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留白雖是中國傳統繪畫最為獨特的形式語言,但在眾多油畫作品中也有留白的運用表現,無論是近代時期探索中西融合的早期油畫,還是現當代著名油畫家的經典代表作,或是各大美術展覽中的優秀油畫作品都能發現“留白”的表現形式,這一現象值得引起現當代美術研究者的關注。從中國油畫發展歷程來看,那些立足于中國傳統美學與審美意趣的中國油畫家,在油畫創作中運用“留白”的表現形式,不僅使畫面結構更加整體,而且使視覺對比更加鮮明,從而形成了帶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油畫形式語言。本文從“留白”這一傳統繪畫形式語言出發,對中國油畫中“留白”產生的文化背景進行剖析,闡發“留白”在油畫中“有無相生”“繁簡相映”“氣形相融”的表現形式及精神表達,探索“留白”作為中國油畫形式語言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油畫;“留白”;形式語言
中圖分類號:J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5-00-03
一、中國油畫中“留白”產生的文化背景
中國油畫的百年發展從未離開中國的文化和藝術傳統,一批以堅守中國傳統文化的油畫家深受中國畫留白的熏漬陶染,并在西方油畫中得到一些潛在的“留白”啟示,自覺地將“留白”表現形式運用在油畫創作中,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精神與品格的油畫作品。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
中國歷代畫家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將“天人合一”“有無相生”“虛靜”“忘我”“簡淡”的境界融入藝術創作,使畫面虛與實、形與神、情與理和諧統一,反映了中國獨特的藝術傳統與審美追求。民國時期的油畫家大都具備良好的國學基礎及筆墨經驗,他們從未脫離中國文化藝術傳統的影響,并與西方油畫相融合。近代赴法留學的林風眠、常玉等,都是最早進行西畫改革的畫家。他們堅守中國傳統文化,將“留白”運用到油畫創作中,使作品獨具中國特色與東方意蘊。常玉畢生追求簡練的藝術語言,他追求“大道至簡”,在油畫中運用“留白”,簡約的構圖增添了整體畫面的韻律感與靈動性。林風眠油畫《楊門女將》中有大面積的背景留白,以及粗獷的線條、獨特的人物造型,很顯然是受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立體主義的影響,畫面中既凸顯了西方繪畫所重視的體積感,又表現了中國傳統美學所追求的意境,使中國傳統的藝術表達與西方現代藝術找到了共通與交匯之處[1]。
(二)中國畫留白的融匯
留白是中國藝術的精髓,在長期的美術發展過程中逐步成為一種繪畫表現語言。“繪事后素”“極飾反素也”“白賁,無咎”等繪畫思想,促使中國歷代畫家運用留白營造畫面審美意境并體現中國文化精神。受此藝術傳統影響,民國油畫家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依據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特征,在油畫創作中運用“留白”的表現形式,精心處理畫面物象與空白的聯系。畫家王悅之深受中國傳統繪畫的熏陶,自留學歸來便開始了“西畫民族化”探索,他的油畫《臺灣遺民圖》背景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留白,他在繪畫技法語言、材料、裝裱形式上,大膽體現了中西融合,畫面留白不僅使主體更為突出,還使作品更具有典型的東方特色。畫家龐薰琹立足于本民族的傳統繪畫語言,對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繪畫不斷吸收、融化與創新,使其繪畫風格多變,他在油畫《西班牙舞》《慰》《三女性》等作品中筆法宛轉,妙用留白,為畫面增添了想象的空間。
(三)西方油畫中“留白”的啟示
留白雖然是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形式,但在西方繪畫中也發現了潛在的“留白”。巴洛克早期代表畫家魯本斯作畫時習慣先勾勒線稿,隨之罩染,然后從人物的頭部開始深入,人物之外并未深入與刻畫,畫面暗部透、薄的顏色處理,給人一種“未完成”感,這種隱藏的“留白”為畫家與觀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印象派”畫家莫奈在后期的油畫創作中,多用“留白”來表現光影變化與色彩漸變,用筆帶有東方繪畫的書寫性與隨意性,畫面既生動又真實。英國藝術史家羅杰·弗萊曾評論塞尚:“他會在白色的畫布上留下大量空白。筆觸經常在畫布上產生間隙。”可見塞尚作品中也有空白。抽象畫家波洛克的“滴畫”,顏料未滴落處也有“留白”。畫家培根在刻畫扭曲人物時也運用“留白”。在如今看來,無論是“未畫完”作品中的空白,筆觸間的空白,還是抽象藝術中的空白,都具備一定的審美特質,都可算作潛在的“留白”,對中國油畫中的“留白”有一定的啟示作用[2]。
