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很多音樂教師在剛開始接觸童聲合唱訓練時,常常感到困惑。很多訓練方法在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在成人的訓練中也是非常合適的,但在童聲合唱訓練中變得難以理解。在多年的實踐中,筆者發現,唯有將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方法轉化為具體、可感知的形象時,孩子很快就能理解,并形成相關記憶。總結而言,童聲合唱訓練需要“化無形為有形”,這樣可以輕松解決之前困擾的問題。
關鍵詞:形象;形象化語言;肢體語言;思維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5-0-03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感情互動的具體形態或姿態。形象在文學理論中指語言形象,即以語言為手段而形成的藝術形象,亦稱文字形象,它是文學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特殊形態。簡單來說,就是用有效和生動的語言刻畫和描寫形成可見的表象。
歌唱在眾多音樂藝術中,它的技術(呼吸、聲音位置、共鳴腔體等)都是“不可見之形、不可摸之形”。很多孩子對合唱訓練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無法理解,學習起來吃力、費勁,很難形成有效體會,更難以形成良好歌唱的各種肌肉記憶。筆者經過多年在學校合唱團訓練,在訓練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方法。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介紹,為什么童聲合唱訓練須“化無形為有形”,在訓練中如何實施?
一、有形溯緣,有跡可循
藝術是用感情化、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實呈現于現實(黑格爾《美學》),將合唱訓練技術層面的東西轉化為生活中可見、可觸摸、可感知的具體形象,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是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征與認知規律的。
(一)心理特征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的形象主要是指人們通過聽覺、視覺、味覺以及觸覺等感官系統在大腦中形成的某種事物或事件的具象化整體形象。
在小學階段,尤其是在低年級的學生群體中,孩子們的頭腦正處于一個極為關鍵的快速發育期。他們的思維方式主要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導,這意味著他們更傾向于通過感官經驗和直觀的形象來理解和處理信息。在這一階段,孩子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對于那些抽象和理論性的概念,他們感到困惑和難以把握[1]。
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論》,小孩子們的思維屬于具體運算思維階段。在小學時期,兒童的思維逐步過渡到以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仍帶有很大的具體性。在前運算階段,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在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心理操作雖然著眼于抽象概念,但思維活動仍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
(二)認知規律
1.感知、注意、記憶的特點
小學生從籠統、不準確地感知事物的整體逐步發展到能夠精確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夠分析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但是,小學生的記憶最初還是以無意識記憶、具象化記憶和機械記憶為主[2]。
2.想象、思維的特點
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想象力逐漸從模糊的形象片段演變為更為精確、全面的現實反映。在低年級階段,小學生的想象多表現為模仿、簡單的再現以及直觀而具體的特性。然而,隨著他們步入中高年級,其對具體形象的依賴逐漸減少,而塑造新形象的意識則悄然萌發,開始展現出更為獨立和創新的思維。
