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7月8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五屆五次常務理事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作題為“守正創新謀發展,勇開新局向前進”的工作報告。本刊節選部分報告內容刊登于此,以饗讀者。
天地回生意,風云起壯圖。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圖景正在打開,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即將開啟。以科技生產力、文化生產力、綠色生產力為內容,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的高端化升級、前沿技術的產業化落地,紡織行業發展面臨著全新形勢、全新任務、全新要求。適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質態變化,需要我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時與勢的變化中把握方向,在破與立的實踐中總結規律。
本次常務理事會的重要目的是,審視當前,辨析行業工作方法方向;開誠布公,推動機構建設規范自律。
在新的結構中
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向性
力的效果取決于大小、方向、作用點。“力”之“執”為勢。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放到發展的大趨勢、所處的大環境、演變的大邏輯中思考,在全球競合、市場供求、區域發展的結構之變中把握方向、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一)應全球格局之變,在發展與安全的平衡中發力
全球產業,全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統籌安全與發展,在國際競合體系中找到發展方向。一要適應供應鏈的新調整。離岸制造、回岸制造、近岸制造、友岸制造廣泛發展。二要應對經貿環境的新變化。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強度和韌性。要把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產業發展機遇,開拓新興市場,以更開放的姿態推動貿易、投資、產能等方面的國際合作。
(二)應市場格局之變,在供給與需求的升級中發力
熱梗“City不City”生動表達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成就。高速經濟增長與高度社會流動相伴發生,構筑起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形成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縱深。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適應消費升級大勢。新生活觀、文化觀正在轉化為新時尚觀、消費觀。消費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圈層化特征日益明顯。文化認同、體驗經濟、情緒價值變得日漸重要。健康消費、綠色消費、場景消費、亞文化消費帶來新的市場機遇。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適應多元市場結構。受外部環境影響,市場存量經濟特征突出,產品同質化、產業內卷化加劇。“平替”趨勢更加明顯,內容電商、直播電商賦能,新興品牌、細分品類涌現。如何推動“白牌”到品牌、網紅到“長紅”的發展是重要課題。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把握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特征與機遇,推動產品升級、技術升級、模式升級、服務升級,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平衡。
(三)應區域格局之變,在錯位與補位的聯動中發力
改革開放以來,從沿海到內地、從東部到中西部區域梯次開放,紡織行業形成以五省一市為主體的生產力布局。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立足基本盤,鞏固既有優勢,形成引領力。
地區差別大,產業不平衡,是行業的分布現狀,也是發展空間。沿江合作、跨省協同,東西互濟、城鄉融合,區域間產業發展協調性不斷提升。伴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政策規劃配套銜接,城市群、都市圈不斷擴容升級。
新時代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的序幕正在拉開,區域協調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新的變量。要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把握機遇,打造全球產業鏈合作新節點。原料、土地、勞動力等傳統要素的比較優勢加速調整。要因地制宜布局產業,將資源優勢、要素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統籌資源稟賦、發展環境、現實需要,要把握先機、搶位發展,做強優勢、錯位發展。
在新的風口中
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破局點
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是創新的事業。做好創新,需要把握時機,找準切口,做深做細,以點帶面。
(一)企業出海
依托強大的制造能力和高效的供應鏈優勢,“Made in China”的全球辨識度和認同感不斷提升。從產品、產能走出去到品牌、資本走出去,企業出海蔚然成風。我們要充分發揮供應鏈優勢,將國內的紅海,成為全球的藍海。推動更加多元化的市場布局,加強與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區域合作。推動本土化創新,合規化發展,以多元化、優質化供給嵌入國際市場體系。通過合資、并購整合全球資源,實現全球布局。
(二)人工智能
把握人工智能機遇,需要回歸本質,加強垂直領域攻關,實現重點場景應用突破,構筑豐富應用生態。大模型在制造領域落地與深化應用的一個核心難題在于數據。將散落在各生產環節里、閉鎖在人員經驗中、運行在軟件平臺上的關鍵技術、流程、工藝數據,匯集、整理、封裝形成高質量數據集與語料庫,是在人工智能時代,行業實現換道超車的關鍵。把握人工智能風口,要適度前瞻布局,整合碎片化場景,沉淀高質量數據,做好“人工智能+”,將設計、制造、營銷、品牌建設,架構于“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上。
(三)新中式審美
新中式服裝成為一種集體敘事、時尚浪潮。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先進文化的系統性挖掘和時代性轉化,正在形成中國時尚產業新的突圍和崛起路徑,美學價值、情感價值、品牌價值的重要來源。從文化內容到傳播模式,數字經濟正在形成中國文化崛起的歷史性節點。時尚策源地正在從傳統的T臺秀場、時尚雜志逐漸向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遷移。行業要把握國牌國潮風口,挖掘優秀文化,以差異化、特色化的符號和產品表達中國時尚;掌握流量密碼,在數字經濟語境中打造大師大牌大事;要把握人工智能帶來的時尚范式之變,建立基于中國本土文化的時尚大模型。
(四)未來產業
