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螺紋滾壓的目的是利用滾壓刀具對工件表面施加一定的壓力,使工件表層金屬產生塑性流動,填入到原始殘留的低凹波谷中,而達到工件表面粗糙度降低。由于被滾壓的表層金屬塑性變形,使表層組織冷硬化和晶粒變細,形成致密的纖維狀,并形成殘余應力層,硬度和強度提高,從而改善了工件的各種特性。應用普通車床對螺紋進行滾壓的方式比較常見,本文基于數控車床,對螺紋滾壓提供了一種新的工藝解決方法。
關鍵詞:螺紋滾壓;螺紋角度;滾壓刀具;數控車床
1 前言
背景技術:使用數控臥車設備加工長軸類螺紋(如液壓機拉桿)后,由于車刀不能滿足螺紋底部加工要求或者加工精度的問題,在螺紋底部存在直角或粗糙度大,導致在受力時應力集中容易斷裂,需要對螺紋底部進行滾壓,被滾壓的表層金屬塑性變形。對螺紋底部進行滾壓后,使螺紋底部為圓角,降低粗糙度,減少螺紋底部的應力,改善提高螺紋段的受力,提高零件的硬度和強度。目前對螺紋底部進行滾壓加工時,多采用普通車床手工操作滾壓,這種方式較簡單,容易在加工過程進行調整,但是,人手操作容易誤操作產生損壞,比較依賴人工經驗,生產質量也難一致。雖然數控車床為自動化加工,只要開始加工后便可按照預設的加工程序進行加工,減少人工操作,生產質量較統一,但是,由于當數控車床執行加工程序后,不能中途停止,需要加工完才能停止,而且滾壓加工不同于切削加工,這樣對于螺紋滾壓加工的要求比較高,若滾壓方法不正確時,則損壞零件和刀具,甚至損壞數控車床,存在較大的風險。所以,目前行業內很少采用數控車床進行螺紋滾壓,本領域技術人員希望有一種基于數控車床的螺紋滾壓方法,能夠實現自動滾壓加工,降低加工風險。
2 實現方案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整個螺紋滾壓方案的實現過程,下面利用附圖做簡單地介紹。
3 具體實現方式
在數控機床上加工前先把滾刀2和待滾壓工件1的螺紋段11對刀,使滾刀2在加工過程中能夠精確地在螺槽111內移動。對刀步驟是先將滾刀2移動至螺紋段11的一側,設為加工時的刀具起始點的Z軸坐標;然后沿Z軸按照螺距的整數倍移動滾刀2,在對刀過程中不再沿Z軸移動滾刀2;接著,手動轉動工件1和沿X軸移動滾刀2,使螺槽111能正對滾刀2,滾刀2進入螺槽111內并與牙底接觸,此時設置刀具起始點的X軸坐標,設置主軸當前的角度為加工起始角度,即改變了主軸原來加工工件的起始角度。
對刀方法通過把滾刀2從刀具起始點移動至螺距倍數的位置后不再沿Z軸移動,手動轉動工件1和螺槽111適應滾刀2的位置,轉動工件1時螺槽111在Z軸上移動距離較短方便控制和調節,轉動工件1相比于在Z軸上移動滾刀2更精確和方便,減少滾刀2在螺槽111中時沿Z軸移動過多而造成螺紋的損傷。
由于滾刀2從刀具起始點的移動距離為螺距的整數倍,當在該位置對好螺槽111后,在加工時滾刀2能進入到螺槽111內,對刀具起始點的位置要求較低,不需把刀具對準螺紋段11的端部,實現在數控機床上方便地使滾刀2與螺紋對刀,提高對刀精度,當實現精準對刀后,執行加工程序開始滾壓加工,滾刀2能順利地沿著螺紋滾壓牙底,實現在數控機床上滾壓加工螺紋,降低加工風險。
在一些具體實施例中,刀具起始點位于螺紋段11的退刀槽12,退刀槽12的直徑小于螺紋的牙底的直徑,螺紋段11與退刀槽12之間存在過渡斜面13,螺紋的末端在過渡斜面13上,如此形成了過渡斜面13到螺紋末端的牙底之間為斜面過渡,而且,在過渡斜面13上的螺紋部分的牙頂會隨著過渡斜面13傾斜,即在過渡斜面13的牙頂到牙底的深度逐漸變淺,在靠近退刀槽12的方向上螺槽111的截面大小會逐漸變小,參照圖3和圖5。當滾刀2從退刀槽12的一側靠近螺紋段11時,滾刀2先經過過渡斜面13逐漸靠近螺槽111的牙底,逐漸增加與牙底的接觸和壓力,而且,螺槽111的截面大小逐漸變大,滾刀2剛進入螺槽111時,螺槽111兩側的螺牙高度很小,滾刀2很容易便可進入螺槽111內,參照圖5,圖5表示螺槽111沿延伸方向的靠近退刀槽12一側的截面示意圖。