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北宋最具代表性的詞人,他開創了獨具特色的豪放派詞風。數十位譯者曾將蘇軾的詞作翻譯成英文。本文以“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為指導,聚焦于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將這些譯者視作一個群體,并從中挑選了三種具有代表性的英文譯本,分別出自英美譯者華茲生、本土譯者許淵沖以及林語堂。研究發現,這三位代表譯者既有相似之處,又因文化身份和翻譯觀念的不同而在譯文內外表現出各自特點。
0 引言
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珍貴遺產,至今仍然煥發著勃勃生機,在不斷變遷的時代中展現出持久的魅力,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的寶貴財富。宋詞如同盛唐之詩一般,在中國詩歌史上獨樹一幟,是詞這一文學藝術的巔峰代表。辜正坤先生曾言:“宋詞稱得上是中國詩中最美的詩。[1]”宋詞以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豐富的文學內涵而著稱,其英譯作品更是對傳播中華文化有著意義深遠的貢獻。
蘇軾,宋代文學巨匠,他的作品風格多樣,既有豪放壯闊之作,又有清新婉約之作,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筆墨悠遠空靈,意境神奇瑰麗,將現實主義與浪漫色彩融匯,展現了他豪放詞風的獨特魅力。在創作這首詞時,蘇軾身處官場低谷,與弟弟蘇轍相隔千里。中秋之夜,仰望明月,他借酒消愁,盡情揮灑詩人的浪漫情懷,將天上與人間、月與情、空間與時間交織融合,抒發出對世事無常的感慨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譯者行為研究作為熱點學術話題備受關注。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的研究已獲得學界認可,關于“群體譯者行為”的研究也有著顯著進展,眾多學者如李正栓、呂欣(2024),王軍平、張寧(2023),滕梅、楊君宜(2023)、楊彬(2023)、蔡芳園(2021)、李敏(2021)皆有重要貢獻[2]。盡管宋詞翻譯的起步較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外逐漸出現了一批頗具影響力的宋詞譯者。然而,對于這些譯者群體的深入研究仍然有待進一步拓展。
蘇軾的詞作被廣泛傳播,且有眾多譯者涉足其中,因此對其譯者群體的行為進行批評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研究對象,結合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探討不同譯者的差異,旨在為中國古詩詞的翻譯實踐提供指導,促進古典文學的跨文化交流。
1 蘇軾詞譯者群體
研究譯者群體行為必須首先將譯者劃分為不同類別,同時在群體研究中也要關注譯者的個體特征[3]。研究顯示,蘇軾文學作品英譯譯者大概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本土譯者,如林語堂、許淵沖、施蟄存、楊憲益、戴乃迭、陳寅恪、王國維等;二是英美漢學家,如白芝(Cyril Birch)、華茲生(Burton Watson)、艾郎諾(Ronald Egan)、亞瑟·韋利(Arthur Waley)、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等。
2 蘇軾詩詞譯者群體譯外行為
根據周領順的觀點,譯者根據社會需求調整或改造原文意義的行為即為譯外行為,該行為主要關注影響譯者選擇的各種客觀和主觀因素,以及譯文與現實社會的關系[4]。下文將以華茲生、許淵沖和林語堂為例,分析蘇軾譯者群體在身份、翻譯目的、觀念等方面的顯著特征。
2.1 譯者身份
英美譯者中翻譯蘇軾詩詞最多的是美國著名漢學翻譯家華茲生,他是20世紀最杰出的漢學家之一[5]。華茲生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中文和日文,后來在中國和日本度過了數年時間,深入研究了東亞文化和文學。翻譯了廣泛的中國文學作品,包括詩歌、散文、戲劇等。他的翻譯風格準確而優美,保留了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他于1994年出版了《蘇東坡詩選》,其中包含蘇軾的105首詩、8首詞和3篇文,成為目前西方世界最具代表性的蘇軾作品英譯之一。他的翻譯成就卓越,其譯作廣泛傳播,尤其是蘇軾作品部分,成功搭建了中國古典文學與英語世界普通讀者之間的橋梁。
本土蘇軾詩詞譯者不僅具備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底蘊和扎實的語言功底,還致力于文學和翻譯事業,積極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許淵沖是國內蘇軾詩詞翻譯的杰出代表。他的“三美”“三化”“三之”文學翻譯理論獨樹一幟,引領了本土翻譯理論的發展[6]。同時,許淵沖在翻譯詩詞方面的成就無疑是引人注目的。他精通中國古典文學,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這使得他的譯作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時,又能夠以目標語言流暢地表達出來。特別是在翻譯蘇軾的詩詞方面,他的譯作不僅傳達了蘇軾作品的美感和情感,同時也展現了他對于文學藝術的獨特見解和譯文處理的精湛技巧??偠灾S淵沖在翻譯詩詞領域的成就被廣泛認可,并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林語堂是著名的中國作家兼翻譯家,他在跨文化交流和文學翻譯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翻譯詩詞方面,林語堂以其獨特的文學理解和精湛的語言功底聞名。他將中國古典詩詞翻譯成英文時,不僅注重對原著的準確理解和表達,還注重在英文中保留詩詞的韻味和美感。林語堂的譯作通常具有流暢優美的語言風格,能夠生動地再現原作的意境和情感,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和贊賞。
