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再見了,大別山》是一首被公認為20世紀經典之作的中國藝術歌曲,深情地歌頌了大別山及其人民。這首歌曲以其豐富的藝術價值,值得深入剖析。本文將全面探討其創作背景、歌詞內容、藝術特征,以及演唱時的情感表達。重點關注演唱者如何運用聲音技巧,喚起聽眾的共鳴,以及歌曲背后所承載的歷史意義。本文旨在通過深入解析,為聲樂愛好者提供新的理解和演繹視角,以提升演唱的情感深度和藝術表現力。
關鍵詞:《再見了,大別山》;藝術特征;情感把握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5-00-03
《再見了,大別山》是一首根植于深刻歷史記憶的歌曲,源自我國著名的聲樂套曲《大別山抒懷》,誕生于1982年6月,靈感來源于劉鄧大軍那段家喻戶曉的“千里躍進大別山”壯舉。它深情描繪了大別山的民俗風情,歌頌了這片土地的人民和人民的精神風貌。歌詞飽含深情,流露出中國人民對大別山的深厚感情,不僅再現了劉鄧大軍挺進時的豪邁氣概,還傳達了重游故地對家鄉養育之恩的深深感激,以及告別時的那種難舍之情。這首作品因其藝術價值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受大眾喜愛。
一、《再見了,大別山》的創作背景
《再見了,大別山》是《大別山抒懷》聲樂套曲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這套作品共有六個部分。其中,《再見了,大別山》最為人所熟知。它的誕生源于徐向前元帥的期望,他期望能有一首歌,如同《長征組歌》一樣,歌頌大別山的紅色歷史。為此,詞作家王和泉與作曲家雷遠生肩負起重任,他們親身探訪大別山遺址,汲取靈感,用真摯的情感創作出了這首歌曲。歌曲完成后不久,通過中央電視臺一套的音樂節目《將軍的搖籃》得以呈現,從而迅速風靡,成為一首流傳廣泛的經典之作。特別是當著名歌手吳雁澤深情演繹后,這首歌更深入人心,每一次聆聽都能觸動聽眾的心弦,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使人禁不住熱淚盈眶。
二、《再見了,大別山》的藝術特征
《再見了,大別山》之所以能在眾多曲目中脫穎而出,成為流傳的經典之作,是因為它融合了民族歌曲普遍的特性和特定的演唱法則,這些特質共同塑造了它的藝術價值。
(一)歌詞藝術特征
歌曲《再見了,大別山》的第一段歌詞部分以其獨特的方式展現了深情的詩性與音樂的融合。首段歌詞如畫,通過描繪清風輕拂衣袖、山嶺呼喚回響,以及山花的惜別淚和翠竹的送行手,賦予自然景色情感色彩。生動的擬人手法,勾勒出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歷史情境,展現出那段歲月中軍民魚水情深的畫面。老將軍重返故地,滿心感激,將山花、翠竹與戰友們共同經歷的戰斗歲月緊密相連,每一次告別都飽含著深深的懷念。在“再見了,大別山”的反復吟唱中,情感逐漸升溫,如同潮水般涌動,最后化為對大別山無盡的眷戀和記憶中的烙印。這種深情的呼喚,既是告別,也是對大別山永恒的記憶,使聽者深深感受到歌曲背后的情感力量。
歌曲的第二段歌詞繼續深化了情感表達,描述了離別時的感人場景?!跋喾暧址质?,握別眾老友,男女老少皆叮嚀,盼我啊隔年再來游。??!再看一眼好鄉親,音容笑貌呀心中留,心中留。”大別山人民的善良、熱情和深情,讓老將軍無法忘懷。歌詞中的細節,如“慈祥的大嫂啊,快去照看你幸福的孫兒,白發的大哥,讓我祝福你健康長壽?!焙彤斈瓴⒓缱鲬鸬拇蟾缫约爸г熬€的大嫂叮囑話別,凸顯了大別山人民與子弟兵之間那份深厚的軍民情誼。老將軍以深情的呼喚,“?。≡僖娏肃l親們,再見了鄉親們,大別山呀養育了我,我要把你銘記在心頭,銘記呀在心頭。”表達了他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深感激,以及兩者之間無法割舍的情感紐帶。這一段歌詞的核心內涵,構成了整首歌的主旋律。
(二)曲式和旋律層面的藝術特征
《再見了,大別山》的旋律巧妙地融合了民間音樂和河南東路梆子元素,呈現出濃厚的民族特色。旋律設計既質樸親切,又富有激情,尤其是在表達強烈情感的部分,旋律靈動且深沉,讓人深感共鳴,常常令人淚流滿面。歌曲采用了常見的ABB曲式結構,基礎調式為七聲徵的民族調式,展現了獨特的韻味。
首段音樂由三個樂句構成,首句以板下羽音起調,如同層層遞進的贊美,傳遞出對大別山的深深眷戀。接著的第二句則轉至中低音區,以“訴說”的方式,蓄積情感,為接下來的情感高潮做鋪墊[1]。
第二樂段由五個樂句組成,一開始就進入高潮,旋律跨度大,充滿了昂揚與飽滿的情感,象征著將軍對大別山的深情厚誼。這一段運用問答式的旋律手法,充分展現了主人公對大別山自然景色的熱愛,為情感的釋放積累了力量。
