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2019年開始,部分學生及教師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模式,數字化平臺、線上教學也因此走入了大眾的視野。超星學習通、釘釘、企業微信、騰訊會議等學習軟件被廣泛應用,成為主要的學習工具。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分為課前預習、課中拓展、課后實踐三個階段,強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過程性評價模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提高高校音樂學習效率和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個性化發展。
關鍵詞:音樂教學;翻轉課堂;過程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5-0-03
我國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實現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學生曠課的情況較為常見,部分學生出勤也僅僅為了學分,但大部分學生對上課的內容十分感興趣,并且不滿足于課堂內容。以往傳統的評價方式僅根據學生的出勤率和期末考試成績進行評價。在實踐中發現,翻轉課堂聯合過程性評價非常契合當代高校音樂教學的需求,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豐富教學模式,全面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不斷信息化,師生交流知識的渠道變得更加豐富。翻轉課堂重新調整了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任務,充分利用線上教育平臺,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翻轉課堂模式中,結合過程性評價進行實時監測,在國內各教學領域也得到廣泛嘗試。高校師生應與時俱進,積極探索這種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模式的方法。
一、高校音樂教學實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一)翻轉課堂概述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又稱顛倒課堂,相對于傳統課堂,重新規劃課程時間安排,重新制定教學步驟,由原來的以教師為中心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廣義上來說(即面向所有教學層次和學段),在翻轉課堂中,教師需在課前將教學內容以視頻、圖片或者PPT等形式發送給學生,學生在收到教師的課程資料后應該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待回到課堂時,學生帶著各自的疑惑進入課堂,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教師讓學生自主溝通,相互解決問題,之后對于大家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再進行集中解答。采用這種教學模式,課后學生可根據自己實際掌握的內容,進行再學習,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具體實施過程
本實踐,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將課程設計為“課前個人意義建構、課中社會化意義建構、課后意義建構的檢驗”三個環節,以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1.組織課前預習,個人意義建構
課前環節中,高校音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創造課余時間的學習機會。例如,教師可以在線上平臺布置課前預習作業,發布系統化梳理的相關知識,提醒學生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以及需要掌握的相關知識。這種方式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課前學習時需要提醒學生注意具體的知識點。通過完成課前作業,提高學習的預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這種課前學習方式下,教師可以通過引導,避免課中講解不清晰或學生聽不懂的問題,從而實現學生的個人意義建構,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2.課中調動學生積極性,社會化意義建構
在課中環節,以綜合培養學生為目的,轉變傳統高校音樂課堂教學的方式。一方面,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上進一步提升。比如,講解音樂歷史內容時,教師可以準備各類民歌、說唱、戲曲、器樂的基礎內容,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去搜集制作課件,展示在課件或視頻中。學生在互相學習探討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識結構,感受具體應用場景,不斷加深理解;另一方面,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也是當下高校音樂教學中所欠缺的。在課中環節,教師雖然要增加引導,但要減少干預,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多種聲音與視角并存,達成共識。學生通過課中合作學習,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實現社會意義建構。
3.發布課后作業,意義建構的檢驗
在課后,對學生課堂學習的檢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線上平臺反饋的數據進行教學反思;通過平臺數據推送,明確該教學方式的優勢和不足,在不斷反思自省中,提升教學。同時,布置相關課后作業,由于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有些學生可能對某個知識點理解不夠深刻,可以通過課后作業再次掌握。教師對課后作業給予合理的評價,以促使學生及時改正,從而取得更大進步。
4.開發第二課堂,精準指導學生
依據翻轉課堂開展的教育教學,構建第二課堂對學生非常重要。教師可以更精準地了解和指導學生,通過開發第二課堂,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高校音樂第二課堂應更側重于知識體系的分類、歸納與拓展,新方式下的課堂需要學生改變以往的學習思維,強化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對于適應較慢的學生,音樂第二課堂應關注他們的基礎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通過學科融合的方式加強課后輔導,尤其是對少數民族學生,因為語言表達等方面需要耐心輔導。這類方式更能貼合全面培養綜合類高精尖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音樂教學實行過程性教學評價
(一)過程性評價的概述
有學者認為過程性評價是基于“過程性的觀察為主”[1],也有學者認為過程性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做出評價”[2],還有學者認為過程性評價是“在教育、教學活動的計劃實施的過程中,為了解動態過程的效果,及時反饋信息并進行調節,使計劃、方案不斷完善,以便順利達到預期的目的”[3]。過程性評價是一種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的方式。它采取目標與過程并重的價值取向,對學習的動機、效果、過程以及與學習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全面的評價。
(二)具體實施
本實踐小組根據翻轉課堂模式中設定的“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依次貫穿過程性評價模式進行評定音樂課成績。
1.課前預習階段的評價
在課前,教師通過“雨課堂”智慧教學平臺發布預習作業、課堂PPT、論文寫作訓練等內容,以及翻轉課堂上要講解的內容,以便學生預先了解相關基礎知識并厘清學習思路。教師會收到線上學習平臺反饋給教師的學習數據,包括本節課學生學習的時長及次數、彈幕評論量、回答問題正確率等方面,主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以及掌握能力等要素。教師還可以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及時批改預習作業,檢查書寫是否規范、內容是否完整、合理。如若達到要求,將會給予一定分值;如若未按要求完成,則會扣除一定的分數。
