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管理層審計舞弊是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內容,但因其具有復雜性、隱蔽性的特點,給審計師工作帶來了挑戰。因此,我們以L公司管理層舞弊時間為例,深入剖析管理層審計舞弊的現象,細致解析其舞弊的手段和內在動機,以期為我國防范與治理企業管理層審計舞弊提供切實有效的建議,從而推動該領域發展走向成熟。
有關企業管理層審計舞弊的研究現狀
國外相關研究認為,業績壓力大、企業管理結構混亂等,都可作為企業管理層舞弊的預警信號。同時,審計師在執行審計工作時,務必秉持專業審慎的態度,特別是在評估舞弊三角因素時,應根據審計證據的充分和可靠程度,審慎出具相應的審計意見。
國內研究發現,通過深入研究獨立董事規模、監事會及董事會會議召開次數等因素,可以發現這些因素與舞弊發生概率間的潛在關聯。同時,對于頻繁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會計師應提高警惕,以識別并評估其管理層可能存在的舞弊風險。
L公司管理層審計舞弊案例
2004年,L公司創立,2010年,其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上市后,該公司積極尋求資源整合機遇,涉足手機、汽車等新興行業,以實現公司快速發展的目標。然而,由于汽車等資本密集型行業的特性,致使L公司資金回收遭遇困境,其現金流受到嚴重影響,原本強勁的發展勢頭逐漸減弱。隨著監管機構的介入,L公司一系列負面事件被逐步揭露,公司陷入了嚴重的信用危機。盡管在2017年進行了債務重組,但L公司的資金鏈斷裂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最終還是未能扭轉頹勢。2020年,L公司被迫終止上市,其商業體系也因此崩塌。在L公司的案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其失敗的結果,更要關注其失敗的原因,特別是要探究造成管理層審計舞弊的深層JgX7Q25j1msaUu4wzkFObw==次原因。
審查L公司的財務情況,不難發現其研發支出方面存在兩個顯著問題。首先,作為一家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支出通常應占據其營業收入的較大比重。然而,L公司的研發支出比例長期偏低,遠低于同時期同行業同規模企業的平均水平。這一現象反映出公司管理層對研發活動的輕視,以及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的傾向。其次,我們注意到L公司研發支出的資本化率長期處于高位,嚴重偏離合理范圍。在新產品的研發過程中,將如此高比例的研發支出進行資本化處理,是否能真正將其轉化為具有技術可行性的產品還有待商榷,這些問題需要引起相關監管機構和投資者的高度關注。
L公司存在大量的關聯方賒銷交易,這一問題給公司的資金鏈穩定性帶來了潛在威脅。自上市以來,L公司逐步構建了一個錯綜復雜的關聯交易網絡,其中關聯買方通過大額賒購行為為公司帶來了一定的收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L公司的采購策略發生了顯著變化,由原先的內外部采購相結合轉變為幾乎完全依賴內部采購,外部市場的采購活動近乎消失。這種內部采購模式由于定價機制的靈活性和信息透明度相對較低,為利益相關方作出不當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例如,L公司曾通過向賣方提供資源,換取低于市場價格的原材料,達到降低經營成本的。這種行為雖然短期內可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長期來看,對公司的健康發展和市場形象構成了潛在威脅。
自L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以來,其業務領域已逐步拓展至手機、汽車等新興行業。然而,鑒于目標行業尚處于初創階段,L公司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技術研究與投資。由于預計需求資金與已籌集資金之間存在顯著差距,公司管理層為填補這一資金缺口,采取了虛構經營狀況的策略,以期吸引更多投資者的關注與支持。
上市初期,行業內涌現出眾多相同業務模式的企業,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為了保持原有用戶群體及市場份額,L公司在短期內不得不承受經營成本的急劇增長,導致利潤水平顯著下滑。此外,公司過度擴張逐漸加劇了資金緊張的情況,L公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
會計師執行審計舞弊審查程序,是識別與控制管理層舞弊的關鍵途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在本案例中,審計師僅憑高管擔保,便省略了必要的審計流程,直接出具了無保留的審計意見,暴露了職責履行不充分的問題。此外,審計人員對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未進行合理評估,對個別人員身兼多職的可疑行為視而不見,這反映出審計人員在專業判斷上缺乏應有的職業素養,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后期管理層的惡意經營與肆意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機。
解決管理層審計舞弊問題的策略
加強管理層的誠信建設。管理層的誠信狀況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舞弊行為發生與否。雖然短期內,管理層通過摒棄誠信原則、采取舞弊手段可以獲取利益,但從長遠視角審視,這種做法的弊大于利。一旦舞弊行為被揭露,將嚴重損害投資者和債權人的信心,進而對企業聲譽造成毀滅性打擊,使企業難以繼續經營。因此,加強管理層誠信建設、培育管理層的誠信意識,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健全內部監督機制。目前,企業內部設有監事會與內審部門等。然而,由于監事會權力受限,內審部門在執行過程中易受到外部因素的牽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內部監督機制的實際效能。鑒于此,為切實提升內部監督機制的效能,應當深入剖析問題根源,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措施。
適當賦予監事會更多權力。監事會實質和形式上的獨立,有助于進一步強化其監督職能。比如,企業可以規定監事會直接對股東大會負責,監事會成員的任免權收歸于股東大會,賦予監事會任免高管的權力等,這些適當擴大監事會權力的措施有助于其“施展拳腳”,進而能對管理層產生一定威懾力,從而可以更為有效地防范管理層舞弊。
制定內審人員保護機制。內部審計部門監督管理層舞弊的制度極易受到影響,正向或反向的獎懲政策都容易造成內部審計失效。因此,企業應建立針對內審人員的保護機制,保衛內審人員“說真話”的權利。
加大舞弊處罰力度。為有效遏制管理層舞弊行為,必須加大舞弊處罰力度。法律以其固有的強制性,成為控制管理層舞弊的最后一道堅實防線。然而,當前我國證監會在對實施舞弊行為的高管進行懲處時,力度相對較輕,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部分管理層的僥幸心理;同時,部分社會中介機構,如事務所等,其責任劃分不明確,也導致了部分審計人員在開展審計工作時存在敷衍塞責的心態。以上問題都顯示出我國在防范管理層審計舞弊方面仍有諸多不足,相關制度建設的道路依然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