第三樂段是對第二樂段的變奏和重復,但并非簡單重復,而是通過弱漸強的處理,特別是在宮音上的強化,強化了赤子之情,讓人動容。首段的第二樂句在第三樂段中再次出現,形成首尾呼應的效果,使得歌曲余音裊裊,讓人回味無窮,仿佛將對大別山的愛意深藏心底。
(三)演唱藝術特征
吳雁澤,這位才華橫溢的演唱家,以其多才多藝,既能演繹外國歌劇,又能駕馭中國民族音樂,以及清晰的吐字和明亮的音色聞名。他曾分享,初次演唱《再見了,大別山》時,觀眾被深深打動,流下了淚水,這歸功于歌曲真摯的情感和在演唱時的深切投入。巧妙地融入了河南梆子和豫東小調的特色,使得歌曲情感更為真摯。
為了更好地詮釋這首歌曲,吳雁澤特意深入大別山老區體驗生活,與當地人民交流,聆聽老紅軍的故事,這不僅提升了藝術境界,也加深了情感,使得歌曲內涵更加豐富。他的演唱技巧獨特,每一處細節都精心雕琢,如在演唱“清風牽衣袖”時,他以親切而深沉的語氣處理,特別強調了“袖”字的去聲,通過裝飾音do強調了依依不舍的情感。在“一步一回頭”部分,他準確把握節奏,特別是在第二個“一”字的處理上,顯得堅定有力。
在“山山嶺嶺”等部分,他運用連貫的唱腔展現出連綿的美,而在“喚”字后的空拍處理上,他巧妙地制造出哭泣與歌聲交織的氛圍,使得聽者心痛不已。吳雁澤在演唱《再見了,大別山》時,對氣息的控制和咬字的運用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使得這首情感深沉的歌曲在每個音符中都流淌著他飽滿的情感[2]。
三、《再見了,大別山》在演唱中的技巧與情感把握
聲樂藝術的精髓在于,表演者通過歌聲將作品轉化為生動的視覺和情感體驗,這是對原作的一種獨特詮釋,是演唱者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對于《再見了,大別山》而言,要實現這一過程,演唱者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聲音及咬字技巧的運用
在聲樂表演中,聲音和咬字的精準控制是關鍵,有助于深入感受和表達作品的情感。尤其在演唱《再見了,大別山》時,聲音與咬字的設計至關重要。對于歌曲的低音部分,如第一段中的“清風牽衣袖,一步一回頭,山山嶺嶺喚我回,一石一草把我留……挺秀的翠竹,不要舉酸你送行的手”,演唱者需確保聲音清脆且流暢,帶著緩緩的抒情,充分體現出對大別山的深深思念和依依不舍[3]。在這個環節,咬字要清晰而真摯,就像輕聲訴說或者默默回憶,而不是過分追求共鳴的飽滿或聲音的寬厚,這樣容易破壞歌曲原有的情感氛圍。
在歌曲的高潮部分,如“啊,再見了大別山,再見了大別山”,聲音的處理不能過于偏向深情和舒緩,而應著重展現音樂的飽滿和激昂,如果過于輕柔,將削弱音樂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在語言表達上,此時應轉換為更為強烈的感慨和激動,咬字的力度要加大,同時口腔共鳴也應適度增強,以增強力度感。然而,考慮到歌曲的整體情感,即使是在高亢的段落,也要克制過度的激情,保持對大別山區人民深情厚誼的主線[4]。在演唱這部分時,盡管追求的是民族聲樂“清、亮、透”的音色特點,但核心是要用清晰、淳樸且真摯的聲音,準確地傳達對大別山區人民的深深情感和難以割舍的依戀。
(二)豐富“畫面感”技巧的運用
在聲樂演唱中,將作品的場景和情感深深地融入內心是至關重要的,這要求演唱者依據歌曲內容構建生動的畫面。以《再見了,大別山》為例,其情境描繪尤為鮮明,恰當的場景構建對表達情感至關重要。當唱到“清風牽衣袖,一步一回頭,山山嶺嶺喚我回,一石一草把我留”時,演唱者需完全沉浸在大別山的美景中,仿佛每一塊石頭、每一片草都在深情地挽留,同時感受到微風輕拂,腦中浮現出大別山生機盎然的景象,仿佛作曲家與自然共敘離別的不舍[5]。
在第二段,“相逢又分手,握別眾老友,男女老少皆叮嚀,盼我啊隔年再來游”,演唱者應勾勒出鄉親們簇擁著自己,依依不舍的情景,尤其是當唱到“慈祥的大嫂啊,快去照看你幸福的孫兒,白發的大哥,讓我祝福你健康長壽”時,要清晰地刻畫出“大嫂”的慈祥和“大哥”的滄桑,表情和動作要栩栩如生地浮現在腦海中。這樣的沉浸式表演,能讓演唱者的聲音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使得情感表達更加真摯動人[6]。只有將自己的情感與歌曲中的情境緊密結合,才能讓聽眾在聽覺上產生共鳴,感受到歌曲深處的情感力量。
(三)對“我”的思想把握技巧
《再見了,大別山》是一首富有敘事性和情感深度的聲樂作品,它描繪了一位老紅軍重游故土,面對熟悉的山水和親人的深情告別。演唱者在演唱時,應將自己置身于歌曲主人公的位置,將個人的情感融入“我”這個角色,以此為出發點,全身心地投入作品的敘述中。當演唱到“輕風”“一石”“一草”以及“山山嶺嶺”這些詞語時,演唱者應能瞬間體會到那是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家鄉,那種深深的歸屬感和情感聯系油然而生[7]。