他的翻譯作品中包括了多篇精選的蘇軾詩詞,這些譯作不僅傳播了蘇軾詩詞的文學價值,也為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搭建了橋梁。總而言之,林語堂在翻譯蘇軾詩詞方面的成就不僅在于其語言功底和翻譯技巧,更在于其對詞作深刻的理解和對文學藝術的熱愛,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2.2 翻譯目的與翻譯觀念
譯者的譯介行為策略源自其不同的翻譯目的和預期,研究這些目的對于批評其譯介工作至關重要[7]。外國譯者對蘇軾詩詞進行翻譯多出于學術研究目的和對中國文化的文化興趣,本土譯者在翻譯中國古典詩詞時,主要目標是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他們努力在滿足目標語言文化讀者的閱讀期待和認同的同時,展現詩詞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風格。譯者們獨特的翻譯理念在詩詞翻譯中的各種創新和追求中體現出來。
華茲生的翻譯觀念在宋詞翻譯領域獨具特色,他注重通過語言的選擇和表達方式,盡可能地保持原詩詞的情感色彩、韻味和美感,力求在英文中再現原詩詞的韻味和節奏感,使得譯文更容易被英語讀者理解和欣賞。
許淵沖認為求真低于求美,文學翻譯藝術主要在于求美。許淵沖在宋詞譯介中對用韻的執著體現了他的文化自覺,也是他個人性格的體現。他強調翻譯作品應當保持原作的美感、意境深遠和文學藝術性。在詩詞翻譯中,他注重通過語言的運用和形式的塑造,盡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音韻美感和詩意,強調翻譯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轉換,更應該實現原作情感和精神的傳達。他常常采用意譯、象征性翻譯等手法,以實現對原作意境和情感的更好傳達。
林語堂的翻譯觀念在詩詞翻譯方面獨具特色,他的譯作以自由、流暢的語言風格聞名。他注重在詩詞翻譯中保持譯文的通順和易讀性,同時充分發揮英文的表達優勢,使譯文在語言上更貼近當代英語讀者的習慣和口味。林語堂在詩詞翻譯中善于運用各種翻譯手法,包括自由譯、意譯等,以實現對原作情感、意境和音韻的最佳傳達。他力求使譯作具有藝術性和獨特的文學價值。注重自由流暢的語言表達、創新和個性化的翻譯手法、跨文化的審美追求等,這些特點使得他的譯作在詩詞翻譯領域獨樹一幟,深受讀者喜愛。
3 蘇軾詩詞譯者群體的譯內行為
譯內行為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進行的與原文語言和文化內部相關的行為[8]。這些行為主要包括對原文語言的理解、分析和轉換,以及對原文文化背景、習慣用語等的處理,旨在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和表達方式,保持譯文與原文在語言和文化上的一致性和連貫性。這種行為常常涉及語言的語法、詞匯、句式等方面的調整和轉換,以適應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下文以三位譯者對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部分譯文為例,對其譯內行為進行對比研究。
3.1 小序翻譯
翻譯小序可以為讀者提供額外的上下文,使他們更好地理解詩詞的深層含義和文化背景。林語堂未翻譯該詞小序,因此本文分析另外兩位譯者的譯文,從譯者行為的角度來看,華茲生的翻譯非常忠實地再現了原文的內容和細節。他考慮到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的陌生感,提供了更多解釋和背景信息。他將“丙辰中秋”準確地翻譯為“the year bing-chen (1076)”[9],并解釋了年份,這對于不了解中國干支紀年的西方讀者來說,是一種有益的補充,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歷史背景。他將“兼懷子由”用“thinking longingly of Ziyou”表示,表達作者對弟弟的思念之情,“longingly”一詞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思念之情。他的翻譯很直接,詳盡描述了醉酒狀態和思念之情,適合那些對細節和文化背景有興趣的讀者。
許淵沖的翻譯也忠實于原文,但在細節處理上更加簡潔明了。他直接將“丙辰中秋”翻譯為“the night of the mid-Autumn Festival of 1076”,去掉了對干支紀年的解釋,直接指出年份。
他使用了“in my cups”這樣的表達來翻譯“大醉”,這是一個具有文學性的短語,增添了譯文的韻味,同時更為凝練。具有文學性的表達的使用,增添了譯文的美感。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他們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以適應不同的讀者需求和翻譯目標。
3.2 文化負載詞
文化負載詞是指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具有特殊文化含義或者文化象征意義的詞語。這些詞語通常承載著特定文化的歷史、習俗或者象征意義,對于那些不熟悉該文化的人來說,可能需要額外的解釋或者文化背景知識才能理解其含義[10]。接下來,本文就這一方面對“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三人的譯文進行對比分析。
華茲生對“酒”的翻譯強調了詩中人物與天空的對話,使用了 “wine”表達“酒”的意境,這里的“wine”雖然是直譯,但在中國文化中, “酒” 有深刻內涵,是重要意象,直接翻譯成“wine”,可能失去內涵。