行業要把握未來產業的風口,前瞻謀劃、長遠布局,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造產學研用資創新聯合體,以國內大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為牽引加速構建“新技術突破—新場景應用—新物種涌現—新賽道爆發”的未來產業生態。要探索建立概念驗證中心、新型研發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平臺,暢通科技成果孵化與轉化鏈條,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要發揮產業體系優勢,持續搭建與延伸技術階梯,實現資源、技術和能力優化配置、創新聚合,推動未來產業、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
(五)ESG實踐
圍繞ESG實踐,高效能、高品質、高責任、低成本的產業形態加快形成。要實現ESG的價值自洽和可持續發展,需要通過市場方法推進,用創新工具撬動。要關注環境資產。要關注技術市場。要關注金融創新。
下半年工作方向
——把握改革機遇,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破除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改革“一子落”,發展“滿盤活”。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體制機制和治理體系深層次調整、實現頂層戰略規劃與基層實踐創新高水平結合,是必由之路。
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大幕正在拉開。我們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對行業定位與作用予以新的思考,堅持用改革精神推進各項事業,在立與破的有序轉換中彰顯勇氣魄力,在呼與應的互動中踐行使命旨歸,在謀與干的有機統一中探尋價值意義。把握機遇,守正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一)以“十五五”規劃前期研究為牽引,開展產業研究
以研究引領實踐。圍繞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的新方向與新要求、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規律與新趨勢,配合國家有關部門開展“十五五”相關領域研究。以項目為載體,做好頂層規劃與具體實踐的研究、外部環境與產業實際的研究,既為行業發展提供方向指引,也為相關政策制定與出臺提供有力支撐。
以實踐豐富研究。求真務實,扎根泥土,開展調研與統計工作,及時了解企業訴求痛點,真實掌握產業發展情況。堅持“摸著石頭過河”,不墨守成規,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發現真問題,尋求真答案。
(二)以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為保障,推進產業創新
強化科技創新。加強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圍繞新材料、裝備等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探索以新型舉國體制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建設,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打造“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強化文化創新。繼續推進紡織非遺、新中式發展,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保護傳承與應用轉化。繼續推進流行趨勢、生活方式研究。把握人工智能重塑時尚話語權機遇,加快構筑新的路徑優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時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
(三)以專精特新企業和未來產業為切口,構建產業體系
推動產業梯次發展。鞏固制造基礎,加快制造環節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找到行業與大健康、生物經濟等領域的結合點,發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把握好時度效,推動傳統產業的高端化升級和前沿技術的產業化落地,構建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
推動主體梯度培育。以集約化、全球化為方向,支持大企業在兼并、收購、聯合中做強做優,加快成為生態主導型企業、世界一流企業;鼓勵中小微企業強化專業化優勢,打造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完善公共服務,引導優質要素資源向中小企業加速集聚,保障產業生態穩定。順應產業變革,培育平臺企業等新市場主體。
(四)以消費投資擴容、內外貿一體為方向,打造產業循環
升級供需平衡。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以優質供給促進消費升級。培育紡織行業在國貨“潮品”、文娛旅游、體育運動等領域的新增長點。豐富消費場景,以VR、數字人等新技術提升消費新體驗。繼續把握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機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發揮展會平臺優勢,提升能級、擴大影響。
深化內外融通。堅持以內循環牽引外循環、以外循環促進內循環,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改善進出口結構,發展跨境電商等新模式,促進內外貿一體化。推動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整合原料、技術、品牌等優質國際資源,加快行業轉型升級。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增進與跨國公司、國際組織的常態化聯系。
(五)以推動產業集群升級、產業鏈重構為內容,優化產業布局
提升集群能級。聚焦集群高端化轉型,加快技術創新和轉化應用,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圍繞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數字集群、綠色集群等新興集群,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
強化區域聯動。積極融入主體功能區戰略,把握新時期中部崛起、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等機遇,促進產業資源在區域間有序流動、高效配置,推動產業錯位發展、協同發展。
推動全球布局。聚焦發展與安全,平衡好本土發展和國際轉移的關系。在增強優質產業鏈根植性、完整性的同時,積極推動國際產能合作、開拓新興市場,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重構。
(六)以生態價值和民生價值為核心,夯實產業責任
創造生態價值。圍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需要,發展循環經濟,優化用能結構,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進一步發展綠色設計、綠色材料、綠色制造,打造綠色工廠。完善紡織品生命周期綠色評價服務平臺,豐富社會責任和ESG治理方法和工具。
創造民生價值。發揮紡織連接一二三產、銜接城鄉的優勢,在縮小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區域差別中發揮更大作用。堅持就業優先,以行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著力解決收入分配、技能培訓、安全衛生等核心關切。
“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在偉大的變革中,把握時代的韻腳,轉動命運的齒輪,惟勇敢者進,惟堅毅者強,惟篤實者成,惟創新者勝。讓我們躬身入局,挺膺擔當,以胸中丘壑,手中錦繡,創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