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陶瓷拋釉類產品容易出現的“纖維狀”釉坑這一生產缺陷問題,通過甄選原材料,選擇強度≥9、降溫白度≥28、鋁含量30+且氧化良好的泥膏替代含纖維較多的塑性原料,同時調整坯體配方及工藝,有效降低坯體里面的“纖維”含量,進而降低纖維狀釉坑產生的幾率,從而達到減少“纖維狀”釉坑缺陷,減少產品降級量,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關鍵詞: “纖維狀”釉坑;拋釉磚;高鋁泥;隔離釉;篩網
1 引言
在建筑陶瓷生產銷售的瓷磚品類中,拋釉類產品目前占據行業內銷售的半壁江山。很多企業在拋釉類產品生產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纖維狀”釉坑缺陷,是企業產品的優等率提升受限制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過甄選原材料、改進坯料配方及工藝,解決拋釉類產品出現的“纖維狀”釉坑缺陷,減少產品降級,間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2 實驗內容
2.1原料
本項目以廣西某陶瓷企業為例,通過抽取出現“纖維狀”釉坑產品的原材料樣品,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發現使用的5種混合泥和部分水洗泥都不同程度存在“纖維狀”雜質(見圖1),與生產降級的“纖維狀”釉坑相似度高達95%以上(見圖2),故有必要對這類塑性原料進行替代更換或減少用量,從而降低對應的缺陷。
通過選擇強度≥9、降溫白度≥28、鋁含量30+且氧化良好的泥膏替代含纖維較多的塑性原料,新引入的泥膏為明創高鋁泥,主要理化性能見表1。
2.2配方
通過調整坯體配方,降低或取消配方中混合泥、水洗泥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坯體里面的“纖維”含量,進而降低纖維狀釉坑產生的幾率;又由于使用高鋁泥做對應替換,仿石配方亦同步降低了單價相對較高的鋁礬土及水洗泥的使用量,仿石坯體成本同步下降15%。 配方調整比例、配方調整前后化學成分對比見表2、表3。
2.3工藝
2.3.1 中低灰度拋釉磚的隔離釉工藝改進
對于中低灰度拋釉磚,對中低灰度拋釉產品由滾筒印隔離釉工藝(見圖3)改為噴水工藝(見圖4),有效的縮短了收水時間,不但使釉坑比例得以大幅度減少,且成本得以進一步降低。隔離釉配方對比見表4。
2.3.2 深色拋釉磚的隔離釉工藝改進
深色拋釉產品由于黑色墨水用量較大,墨水油性重,且一般墨水都含有機溶劑、高分子分散劑、表面活性劑等物質,淋拋釉前墨水未干易引起排墨現象導致釉坑的產生。因此在生產深色拋釉產品時應適當提升噴墨后干燥溫度,使得淋拋釉前墨水達到一定干燥程度。同時隔離釉可在常規隔離釉基礎上適當更改配方,將配方當中拋釉改為印刷粉,使得隔離釉易干,淋完拋釉后收釉快,可有效避免淋釉產生的釉坑。同時條件允許情況下,可用智能色彩校準儀對版面進行重新掃描調整,合理搭配各通道顏色的組合,將降低各通道灰度總值,從而降低版面整體噴墨量,使墨水易干,其顏色及透感保持不變。拋釉磚隔離釉配方對比見表5-6。
2.3.3 除鐵過篩工序工藝改進
通過加強除鐵過篩,在原料車間對應工序增加篩網(噴霧塔位置由6-8個振篩增加到16-18個),同時提高篩網的目數(60目提高到100目),可以有效的過濾部分雜質,從而降低“纖維狀”釉坑產生的幾率。
3實驗結果
本項目通過對坯體配方、工藝和材料的改進后,在6月份類似缺陷降低,7月份后對應產品的這類單一缺陷得到了有效控制,整體釉坑降級缺陷控制在1%以內,對生產穩定和成本控制方面給予了相當的支持和助力。
4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坯體配方、工藝及原材料的甄選三方面進行優化,解決了“纖維狀”釉坑這一生產頑疾,提高了產品的優等率,單片磚成本得以下降,產品的附加值得以提升,從而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李家駒.陶瓷工藝學 [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2 年.
[2] 石棋.建筑陶瓷工藝學[M] 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年.
[3] 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建筑衛生陶瓷專業委員會.現代建筑衛生陶瓷工程師手冊.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4]1H·舒爾茲著,黃照柏譯.陶瓷物理及化學原理[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