如果從螺紋段11的切削加工的起始一側開始滾壓,該側為端面時,參考圖4,圖4表示螺槽111沿延伸方向的靠近端面一側的截面示意圖,牙底的高度可能偏高,滾刀2可能直接與牙底碰撞,剛接觸時壓力就很大,另外,螺紋段11在該側的端部沒有倒角或倒角很小,螺槽111兩側的螺牙高度比較高,滾刀2需要直接進入到兩側螺牙之間,滾刀2與螺槽111的位置需要非常的精確才能進入,否則容易出現撞刀損傷螺紋和設備。本方案可減少或避免滾刀2在剛進入螺槽111時與牙底或螺牙直接碰撞,使加工更順利,進一步降低在數控車床上滾壓螺紋的風險。
在一些具體實施例中,滾刀2在沿Z軸移動的同時,沿X軸遠離螺紋段11的方向傾斜移動。滾刀2過程中,連接滾刀2的軸承,以及主軸的軸承受到的壓力較大而發熱,長時間使用后可能燒壞軸承,或者主軸受力過大而出現過載報警停機,影響加工甚至造成設備故障。所以,設置滾刀2在加工過程中沿X軸遠離螺紋段11,即滾刀2在Z軸移動過程中向外傾斜,如圖1形成角度α,逐漸減小滾壓深度,最后遠離牙底,這樣滾刀2對螺紋段11的滾壓加工為靠近退刀槽12的一段,并非整個螺紋段11,參照圖1中長度M為實際滾壓的長度,可縮短加工時間,而且加工過程中滾壓壓力也整體上呈減少趨勢,而由于工件1的螺紋段11與螺母配合受力時,螺母主要連接在螺紋段11靠近退刀槽12的一側,即螺紋段11的主要受力位置在靠近退刀槽12的一段,所以只滾壓靠近退刀槽12的一段不影響工件1的正常使用,從而減少滾刀2和主軸的承壓時間和壓力,進一步降低數控車床上滾壓螺紋的風險。
在一些具體實施例中,滾刀2可分多次滾壓至所需深度,減小每次滾壓的壓力,降低數控車床的負載。多次進給加工可以為:滾壓第一刀至第四刀時,每次增加0.1mm,逐步使滾刀深入至需要的深度;當滾壓第五刀以上,比如第五刀至第十刀時,不增加滾刀深度,滾刀按照第四刀的深度空走,修整整個螺紋的牙底在該深度。
在一些具體實施例中,滾刀2包括滾壓座和與滾壓座轉動連接的滾壓輪,滾壓輪與滾壓座之間具有擺動間隙,以供滾壓輪在滾壓過程中適應螺槽111而擺動,減少因加工誤差而造成對螺牙的損傷。由于滾壓輪與滾壓座之間具有擺動間隙,所以對數控車床開始加工后滾壓輪進入螺槽111時的配合精度要求更高,通過此對刀方法,以及從退刀槽12的一側為起始點減少進入時的位置精度要求,能使滾刀2更精度地進入到螺槽111內。
4 結語
數控車床的應用已越來越普及,普通機床終將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本文詳述一種基于數控車床的螺紋滾壓方法,解決現實應用中無適合的普通車床又需要用到螺紋滾壓的應用場合;解決現有應用中采用普通機床手工操作時,容易誤操作,生產質量難一致的問題;解決現有應用中采用數控車床加工風險較大的技術問題,最終提供了一種更高效且質量更有保障的螺紋滾壓加工解決方案,推動機械加工工藝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克昌.一種非標螺紋在數控車床上的加工法[J].裝備制造技術,2015(5):184-185.
[2]崔鑫,趙永強.外螺紋的冷滾壓成形工藝研究[J].陜西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5(4):22-27.
[3]龐勇.螺紋加工工藝方法研究[J].新技術新工藝,2014(6):16-19.
[4]鄭曉莉,梁清余,李冀霞.滾壓螺紋新工藝加工技術探討[J].機械工程師,2011(9):139-140.
[5]宋歡,李永堂,齊會萍.螺紋冷滾壓和切削加工的金屬組織變形研究[J].鍛壓裝備與制造技術,2010,45(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