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松弛、浪漫驚艷、多元包容……關于巴黎奧運會開幕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它留給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
在巴黎奧運會開幕式上,這位“法蘭西的莎士比亞”隆重亮相。跟隨蒙面跑酷火炬手的足跡,雨果的鴻篇巨制——《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的名場面走進觀眾的視野。對于這兩部著作,不少中國人還是較為熟悉的。尤其是《巴黎圣母院》中那位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在當年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助推下,深入人心。
深入人心的不只有文學。多年前,筆者去巴黎出差,在一次漫步中,偶然走進了位于孚日廣場的雨果故居博物館。這完全是計劃之外的行程,卻成為整趟巴黎之行中最難以忘懷的場景。這個小樓的三層,是雨果親手設計的“中國客廳”。看到它的一剎那,我不禁驚嘆:雨果是有多愛中國文化?客廳的墻壁上掛滿了中國瓷盤,漆木家具、竹質屏風、老式宮燈映入眼簾。它們與巴洛克風格的地毯融洽地共處一室,營造出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
1811年,9歲的雨果隨母親去西班牙,與在拿破侖軍隊中任職的父親團聚。在那里,他看到了兩只精美的中國花瓶,從此對陌生的中國文化產生無盡的遐想。巧的是,筆者參觀故居的當天,“中國客廳”迎來了十多位法國青少年。他們的眼神中,流露出的分明是贊嘆與好奇。中華文化的種子,就這樣悄然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
從雨果時代至今,200多年過去了,“中國風”仍在繼續。中國美食讓法國人瘋狂“上頭”,奢侈品牌借鑒中國文化元素,中國電影人在戛納大放異彩……從中不難發現,中國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界的多元文化景觀。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也讓兩國的文脈更加緊密相連。
雨果早年創作過一組“東方幻想畫”,描繪了他想象中的東方景觀與中國建筑。不妨大膽幻想一下,如果今天雨果來到中國,會作何感慨?正如他曾說過的,“今天的空想,就是明天的現實。”顯然,現實早已超越了“東方幻想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