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老年人以居家養老為主,但多數住宅內部環境和設施并不適合老年人居住。基于對養生文化在老年居住空間研究現狀的分析,再結合老年人的居住狀況、特征和需求,提出我國居家養老模式下居住空間室內改造的建議,期望緩解我國的養老壓力。
關鍵詞:老年人;養生文化;居家養老;空間設計
1 前言
“養生”是通過醫事活動來頤養生命,養生命、預防疾病,是我國特有的文化和社會現象。古往今來,“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篤行養生或其行與養生暗合者,多能得長壽,養生之風,由此盛行于華夏大地。中醫理論是我國養生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礎,并集各地各民族人民的養生智慧于一體,融會道、儒、釋及歷代養生文化,具有鮮明民族特色與豐富內涵,是中華民族為人類健康長壽貢獻的一大創造性成果。
目前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22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19.8%,并預計在2035年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已被社會廣泛關注,適老化研究也成為學界常提及的熱門概念,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多數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早在2020年,中央財政已下達9.93億元,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鼓勵試點地區扶持社會力量提供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近年來,為順應“健康中國”的戰略及全球健康形勢發展,中醫養生文化的價值愈加凸顯。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的通知》的主要任務,提及促進和規范中醫養生發展,進一步促進推動形成醫養結合的健康服務模式,推進試點地區扶持社會力量提供醫養保健服務。積極響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讓老年群體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優惠的專業中醫醫療服務,推進采取中醫產業與養老服務結合,守護身體健康,幸福老年生活。
2老年養生居住空間研究意義
探究老年養生居住空間,系統梳理和總結養老空間與傳統養生文化相結合的理論體系及實際應用,增強空間的文化內涵和實用性,為相關設計和研究提供理論參考,豐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展示形式,拓寬中醫養生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應用領域。《素問·上古天真論》曾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其中“起居”則包含有“居址”之意。馬烈光教授主編的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學》在第七章起居養生中提及,起居環境養生作為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的健康具有密切聯系,因地制宜地選擇與建造房屋,創造舒適的人居環境,對保障身心健康、延年益壽具有益處。張若詩圍繞老年人的生理及病理問題,側重探究老年養生原則,提出養生的起居環境可以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并總結相關的系統方法,提出具有一定借鑒意義的老年養生理論方法。
老年居住設計具有較強的學科交叉性,尤其在與康復醫學、社會學、建筑學領域。但國內的老年空間設計改造行業還處于發展起步階段,將這些理論成果應用到實踐項目的研究仍較為有限,且實際設計項目沒能很好的將室外景觀和室內環境相融合。魯玥池的研究中,將通過相關理論研究系統地梳理老年居住空間改造,給老年人設計適合的室內外養老環境,提高居住生活品質,同時進一步豐富和補充老年空間改造相關實踐研究。養生文化作為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價值的傳統文化之一,繼承并發揚其精髓是空間設計領域的重要任務之一。龔西雨從理論應用與完善為切入點,深化空間設計的功能性拓展,探究中醫養生文化在老年公寓景觀設計的實際項目應用途徑和融合方式。
3老年居住空間設計研究概況
我國老年居住空間設計研究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對改造需求與現狀問題展開研究。主要從老年人的特征與需求出發展開實證研究,在養老模式下對居住住宅、環境的現存問題分析,并結合適用的技術提出改造方案。二是對設計與改造方面展開研究。根據個人和環境的現存問題做針對性改造,以建設和改善適老型住宅,探討對于老年人、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意義。
在對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需求與現狀問題展開研究中,2014年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設立適老建筑實驗室,建立了全面的適老改造數據系統與關鍵技術體系,為適老化設計需求提供支持依據。就老年人意愿的影響這一問題,李來酉等學者發現不同程度功能障礙的失能老年人會導致對適老化改造的需求不同,年齡越大、失能程度越高改造意愿尤為強烈,特別是衛生間改造需求亟待滿足。對老年人的差異性行為和需求分析有助于制定改造的目標和策略。
目前,國內關于老年居住空間設計與改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學領域,部分學者和機構通過出版專著對老年空間設計的居住環境需求以及其相應的適老化改造設計策略進行了探討。例如清華大學周燕珉教授《老人·家:老年住宅改造設計集錦》、西南財經大學謝鑫輝教授《適老化居住空間設計》等都歸納了養老適應性改造的通用重點和空間分析,提出了適合國情的設計操作規范。另外有大量的學者結合具體的實踐案例,從設計技術實現等方面對適老化空間設計進行了深入研究,總結了老年人的養老訴求,從而提出解決方法。與本課題聯系較強的有,陳舒婷在碩士論文中列舉了浙江省杭州市嶺源村住宅改建項目,為原村民的住宅改建和新駐老人的住宅改建兩種類型,分別提出了改建方法及實踐策略。秦嶺的博士論文基于對實際項目居家適老化改造的基本特征,改進的切入點和總體目標,從現存問題及成因出發提出發展的構想及建議。
相較于國內,國外有關居家老年居住空間設計的研究起步時間更早,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比我國更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發展至今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英國最早步入老齡化社會,1969 年制定了《老年居住建筑分類標準》,根據生理需求、身體狀況及年齡等因素,將老年群體劃分成七種不同的類別,并對各種類型的空間也制定了相應的建筑規范。美國退休者協會 (AARP)就曾在 2000 年進行過有關居家養老改造的調查,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約九成對象為提升安全性、便利性和獨立性對住宅進行過改造,最常提及的改造需求是加裝扶手地面防滑、調整照明、擴寬門洞等。協會于2015年編制的Home Fit Guide用通俗化的方式向老年群體傳播了住宅適老化空間設計改造的知識,引導居民自查和整改。目前,日本是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在老齡化社會的研究和應對策略中是標桿性的存在。高橋儀平根據老年人需求,提出對適老化空間進行無障礙設計,并在《老年住宅設計手冊》中詳細闡述了老年住宅的通用設計、無障礙設計以及精細化設計等內容。在適老化空間的文獻研究中關注重點更多體現在設計細節層面,具體包括空間尺度的把握、物理環境的控制、建筑材料的選取、設施設備的選型等方面。
