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有一天能有清華學霸給我講課!”在抖音賬號“清年閣”的評論區(qū)里,許多粉絲發(fā)出這樣的感嘆。
這可能是高考狀元最多的“網(wǎng)絡課堂”——2024 年3 月,幾位來自清華大學和中央財經(jīng)大學的學生在抖音平臺上共創(chuàng)了一個名叫“清年閣”的賬號。在這里,學霸們通過視頻分享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大到“大學專業(yè)選熱門還是冷門”“語法題怎么快速提升”,小到“強基計劃面試小妙招”“理綜答題順序推薦”……只要是考生關注的問題,在這里都能找到答案。
對于金澤涵來說,考高分,其實是有技巧的。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物理中比較‘耍賴’的方法……”鏡頭中,金澤涵侃侃而談,他在講解如何巧用量綱法做題——常見的力學中只用到了千克、米、秒三個物理量,也就是說,遇到的所有物理量都可以把單位表示成千克、米和秒,憑借單位,就可以排除掉部分錯誤的選項。
這是金澤涵在“ 清年閣”錄的第一期視頻。“清年閣”的主創(chuàng)劉紫綿、張博宇、張楚建分別來自清華大學經(jīng)管學院、清華大學行健學院、中央財經(jīng)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主創(chuàng)之一張楚建說,建立賬號最初的愿景,是通過網(wǎng)絡平臺聚集當代青年,分享各自的愛好和認知,打破信息差,讓全國各地的年輕學子能夠接觸到更多新的知識和資源。
2023 年, 金澤涵憑借714分的高考成績成為黑龍江省理科狀元,目前就讀于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接到“清年閣”團隊的邀請后,他就成了“清年閣”主要的授課老師之一。
金澤涵認為,比起基礎知識的講解,分享學習方法、考試策略和解題技巧對學生來說更實用。因此在題材選取上,他會結合高考出題的趨勢和政策變化,由易到難,同時結合網(wǎng)上最新的資料和案例,確保內容的新穎性。
創(chuàng)立“清年閣”最初是張楚建的想法。升入大三后,張楚建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越來越強烈:“想做點事,給自己的大學生活留下一筆。”張楚建將想法告訴了發(fā)小張博宇,兩人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同校。張博宇想起,之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時,聽同學劉紫綿提起過自己想做教育、公益方面的內容,便向好友提出,可以把劉紫綿拉進來。彼時,劉紫綿已經(jīng)是個擁有150 萬粉絲的抖音創(chuàng)作者。
劉紫綿從2021 年起參加社會實踐,在多地支教過。他發(fā)現(xiàn),這些地區(qū)的學生對知識的獲取有強烈的熱情,但除了課本,他們能接觸到的拓展內容并不多。他想,如果能通過網(wǎng)絡將知識分享出去,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教育資源不均給各地學生帶來的認知差距。
第一次會面是在清華,三人坐在劉紫綿宿舍樓下的板凳上交換了各自的想法,十幾分鐘后,項目雛形就出爐了。
張楚建說,因為是公益項目,沒有經(jīng)費,一開始找人時,他很不好意思。有的同學因為各種顧慮拒絕了他們的邀請。最終,2023 年黑龍江省理科狀元金澤涵、2023 年河南省文科狀元鄭媛元、2023 年湖南省文科狀元李祎程等成為“清年閣”的主講老師。
賬號的成長比想象中更順利,創(chuàng)立兩個多月來,他們積累了近50 萬粉絲,還陸續(xù)發(fā)展了13 位清華學霸加入講解團隊。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 學習達人”也是一條很卷的賽道,有人直播復習,有人擅長畫重點。如何在同類型賬號中脫穎而出?他們的想法是,一定要發(fā)揮出頂尖高校的優(yōu)勢,內容要足夠稀缺、硬核。
每當主講老師確定好視頻主題后,團隊就會一起討論,這些內容該如何用視頻呈現(xiàn),老師要怎么講才更吸引人?
在其中一期視頻中,李祎程向大家分享了歷史選擇題結構化解題方法。面對復雜冗長的題干,很多學生容易讀不懂、找不到主旨。李祎程在視頻中手把手教大家拆解題干,把結構分為并列型、條件型、比較型、遞進型、轉折型五種類型。用這種方式讀懂題干后,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一條講解地理解題思路的視頻中,鄭媛元將人文地理大題的答題要點概括為“黃金13字”,并逐一解釋了每個要點的含義。這期視頻獲得了3.2 萬點贊、2.3 萬收藏。
內容必須硬核,但場景主打一個“隨心所欲”。視頻拍攝的場景大多在宿舍或者教室里,甚至有一期,劉紫綿和金澤涵蹲在衛(wèi)生間的空地上,講完了“拉密定理”。
把握知識點的難易程度,是這群學霸最大的難題,“講得太難,擔心大家聽不懂;太簡單的話門檻又過低”。最終,他們決定以講解技巧為主,無論什么層次的學生,都需要這些技巧。
劉紫綿說,他們很注重粉絲的反饋,經(jīng)常有同學在評論區(qū)提出想聽的知識點,三個人就會一起商量,如何將這些知識點排進課程。
4 月中旬,“清年閣”在抖音平臺發(fā)布了“清年夢想計劃”:邀請粉絲到清華大學,主創(chuàng)們結合學校的資源,面對面解決粉絲的困惑。
視頻發(fā)布的第二天,賬號收到了一條特殊的私信。發(fā)私信的是一名縣城的高中生家長,她說,孩子三歲時被確診兒童糖尿病,她經(jīng)常看“清年閣”的視頻,看到主創(chuàng)發(fā)布的計劃后,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機會和主創(chuàng)們見個面,“讓他知道只要不斷努力,總有能實現(xiàn)的夢想、能到達的未來”。
看到私信,張博宇的第一反應是意外,“原來真的有學生和家長這么相信我們,對我們敞開心扉”。
主創(chuàng)們聯(lián)系了校內的患者救助組織,幾周之后,這對母子和主創(chuàng)們在清華校園內見了面。張博宇還記得,那孩子有點靦腆,在講述了自己的煩惱和學習方面的困惑后,學長學姐們給了他一些學習建議。幾天后,三人收到了十二個大西瓜——家長用最淳樸的方式,表達著對他們的感謝。
這樣的傾訴、求助和感謝,“清年閣”每天都會收到很多條。在張楚建看來,這就是讓他們能繼續(xù)燃燒激情的“精神支柱”。
他們下一步希望能將共創(chuàng)的范圍擴展到更多高校。等到他們畢業(yè)時,就把賬號留在學校,希望有學弟學妹可以接過這根接力棒,把內容繼續(xù)做下去。
“希望這個平臺以清華為起點,但不止于清華。”張楚建說。
(摘自“北青深一度”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姜敏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