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您好!
我現在讀初一,心里一直有一些疑問:成績真的很重要嗎?成績會決定未來的一切嗎?努力一定就有回報嗎?雖然我并不認為成績很重要、會決定未來的一切,但每次成績不理想時,我都會感到難過。我在培優班,成績卻總是墊底,我感到十分自卑。每次看到大家都在努力,我就感到焦慮,認為自己的未來一定很糟糕。Nopains, no gains. 一開始,我一直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上學期的期中測試中,我取得了令自己滿意的成績,但因為驕傲和懈怠,聯考時下降了10 分。經過幾天反思后,我又打起精神,準備一個月后的期末考試。但期末考試成績依舊不盡如人意,直接下降30 多分。可能是我學習方法不對,也可能是我的心態沒調節好。但我有點懷疑努力就有回報的真實性。
初一
初一朋友:
你好!
很開心收到你的來信。你一下子提出了好多問題,我們一條一條看。
從本質上看,其實成績只是果而不是因。社會真正想選拔的是足夠聰明、足夠努力、能夠踏踏實實做事的人。那我們的升學選拔制度為什么設計了“成績”這個東西作為衡量標準?找工作的時候為什么用人單位要篩選應聘者的學歷?因為如果每一場選拔都要逐個去深入了解,你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這個成本太高了。所以,成績作為節省選拔成本的工具應運而生。比如,985、211 大學代表了“這個人大概率是聰明的,也肯努力,應該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那么用人單位只需要額外再了解他與崗位相對應的專業技能就可以決定是否雇傭他。這就是成績和學歷的作用,用簡單的信號告訴別人你很厲害。
但成績或者學歷并不是唯一的告訴別人你很厲害的途徑。我認識一位教育領域相當成功的創業者,年輕有為,但是他沒有念過大學,高中畢業就去創業了。我和他接觸下來,的確感到他很優秀,但是他的成功之路需要的條件比一般人更為苛刻,也更難以復制。沒有了學歷這個簡單的通用信號,他需要遇到真正賞識他的伯樂,需要抓住寶貴的機會證明自己。即便這樣,他也計劃再賺幾年錢就出國讀個大學。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怎樣讓自己變成一個厲害的人,以及通過什么途徑讓別人認識到我的厲害。成績和學歷是一種途徑,你也可以選擇另辟蹊徑,因為每個人厲害的點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厲害的點恰好就是學習,但是有的人厲害的點在體育、藝術、做飯好吃……對于這些人,可能另辟蹊徑,把精力投入學習以外的地方反而更有利于發展。
所以,我建議你去思考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在哪些方面很厲害或者可以變得很厲害,第二件事是我要用什么方式讓別人相信我很厲害。
至少在應試教育階段,努力是有回報的。你的經驗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一點。你上學期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結果期中就考得很好,不努力了,懈怠了,聯考成績就下降了。
你之所以會產生這個疑問,是因為期末考試,你努力了一個月,成績卻下降了。此時,你可能會有憤怒,有委屈,也有疑惑,努力這個東西怎么時靈時不靈呢?我斗膽說一句你可能不愛聽的話,從期中考試到期末考試,中間只過了一個月,你的確付出了一個月的努力,但整個狀態是不是還沒有完全調整過來?
努力就有回報,這句話并不完整,完整的應該是,“足夠多的正確努力就有一定范圍的回報”。是的,是“一定范圍的回報”,考試有太多偶然因素,如果你的真實水平是90 分,那么你實際得到的成績完全可能圍繞著90 分上下波動。如果你想讓這個波動變小,那么長期的、正確的努力是很重要的。
努力也是一種能力,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動動嘴皮子或者逼自己一把就可以變得努力了?不是這樣的。所以,不妨把現在當作一個試煉的機會,你可以想一想,怎么能激勵自己去正確地、持續地努力?是獎勵嗎?我在網上看到有人努力的動力是想有一天在同學面前“裝個大的”,我覺得這個也不錯。希望你能找到可以激勵自己、讓自己努力的方式。
有考試就不可避免有排名,同學之間會產生比較,甚至,成績這個東西本身就暗含了給人排序的意思。但是,回到第一個問題,成績不是因,成績只是果,因是你到底有多厲害。
我最好的朋友高考發揮失常,沒考上理想中的清華、北大,去了次一等但是也很好的學校。高考成績出來時,他深受打擊,但這么多年過去,他的人生照樣非常順利,再回首看什么排名啊、偶爾一次的失誤啊,就像夢一場。
這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很厲害的人,偶爾一次排名改變不了他的能力。和同學比較成績,不能說完全沒有意義,但是意義絕對不在于比較,而是在于幫助你認識自己。
當我面對不可避免的競爭時,我有這樣一個心法,就是一分為二地看問題。首要的一點,同學也好,其他競爭者也好,我們都是活生生、立體的人,我們在一起念書,我們可以交朋友,可以一起玩。第二點,看排名、競爭、成績,那就像游戲的數字,或者說是任務系統給我的一些提示和反饋。如果我的確需要在競爭中獲勝,那我就專注于排名給我的反饋,哪里薄弱就加強哪里。如果這個排名于我的目標而言并不重要,那我看看便罷。
我比較反對“No pains, no gains”這個說法,這個說法隱藏的含義是,你一定要痛苦,你必須要隱忍,要經歷足夠多的自我壓抑與犧牲,才能獲得成功。但這從邏輯上是不成立的。笑著努力也是努力,哭著努力也是努力,前者會比后者的效果更好,因為這會讓你喜歡努力,從而延長努力的時間。
最后,祝你快樂成長,學業有成!
李牧陽
(李牧陽,2016 年吉林省高考理科省狀元,北京大學臨床心理系博士生,心理咨詢師)
(子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