2.課中實操階段的評價
在課中,教師分別從情感領域、認知領域、操作領域和社會實踐四個領域,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學生課中研習階段重在考核學生對文化理解的程度以及與人合作學習的能力。翻轉課堂主要從課堂展示質量、參與線上平臺彈幕討論的次數及質量、隨堂測驗的成績等三個方面評價學生的課中學習情況。教師通過線上平臺通知本節課需要展演的小組,學生查閱通知后開始準備,其間教師會跟進輔導,并對學生的態度、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最終與小組合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展示評價相結合,共同構成課中實操階段的評價。這一階段的過程性評價也會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4]。
3.課后鞏固階段的評價
學生課后鞏固階段重在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評價,同時也是對課前預習階段與課中實操階段的檢驗。首先,評價音樂技能掌握情況,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演奏、演唱表現,以及檢查他們的作業和練習情況進行;其次,合作學習能力,翻轉課堂模式下的音樂教學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關注他們的合作學習能力,包括他們是否能夠與他人協作完成音樂課前、課中的學習任務、是否能夠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優勢等;最后,創新能力,音樂是一種充滿創意的藝術形式,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音樂作品創作、音樂表演等方面的表現來檢驗。高校音樂課翻轉課堂展演后,學生鞏固階段的評價需要綜合考慮音樂技能掌握情況、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多個方面。同時,評價應該采用多種方式,包括觀察、提問、作業檢查等,以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5]。
4.第二課堂階段的評價
開發第二課堂的過程性評價主要涉及對第二課堂活動的設計、實施、效果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持續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有助于了解第二課堂活動的有效性,發現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進。首先,明確評價目標,即學生在討論、合作等多方面的表現,其次,結合課中的過程性評價綜合評定。第二課堂階段的評價可以監測學生私下的學習情況,從而使教師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過程性評價[6]。
(三)高校音樂教學實行翻轉課堂聯合過程性評價的成效
首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翻轉課堂模式讓學生在課前通過多種媒體獲取知識,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和課堂展演,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持續性學習習慣。過程性評價模式貫穿學習的全過程,推動了學生的持續性學習。學生逐漸從外部監督轉變為自我約束,自覺養成了持續學習的良好習慣。其次。翻轉課堂聯合過程性評價可以靈活動態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此模式還促進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表達能力。翻轉課堂讓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都接觸到更多的音樂作品和理論知識,培養其對音樂的理解和欣賞能力。而在課堂上進行的分析、討論和演奏活動,則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表達能力,促進其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最后,提高了教師教學的靈活性和個性化。翻轉課堂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求進行學習,而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和興趣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教學。翻轉課堂聯合過程性評價,全方位、多角度地實時監控學生的成績,也使學生可以及時改正。這種模式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7]。
三、結束語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聯合過程性評價在高校音樂教學的實踐運用,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這種結合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還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容和形式,為音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變成了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學業等。這種教學模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翻轉課堂的應用使得學生能夠更主動地學習音樂相關的理論知識,提前預習,了解知識點,掌握基本概念。同時,教師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開發第二課堂的實踐教學和指導。過程性評價的應用使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取得的進步,從而調整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過程性評價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過程,能夠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為音樂教學評價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目前,這種教學模式需要提升教師采用這種教學模式的能力,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式提升音樂教師教學的無限潛力,并穩步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需要注意保持音樂教學的藝術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在掌握音樂理論知識的同時,提升音樂表演技能和藝術素養。
參考文獻:
[1]張興華.關于研究性學習實效性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2(02):40-44.
[2]彭廣森,崇敬紅.中小學生學業成績評價改革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3(11):17-18.
[3]朱德金,宋乃慶.現代教育統計與測評技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4]黃鍵.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校音樂史類課程翻轉課堂的實踐探究[J].人民音樂,2021(12):51-55.
[5]孔令通.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音樂鑒賞教學中的應用[D].蘇州大學,2020.
[6]齊心源.過程性評價在高校音樂教學評價中的實施策略[J].藝術科技,2017,30(04):365.
[7]楊柳.過程性評價在高校音樂教學評價中的運用探討[J].黃河之聲,2016(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