中西繪畫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文明起源與文化體系,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兩者的“邂逅”雖然短暫,但都為各自的藝術創造指明了新的方向。“留白”在油畫發展進程中,像是一種帶有豐富中國文化精神的符號,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懷與審美理想,豐富并拓展著中國油畫的表現形式。
二、中國油畫中“留白”的表現形式
隨著中國油畫的不斷發展,無論是表現形式還是思想觀念,中國油畫都呈現出多元并存與豐富多樣的創作格局。中國油畫家積極探索與實踐油畫的表現技法,運用留白“有無相生”“繁簡相映”“氣形相融”的表現形式,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中國繪畫藝術精髓,深層演繹了“藝術無國界”的意涵,創造出中國油畫的審美新境界。
(一)有無相生
在道家思想中“有”與“無”是相互轉化的,兩者既相反又相成,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留白就是“虛無”的表現語言,唯有使畫面的虛實相結合才能為觀者提供無限想象,才能升華作品的審美意境。潘天壽曾說:“虛實之關聯,即以空白顯實有也。”抽象派畫家馬列維奇倡導“至上主義”,他曾說“將萬物減至無”,使得藝術更加純粹,對視覺藝術影響尤為深遠。留白“有無相生”的表現形式在油畫作品中,能夠襯托物象與意象,烘托實體與意境,使中國油畫在更高的藝術層面上獨具藝術魅力。吳冠中在風景油畫《故宅》《雙燕》中講究畫面的虛實布局,他對墻面、天空、水面都運用了“留白”的表現形式,與黑瓦相互襯托,形成了強烈的“有”“無”對比,讓觀者仿佛可以領略到江南美景的詩情畫意以及畫家對家鄉濃厚的情誼。在油畫作品《人,竹子》中,畫家運用近似白描的筆觸來勾勒竹子,并留有大面積空白,畫面中“有”與“無”的對比,發展出一種近乎中國文人畫的減筆寫意風格[3]。
(二)繁簡相映
在油畫創作中,繁可以讓畫面更加細膩、生動,富有節奏感,但繁復的畫面往往容易使畫面雜亂,因此創作時要平衡好繁復與簡單之間的關系,注重畫面繁簡相互映襯。《禮記》中提道:“大樂必易,大禮必簡。”畫家蒙德里安追求簡約至上的藝術表達,他相信“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元素,通過和諧地平衡宇宙所有對立的力量,才能找出生命的意義”。在抽象油畫《無垠蒼穹》中,畫家融合了水墨畫的章法與氣韻,在絢麗的色彩中與簡約“留白”相互映襯,通過類似水墨暈染的手法,將各種色彩并置,層層交疊、繁簡交融。他以東方的宇宙觀進行觀望,使西方與東方藝術在一種新的空間格局內和諧共生。另外,在許多表現人物的油畫作品中,畫面具有非常明顯的繁簡對比,豐富的物象刻畫、鮮艷的色彩渲染,與簡淡的“留白”處理相結合,使畫面既有生動的韻律節奏感,又不失東方藝術的溫婉細膩。
(三)氣形相融
“氣”是中國傳統哲學范疇中的概念,中國畫家將留白視為一種無形的“氣”,象征著宇宙的本體與生命之源,而傳統油畫強調物象造型的可觸感,更重視“形”。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影響下,中國油畫家重視畫面“形”與“氣”的相互碰撞與交融,他們在創作中借鑒“留白”美學營造空間,使畫面氣韻生動且更具東方意韻。近代畫家潘玉良的油畫作品中,點與線相互交織,畫面中的留白將物象輪廓襯托得十分優美,“形”與“氣”相守、交融超越了三維空間,使觀者進入無限朦朧的至高至美境界。中國油畫家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和轉譯,善于汲取不同文化的滋養。他們在創作抽象油畫時,追求畫面中的光線、空間和氣韻,把傳統中國畫的“留白”融入絢麗的油彩中,“氣”與“形”相互交融,使觀者仿佛看到“氤氳升騰,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
中國油畫家在追求油畫民族化、本土化的道路上,將“留白”作為一種新的形式語言進行探索與實踐,他們所追求的無中生有、繁中有簡、氣中有形的至高境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繼續發展與延續。中國油畫家唯有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豐富中國油畫中“留白”的表現形式,不斷深化油畫中“留白”的美學精神,才能不斷提升中國油畫中“留白”的藝術價值。
三、中國油畫中“留白”的藝術價值
中國油畫家在油畫創作中運用“留白”的表現形式,使畫面物象主體更為突出,色彩表現更加協調。從審美體驗層面來看,精心處理的畫面空白處,蘊含著畫家的情思與觀者的想象。“留白”在中國油畫發展進程中,使中國油畫獨具東方藝術面貌,從而構建了中國油畫的審美標準。
(一)突出物象主體
