入中國山水畫的寫意手法。通過運用線條、構圖及筆墨等中國傳統繪畫元素,西方風景畫能夠獲得更加廣闊的表現空間。例如,在描繪自然風景時,風景畫家可以巧妙利用留白技法,將更多的景觀元素融入畫面表現中?;蛘咴诩毠澘坍嫊r,利用留白技巧,通過簡潔的點綴,讓畫面中的人物情感更加豐富、具體、鮮活。
筆墨技巧是中國山水畫的精髓,不同的筆法和墨色能夠幫助畫家表現自然的神韻和人的心境。因此,在風景畫創作中,畫家可以融入這種筆墨意境,通過干濕、濃淡、虛實的筆墨變化來增強畫面的層次感,使自然景物不僅是客觀自然的再現,更是主觀心緒的抒發。
此外,我國山水畫的構圖注重“高遠、平遠、深遠”等意境的營造,能夠通過巧妙的布局調動觀眾的情感。因此,西方風景畫在構圖時可以嘗試借鑒中國的“三遠法”,通過打破傳統的透視法則,以更加自由、多維的方式呈現自然美景。
在現代繪畫藝術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將氣韻生動的國畫山水與寫實風格的西方風景畫有機融合,創作出既具有東方韻味又富有現代感的藝術作品。這種融合不僅能夠創新現代繪畫藝術的表現形式,還能推動我國藝術事業的現代化發展。
例如,《山水之間》便成功地將國畫山水的意境與西方風景畫的寫實風格融為一體。它以中國傳統的山水為背景,遠處的山峰云霧繚繞,近處的水面波光粼粼,營造出一種深遠的人文意境。在細節處理上,作者以寫實手法為主,讓山石、樹木、水流呈現出逼真的質感。這使得畫作在展現東方韻味的同時又不失現代的審美感。在色彩運用上,該作品不僅采用了傳統的墨色技法,還融入了更加豐富的色彩表現手法,讓整體畫面呈現出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視覺效果,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審美感受和藝術體驗。這種融合東西方繪畫技法的創新嘗試,無疑為現代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結束語
山水風景畫不僅僅是對客觀自然世界的描繪,更是對藝術家內在情感、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描述,所以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強調“心物交換”,以景寫情、以心寫物。人們能夠在不同繪畫作品中,通過觀察山水意象的表現形態,體悟到作者的內在情感,從而獲得藝術共鳴及審美體驗。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文化傳統的差異,兩者在“心物交換”上,還存在空間處理、造型手段、創造理念等諸多方面的差異。但通過巧妙處理兩者的差異,我們能在現代山水畫創作中不斷吸收西方風景繪畫的表現手法,創新中國山水畫的藝術形式及視覺效果,從而突出中國山水畫的特色、意蘊及審美內涵。
參考文獻:
[1]許景怡,胡海若.中西方繪畫比較鑒賞研究——以中國國畫和歐洲油畫為例[J].藝術評鑒,2018(15):31-35.
[2]李燕梅.大學國畫油畫教學中賞析能力的培養——以黃榮輝老師的作品教學為例[J].美與時代(中),2016(10):78-79.
[3]萬伊.劉海粟的一九二四——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從油畫至國畫創作轉型探析[J].榮寶齋,2016(01):136-147.
[4]唐勤.寫意油畫技法在油畫色彩教學中的運用研究[C]//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如何建立科學決策機制理論研討會——決策論壇”論文集(下).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