同時,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也從原先的具體形象思維,逐漸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階段的抽象邏輯思維并非完全脫離感性經驗,而是與之緊密相連,仍帶有一定的具體形象性。這種過渡性的思維特點,正是他們認知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二、有形語言,事半功倍
從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我們不難看出,在小學階段我們將童聲合唱訓練中的呼吸、發聲、共鳴、音準、音色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轉化為“可視、可知、可觸”的具體形象,對孩子們快速掌握這些技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形象化語言
在成人的聲樂教學中,我們經常使用一些難以理解的術語,如氣沉丹田、面罩共鳴、頭腔位置、軟口蓋提起、關閉唱法等。初學者往往難以理解這些術語,即使學習聲樂的人,有時也難以能夠正確地應用。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這些術語更是難以理解,無法形成有效認知。所以,在童聲合唱訓練中,我們需要根據孩子們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將這些難懂的術語轉化為通俗易懂、形象化的語言。比如,呼吸時要像聞花一樣;打開口腔時,想象口腔里含著雞蛋。我國著名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楊鴻年教授曾指出:“為了幫助孩子們找到正確的頭聲感覺和口咽腔位置,教師可以用形象的比喻來啟發孩子們。我們常常要求孩子們用‘頭頂瓦罐,口含雞蛋’‘怒發沖冠’‘引體向上’的感覺來歌唱,就是這個道理”。
在《合唱隊的聲音訓練》(威廉·埃曼、富克勞·哈澤曼著)中,穩定氣息的控制被比作冷卻熱湯、往傷口上吹氣、吹蒲公英;在放松喉嚨以獲得良好聲音位置時,想象聲音像籠罩在身體周圍的光環,將聲音引導到頭頂上方就像電火花在頭頂閃爍。
在多年的訓練中,筆者總結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語言,用于教授聲音、氣息、聲音位置和共鳴等概念。比如,氣息,即把小腹想象成護士姐姐手中的血壓計乳膠球,呼吸就在小腹的一緊一松之間產生,不需要其他外力。在練習時,孩子們手握小球,放在腹部,模擬呼吸的動作,抓住時呼氣,松開時吸氣。通過這樣的訓練,孩子們改掉了聳肩、抬胸等壞習慣,保持腰腹部的低位氣息。這樣的訓練方法,無疑為他們合唱訓練增添了更多的樂趣。
在講授聲音位置時,筆者要求孩子們想象聲音像退燒貼一樣貼在額頭上,這樣孩子們能夠保持高音位置。對于低音區,孩子們也能保持高位置的聲音,這有助于孩子們在三個音區保持一致的音色。
在指導兒童開口發音時,我們常發現孩子們會過度張開口腔,導致聲音空洞。針對此情況,筆者通常會建議孩子們想象有一個微小的人物站在他們的舌頭上,用手支撐著上顎。這樣的引導能夠幫助孩子們快速感知到口腔的支撐點,體會到口腔內的張力,從而使聲音變得飽滿有力,即獲得所謂的“立的聲音”或“豎的聲音”。
而在教授兒童共鳴技巧時,筆者則會引導他們將身體想象為一個音箱,其中包括高音喇叭(頭腔)、中音喇叭(口喉腔)以及低音喇叭(胸腔)。筆者強調,要使每個“喇叭”都發出聲音,確保三個腔體貫通,音響飽滿。
在童聲合唱訓練過程中,筆者運用那些形象生動、孩子們熟悉的語匯能夠迅速激發孩子們腦海中已有的形象,從而引導他們深入感受并體驗音樂所傳達的情感與意境。這些將無形轉化為有形的方法能夠使孩子們在極短的時間內精準地定位聲音的位置,這對于他們的聽覺發展和空間感知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3]。
(二)肢體語言
具有鮮明形象性的語言有助于訓練實踐能夠取得顯著效果。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結合恰當且合理的肢體語言,不僅能提升訓練效果,還能使訓練過程更加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創始人達爾克羅茲認為:“人類的情感是音樂來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體動作表現出來的,在人的身體中包含發展感受和分析音樂與情感的各種能力。”
肢體語言是指通過頭、眼、頸、手、足等人體部位的協調動作來傳達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達意的一種溝通方式。
在訓練中,筆者巧妙地融入了肢體語言作為輔助教學,這一舉措旨在助力孩子們對聲音位置、呼吸技巧、共鳴效果以及音色等要素有更為深刻和直觀的理解。同時,這一方法確保了孩子們能夠更加有效地吸收并掌握知識。