林語堂使用了 “With cup in the hand”,更貼合中國文化中常見的“酒杯”,但沒有用 “wine”這一文化負載詞。而許淵沖翻譯的是 “Wine cup in hand”,這里 “wine”是指酒,而“cup” 則是酒杯的意思。這樣的翻譯更加貼近原文的意境,描繪了作者舉杯對著天空抒發心情的場景。這種翻譯保留了原詩的意境和文化內涵,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并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表達。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在翻譯過程中,許淵沖和林語堂更加注重保留原詩中的文化特色和情感內涵,選擇了更能傳達作者原意的詞語,而華茲生則更偏向于直譯和在翻譯中添加西方文化的語境。這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反映了譯者對文化負載詞的理解和處理的差異。
3.3 修辭翻譯
從修辭翻譯角度來對比三位譯者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一句的譯文而言,華茲生使用了簡單直白的語言表達,使用“share the beauty of this graceful moonlight”來翻譯“共嬋娟”?!癵raceful moonlight”意象清晰,傳達了月亮的美麗。他的翻譯偏向意譯,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并解釋了“嬋娟”指的是月光。通過“even though miles apart”傳達了距離感,但整體情感表達相對平淡。
許淵沖使用了更加詩意的表達,開頭的“So let us wish”增加了祝愿的語氣,“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忠實傳達了原文的意愿?!癟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清晰地表達了千里共嬋娟的意境。結合直譯和意譯,翻譯整體上較為忠實原文,同時通過使用“she”來指代月亮,使用擬人修辭使月亮具有人性化特點。
林語堂的翻譯偏向意譯,通過引入抽象的靈魂飛升意象,表達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雖然偏離了原文的具體意象,但增強了譯文的哲理深度。他的譯文中使用了“pray our life be long”來表達“但愿人長久”,“And our souls together heavenward fly”則是一種更加抽象和精神層面的表達,體現了作者對靈魂共鳴的期望。
每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目標讀者群體需求采取了不同的策略,體現了他們翻譯過程中的不同取舍和行為[11]。
4 結語
本文通過對蘇軾詩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翻譯進行分析,結合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探討了譯者之間的異同。首先,對蘇軾詞譯者群體進行了概述,包括本土譯者和英美漢學家,分析了他們在翻譯實踐中的特點和貢獻。其次,從譯外行為和譯內行為兩個方面對譯者的行為進行了深入分析,包括譯者的身份、翻譯理念和目的等方面的顯著特征。最后,通過對三位譯者的譯文進行對比,從小序翻譯、文化負載詞和修辭翻譯三個角度探討了他們在翻譯過程中的不同策略和風格。
總的來說,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華優秀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宋詞的英譯是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如何進行英譯至關重要。譯者不僅要忠實于原文,而且要做到音美、形美、意美,具有可讀性和藝術性。本文旨在為中國古詩詞的外譯實踐提供指導,促進古典文學的跨文化交流。通過對譯者行為的深入分析,幫助更好地理解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思考和決策,為今后的翻譯實踐提供借鑒和啟示。同時,本文也為宋詞翻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有助于推動宋詞翻譯領域的發展和進步。
引用
[1] 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329+383.
[2] 康順理.蘇軾《水調歌頭》英譯對比分析[J].科技信息, 2012(4):198+200.
[3] 王軍平,張寧.學派構成性特征參照下的譯者行為研究:發展與反思[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23(6):89-97.
[4] 周領順,彭秀銀,張思語,等.譯者群體行為研究思路——主體以江蘇籍翻譯家群體翻譯行為研究為例[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22(4):101-104.
[5] 林嘉新,陳琳.詩學征用與文學變異:美國漢學家華茲生英譯蘇軾詩詞研究[J].外語學刊,2019(4):120-126.
[6] 韓富淑.從許淵沖“三美”理論來看林語堂《水調歌頭》的譯本[J].青年文學家,2021(5):63-64.
[7] 楊彬.辛棄疾詞作譯者群體行為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 2023,44(2):103-115.
[8] 李敏.譯者行為批評理論視域下蘇軾詩詞譯者群體行為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21.
[9] Watson Burton. Selections from a Sung Dynasty Poet, SuTung-p'o[M].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5:86.
[10] 滕梅,楊君宜.國內自譯群體譯者行為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3,45(4):51-65.
[11] 蔡芳園.蘇軾詩詞作品的英譯現狀和改進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