概括而言,從現有的國內外研究來看,老年居住空間設計問題已得到廣泛關注,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研究忽視了鄉村建筑居住環境與群體特征的特殊性,其理論依據相對較少,因此,可以在鄉村居家養老的背景下,對空間適老化進行研究。
4 養生學在老年居住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關于老年居住空間設計,其中與中醫養生主題有關的研究,分別是從園林環境和室內空間出發。現有的實踐研究及理論探索多為園林環境方面,包括有醫療園林,保健型園林及園藝療法。潘鋒在提到有關老年療養景觀的設計應注重自然元素的使用,以及“人情”氛圍的營造,并具體從“靜養”“安全”“適當鍛煉”等方面展開設計,提出適老型康復景觀空間設計原則和設計策略。關于室內空間設計研究較少,其中有湯雯學者強調室內家具的設計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行為習慣以及健康管理,基于老年人情感需求調查,發現老年群體對傳統中式家具風格接受度較高,并對家具選材的適用性進行了分析研究。
我國是最早提出“養生”這一概念的國家。1961年,美國醫生Halbert Dunn有機結合幸福(Wellbeing)與健康(fit-ness),提出養生(wellness)這一全新的詞。“養生”在適老化設計中應用的這一問題上,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康復醫學領域,以及與之相關的建筑學、社會學等學科,這些研究理念與中醫對健康養生的追求有異曲同工之妙。荷蘭生命公寓被評為“世界上最好的養老項目”,其創始人漢斯貝克教授強調通過老年人與環境的積極互動。住宅內設有不同的物理治療和康復設施,以幫助老年人保持身體健康,并在室外采用園藝療法。此外,為體現其養老的根本目的是“快樂”,設計各類文化活動以打造養老社交綜合體。美國景觀設計師Clare Cooper Marcus指出了年老體弱者的療養花園應該遵循的原則:不同類別的空間、多用自然材料、積極的引導、避免外界干擾、避免復雜抽象的景觀和園林要素。日本學者室殿一哉分析了日本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以促進健康長壽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其中醫療保健服務和康復景觀的設計和設計方法是重要部分。
綜上所述,老年居住空間設計要求在保障其生理健康環境的前提下,需要根據其環境心理進行設計,空間需滿足情感歸屬、交流休閑與獲得尊重感。并且在設計原則上需考慮空間安全便捷性、地域生態性以及舒適美觀性,將養生文化與老年居住空間相結合,以更好的保障老年療愈祛病,修身養性,益壽延年。
5結論
本文探討了養生文化和養生保健設施在老年居住空間設計中的應用,養生學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歷程,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養生方法。探究以養生文化融入老年居住空間設計,系統梳理和總結養老空間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體系及實際應用,增強空間的文化內涵和實用性,為相關設計和研究提供理論參考,豐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展示形式,拓寬養生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應用領域。根據老年群體具有特殊性,結合養生文化的空間設計更為迎合其這一特點,可以深入了解老年人對于居住環境的需求和習慣,能更合理發揮空間的無障礙與人性化設計,可以促使更多老年人愿意身處其中,對其身心更具裨益。同時,規劃也可以考慮到不同人群的需求與偏好,確保更多人群獲得養生的益處。通過將養生文化提取的精華元素豐富現代老年居住環境,可形成蘊含文化內涵及特色的環境,并對空間多元發展與傳統文化的繼承有一定意義。相信學科的融合發展,養生學應用在空間設計中會更為豐富。
參考文獻
[1][先秦]佚名原著,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孟景春,王新華主編.黃帝內經素問譯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2011.
[2]周燕珉主編.老人·家老年住宅改造設計集錦[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10.
[3]]謝鑫輝,李文波主編.適老化居住空間設計[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20.03.
[4]馬烈光,章德林主編.中醫養生學新世紀第4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1.06.
[5](日)財團法人,高齡者住宅財團編著.老年住宅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09.
[6](日)高橋儀平著;陶新中譯.無障礙建筑設計手冊為老年人和殘疾人設計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12.
[7](美)ClareCooperMarcus著;劉技峰譯.康復式景觀治愈系醫療花園和戶外康復空間的循證設計方法[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03.
[8]魯玥池.居家養老模式下湘西農村住宅適老化改造研究[D].江南大學,2021.
[9]龔西雨.傳統養生文化在老年公寓景觀設計中的運用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8.
[10]李來酉,孫寧,于立博等.基于居家養老模式的失能老年人適老化改造需求研究[J].城市住宅,2020,27(02):36-39.
[11]秦嶺.居家適老化改造的實踐框架與方法研究[D].清華大學,2021.
[12]陳舒婷.鄉村住宅適老化改建設計方法研究[D].安徽建筑大學,2017.
[13]湯雯,呂九芳.中醫養生文化在康養家具設計中的應用[J].家具,2022,43(02):48-52.
[14]賈君蘭.基于節氣規律的適老型康復花園循證設計[D].蘇州大學,2021.
[15]潘鋒.傳統中醫養生文化與現代療養景觀設計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9.
[16]室殿一哉,永井豐彥,青山徹等.創造"充滿光·綠·水的環境"——日本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J].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2016(05):55-58.
作者簡介:劉嘉歡(1996—),女,漢族,湖南長沙人,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 :空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