具體做法是,筆者通過手掌在嘴巴前橫放與豎放的動作,直觀地向孩子們傳達了聲音應“立而不扁”的要點。這一手勢通過視覺刺激直接作用于大腦神經,形成了心理暗示,使孩子們在觀察手掌位置變化時,能夠自然地調整聲音狀態:當手掌平放嘴邊時,聲音會變“橫”;而當手掌由橫向變為豎向擺放時,聲音則會有“豎”的感覺。而身體姿勢也從腰部開始逐漸挺拔,口腔亦由塌陷轉為支撐狀態。此外,筆者還通過彎腰駝背與站姿挺拔的對比,向孩子們展示了“橫”的聲音與“豎”的聲音之間的區別,進一步加深了他們的理解[4]。
將笑?。ㄌ刂副橇簝蓚鹊募∪?,在提醒孩子們時作為參照)比擬為窗簾,我們可以理解為,唯有當窗簾敞開(即提笑?。r,發出的聲音才能顯得明亮而有力。反之,若窗簾緊閉(即放松笑?。?,聲音則可能顯得悶而缺乏亮度。在訓練過程中,筆者引導孩子們去感受“窗簾敞開”與“窗簾緊閉”這兩種不同狀態所帶來的不同感受。孩子們能迅速察覺到,當“窗簾”緊閉時,整個身體狀態顯得松垮,聲音也會變得沉悶;而當“窗簾”敞開時,身體明顯呈現出更為積極的狀態,聲音也隨之變得明亮。
在教授聲音在口腔中的位置時,筆者指導孩子們伸出左手,并將其視為舌頭的模擬物。從左手指尖開始,依次代表舌尖、舌中、舌后的位置。與此同時,右手則用于象征聲音從舌尖起始,逐步向舌后移動的過程。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聲音在口腔中前、中、后三個不同位置的變化。
當旋律上行時,手部動作應由上至下采取反方向施力,反之,當旋律下行時,手部則應由下至上采取反方向施力。此技巧旨在幫助孩子們體會聲音的穩固支撐以及音高的精準保持。這正是眾多聲樂教師經常提及的“唱高想低,唱低想高”的原則。通過這樣簡潔的手勢引導,孩子們在演唱高音時能夠深刻感受到深呼吸氣息的有力支撐,而在演唱低音時,則能體會到聲音高位置的保持。
三、有形引導 內化記憶
歌唱與發聲是心理思維過程。這種思維揭示歌唱發聲本質和運動規律,所謂“用頭腦去唱”就是用思維去唱(鄒長?!堵晿匪囆g心理學》)。在小學階段的合唱訓練中,教師應當采用生動且富有形象性的語言進行指導,旨在激發孩子們的自主想象能力。通過這一過程,教師幫助他們將歌唱中的各項技能轉化為可直觀感知的、具象化的形態,確保他們能夠運用自身的思維去演唱,并借助頭腦進行深入的音樂表達。
在童聲合唱訓練中,我們應當充分順應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質。通過創造形象生動、具象化的事物,將正確的歌唱技巧與感受,借助孩子們熟知且感興趣的語言進行傳達,從而輔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訓練過程中,筆者強調引導孩子們積極思維,避免他們被教師預設的情境所局限。孩子們可以基于教師的具象化提示進行想象,或是將自己的感受具象化,并與同伴分享。只有當孩子們主動思考,將技能和歌曲表達轉化為內心具體的形象時,他們才能在這種具象化的合唱訓練中,自主探尋科學的呼吸方法和歌唱技巧。如此,所學習的內容方能真正成為孩子們個人的技能儲備,并將訓練內容內化為肌肉記憶和思維記憶。在這種持續的訓練模式下,孩子們的各項能力必將得到穩步提升,最終使歌唱技能成為他們固有的歌唱本能。
在童聲合唱訓練中,筆者強調聲音應呈現出持續向前的動態特質,鼓勵孩子們運用不同介質的運動作為想象參照;同時,指導他們確保聲音發出后能夠在足夠的空間內產生共鳴,引導他們設想在不同場合中的歌唱體驗;在氣息練習中,筆者要求孩子們根據不同的呼吸方式展現相應的表情變化;在演唱歌曲時,引導他們深入歌曲情境,進行情景再造,以使聲音飽含畫面感;此外,筆者還指導他們根據歌曲情感的變化,運用不同的音色進行表達,并通過不同顏色、天氣、環境等元素來固化聲音形象,以此豐富他們的演唱表現力。
在教師精心預設的框架內,孩子們通過下意識的主動思維活動,積極發揮想象力,從而顯著提升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同時,他們的歌唱能力和表達能力也取得了快速的進步,演唱時展現出豐富的樂感,進而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童聲合唱訓練由于其技術的無形特性,往往令人感到束手無策。相對而言,有形的合唱訓練方式則使技術變得更為直觀易懂。在進行此類有形的合唱訓練時,我們必須恪守一些基本原則,即這些具象化的訓練內容必須貼近孩子們的日常生活體驗,能夠基于他們的生活經驗進行想象,絕不可超出他們的年齡認知范圍。有形的合唱訓練亦要求教師在訓練過程中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將提煉出的形象化語言迅速融入合唱訓練中,以協助孩子們解決遇到的問題。
此方法僅為童聲合唱訓練的諸多策略之一,旨在為新接觸此領域的教師提供一些啟示。
參考文獻:
[1]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楊鴻年.童聲合唱訓練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3]弗·蘭皮爾蒂嗓音遺訓[M].李維渤,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4]威廉·埃曼,富克勞·哈澤曼.合唱隊的聲音訓練[M].中國音樂學院指揮系,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