隨著歌曲發展到“相逢又分手,握別眾老友”,演唱者仿佛置身于真實的告別場景中,能聽見鄉親們的殷切叮嚀,與“大哥”“大嫂”的雙手緊握,約定著來年的重逢[8]。這時,鄉親們的音容笑貌如同畫卷般清晰地在演唱者心中浮現,對大別山的眷戀和與鄉親們的深厚情感將在演唱中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在《再見了,大別山》中,人物形象的生動塑造是構建藝術形象的關鍵,特別是主人公“我”——那位老紅軍的形象。深入理解和把握這個角色,對于演唱者準確傳達歌曲的情感內涵至關重要。通過對“我”的深入剖析,演唱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歌曲中蘊含的堅韌與溫情,這為他們塑造藝術形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此,研究和把握這個角色,是演唱者在演繹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9]。
(四)背景因素把握技巧
在《再見了,大別山》這首歌中,音樂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現,更是一種歷史的回響。創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大別山的秀美風光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情感,然而,這背后隱藏的是歷史的厚重篇章。老紅軍的每一次回首,每一片熟悉的土地,每一株青翠的樹,都是他們曾經浴血奮戰、生死與共的記憶見證。演唱者在演繹時,不僅要傳達出離別時的依戀和溫情,更要深入挖掘歌曲中的歷史底蘊,理解先輩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家鄉深沉的熱愛。
這種理解并非簡單的情感共鳴,而是對歷史的尊重和致敬,是對先輩英勇事跡的緬懷。它讓歌聲充滿了深情,同時也激發出一種堅韌的力量,仿佛能聽到先輩的呼喚,感受到他們那份為了理想而奮斗的決心。這種演唱方式,使歌曲的情感表達更為豐富多元,歷史與情感的交融使得歌曲的藝術魅力得以升華,人物形象因此更具立體感,故事的內涵也更加深遠。
總之,演唱者在《再見了,大別山》中的演繹,既要把握歌曲的溫柔情感,也要把握其歷史的厚重,這樣才能真正讓歌曲的靈魂得以釋放,讓聽眾在欣賞美妙旋律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份歷史責任感和對先輩拼搏精神的傳承。
四、結束語
演繹《再見了,大別山》這類集藝術性和文學性于一體的聲樂作品,關鍵在于全面理解作品的來源、作者的意圖以及歌詞和旋律的精髓。演唱者需在深入解讀的基礎上,運用恰當的聲音技巧,結合情境想象和角色塑造,準確捕捉歌曲中的歷史元素。這樣,才能在演唱中實現情感與內容的和諧統一,展現出一個立體且生動的藝術形象。這項任務對聲樂學習者和專業藝術家來說,都需要多維度、深入地研究和實踐,以充分挖掘作品的藝術魅力。這是每個聲樂從業者不斷提升自身技藝,追求藝術完美的一項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1]陳元碧,劉宇統.大別山紅色文化記憶重構的音樂密碼——以聲樂套曲《大別山抒懷》創作與傳播為例[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3,44(11):90-97.
[2]曹榮.聲樂作品《再見了,大別山》創作特點與演唱要點分析[J].黃河之聲,2023(12):136-139.
[3]陳真,柏璽.藝術生產理論視野下革命題材歌曲比較研究——以《八月桂花遍地開》和《再見了,大別山》為例[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22,24(04):119-123.
[4]賈雙輝.試論中國民族男高音的抒情性演唱特色[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9(02):124-131.
[5]吳明,郭強.音樂教育專業研究生中民族男高音的教學研究初探——以歌曲《再見了,大別山》的運用為例[J].北方音樂,2019,39(02):130-131.
[6]那璐,孟卓.歌曲《再見了,大別山》的藝術特征與情感把握[J].當代音樂,2019(01):89-91.
[7]宋昆宇,甘倩.論紅色歌曲促進黨史教育“聲入人心”的實踐路徑[J].活力,2022(18):35-37.
[8]邢曉萌,雷曉雯.我國紅色歌曲的傳播方式及審美價值[J].北方音樂,2020(20):242-244.
[9]吳明,郭強.音樂教育專業研究生中民族男高音的教學研究初探——以歌曲《再見了,大別山》的運用為例[J].北方音樂,2019,39(0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