“留白”在西方視知覺語境中可視為“負形”,是“負空間”的一種表現形式,所承載的空間暗示信息與精神指向都是極具創造性的。油畫家在創作中有意將背景虛化,以突出物象主體,正所謂“白而不空”。許多中國油畫家深受中國文人山水畫中“計白當黑”“大象無形”“虛實相生”等造型理念的影響,例如,在油畫《董其昌計劃》與《大風景》系列作品中,畫家用潑墨般的色塊,恣意揮灑的筆觸,呈現出細膩、朦朧、含蓄的水墨韻味,畫面中大面積的空白形狀,更好地突出了畫面主體物象的輪廓,表現出極強的空間感,這是畫家追求東方傳統文化的后現代詩性表現。在油畫《盧西安·弗洛伊德》中,畫家緊緊抓住人物神韻的同時,大膽舍棄了多余細節,用留白的方式將人物背景盡數隱去,不僅突出了人物主體,更凸顯了自己的主觀內心感觸[4]。
(二)協調畫面色彩
阿恩海姆說:“白色是一種最圓滿的狀態,是豐富多彩、形態各異的各種色彩加在一起之后得到的統一體。”畫家伊頓也提道:“白色伸展并溢出邊界,而黑色則向內收縮。”“在白底上,黃色顯得暗些,并帶有一種美麗而優雅的暖色效果。”所以從色彩構成的原理分析,“留白”在畫面中營造“白色”空間,可以容納各類色彩形式,具有過渡、協調與延續的作用。在油畫創作中,以“留白”營造的白色空間,與其他的色彩融合,能夠增添畫面的層次感與和諧感。油畫《風景之二》《藍》以“亂筆”抽象為語言,畫面中的筆觸與色彩都十分豐富,線條密布之處形成了虛、實、疏、密的巧妙對比。畫面中有多處空白,使整體色彩豐富且和諧,體現了畫家在追求畫面張力的同時,亦有意設置視覺上的平衡與含蓄。
(三)重構想象空間
文學理論家伊瑟爾曾提出“召喚結構”的概念,通過藝術空白能召喚觀者進行審美再創造。“留白”就是一種“召喚結構”,它能邀請觀者進入作品感受畫面意境,重構畫面想象空間。伊瑟爾還說:“藝術作品在結構上存在的空缺并非創作的缺陷和不足,而是可以給觀者以參與作品的機會和空間,作品的審美價值很多都要借助這些空缺來體現。”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有許多中國油畫家在創作中習慣運用留白的表現手法,他們在創作時會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詩人或作曲家,用兼具詩性與音樂性的繪畫語言,去表現他們觀察這個世界的體悟。他們無論是在肖像油畫創作中,還是在風景油畫創作中都運用“留白”的表現形式 ,傳達出富有詩意的情感,不僅為自己留出了思索的空間,也為觀眾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去接受與想象。
(四)構建審美標準
油畫“留白”凝結著豐富的中國美學精神,構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油畫審美標準是時代的必然召喚。20世紀80年代,畫家吳冠中提出了“風箏不斷線”的藝術理論,他主張中國油畫必須樹立中華民族的美學標準,油畫家在創作中應注重中國美學精神的呈現與表達。畫家朱乃正也說:“中國油畫要有中國味道。”于是他在油畫創作中用毛筆畫近乎黑白的油畫,加上“留白”的處理,使作品看起來像一幅幅水墨畫。吳冠中、朱乃正等一批堅守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油畫家,不斷把中華民族文化氣質轉化為藝術創作的精神力量,以獨特的藝術語言,詮釋東方美學精神,他們在油畫創作中運用“留白”,創新了中國油畫的形式語言,構建了中國油畫的審美標準,塑造了中國藝術的精神風貌[5]。
以東方審美角度為出發點的中國油畫家,賦予了油畫中國式的寫意與灑脫,他們融入自身的無限創造力與想象力,在油畫創作中運用“留白”讓畫面主體更為突出,色彩更加和諧,使觀者對畫面充滿無限遐想,重構廣闊的想象空間,構建中國油畫的審美標準,從而提升了中國油畫“留白”的藝術價值。
四、結束語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在西方油畫進入中國的百年間,中國油畫發展深入展現了油畫民族化的進程。中國油畫家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在借鑒西方傳統油畫的基礎上,以帶有中國傳統審美的詩性情懷運用留白表現手法,創作出具有時代性、民族性與地域性的中國油畫,使“留白”成為中國油畫的形式語言,不僅提升了油畫作品的文化底蘊,而且弘揚了中華文化的精神標識與文化精髓。
參考文獻:
[1]海曉龍.筆痕心跡——中國油畫“筆跡”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20.
[2]尚輝.寫意與繪真,文明的審美互鑒[N].人民日報,2022-09-04(008).
[3][英]羅杰·弗萊.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6.
[4]王炳根.論油畫作品中有意味的“留白”[J].新美術,2010,31(03):51-53.
[5]余虹.“大風景”:尚揚的藝術世界[J].文藝研究,2004(05):106-11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