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算得上是“為愛勇敢”的典范。那個時候我愛一個人,只有一個指導哲學:知難而上。我非常精確地喜歡著很難得到的人,為此幾乎可以做任何事情:送去精心挑選的禮物,假裝聽不懂對方回話里的輕蔑。我去找對方約會,被臨時放鴿子,他給我的“妥善處理”是讓我去他班上看他學習。我在電話里說這是什么解決方案,一個小時后又在他教室門口準時出現。
18 歲時,當時的曖昧對象讓我去一個不知道是哪里的農村,幫他拿買了一直沒時間領回去的東西。我從郊區打車到農村,天色已黑,我非常害怕,但我更怕讓對方失望,最后一個人下了車,在黑暗的廠房中繞了好幾圈,拿到了他需要的東西。
多年以后,我忍不住感嘆,當初自己怎么能做到這種地步?怎么就能那么頭也不回地愛那種明顯愛不到的人,在那種絕望的鞭打中,全數上交自己的心氣和自尊?就好像愛是西天取經,要先歷經ICX6DJ4eQF1iN4PPmxFbMSQZzr/Uab4md0syXsnQrbA=九九八十一難。
人年輕的時候,很容易覺得愛要經歷苦難的考驗。好像必須愛得苦一點、難一點,讓愛神看見你絕對的痛苦中蘊含的那些絕對的真摯,然后泛起惻隱之心,施予你頻頻祈求的好運。就像很多電影里,女主角總是要努力地去靠近愛,歷經八十一難來證明自己的善良,再八十一難證明自己的真心,最后兜兜轉轉,兩個人才能牽手。
可是其實,對的愛是很輕易的。
我回顧和現在男朋友在一起的這些年,最大的感受是這一切都很自然。我們似乎是互相看了對方第一眼就決定要跟對方在一起,工作環境變來變去,我們的收入和社會身份變來變去,這對我們沒有任何沖擊。生活中依然平等、互助、盡量體諒對方。很久以后,我看社交平臺上那些畢業分手、工作差距分手的伴侶,倒吸一口涼氣,原來我們之間踏過了那么多個可能走散的岔路口,但我和他,從來沒有想過踏上不同的方向。

對的愛, 明確, 堅定, 從一開始到最后都確定是你,沒有把身高、家境、學歷全部列出表格比較的備選。而這是不需要你“很艱難”“很努力”去得到的,不需要跋山涉水,甚至也不需要你特別勇敢。
電影《暹羅之戀》里,有一個青春期女孩,喜歡一個并不喜歡她的男孩,每天翻閱《戀愛寶典》,里面有一條說,你要偷偷地把那個人的鞋放在門口的某個位置,這樣他就會愛上你。于是女孩偷偷地去挪男孩的鞋,滿懷一種假想自己即將得到夢中情人的欣喜。原本看得很平靜的我突然在這個簡單的情節面前暴哭。
當初沒有人告訴我,需要你很努力去得到的關系就是你不會得到的關系。多年以前,剛滿18 歲的我懷著極致的恐懼,在寒冬坐車前往一個未知的、一片烏黑的方向,為了給某個人拿他需要的東西。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喜歡你的人是不會讓你踏上那輛車的。
那些需要你很勇敢的關系——要賭上自尊,要歷經艱難險阻,要逆著人心、流言和你所依賴的一切東西的河流而上,往往是命運在過程中,以種種形式暗示你,那是錯誤選項。
而多年以后的我,不是不會再為愛勇敢,而是我要告別那些孤勇,那些愚勇。在明白愛的真諦后,把我的真心、熱情跟眼淚,花費在同樣會為我這么做的人身上。
(摘自“陳大力”微信公眾號,胡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