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96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片角逐名單中,最有著打動人心的樸素力量的,是一部成本極低的西班牙動畫——《機器人之夢》。這部電影雖然宣傳寥寥,但卻引發無數人的情感共鳴。
《機器人之夢》將我們帶回了20 世紀80 年代的紐約。影片開頭,小狗住在紐約東村的某個單身公寓中,他獨自在微光中注視著電視屏幕。窗外,是那永不停歇、燈火通明的紐約。小狗無疑是獨自在大都會中生活的年輕人的縮影。他的生活簡單而孤獨,架子上堆滿了拼圖,冰箱里則是為單身生活準備的速食。他在電視頻道間切換,試圖避開對面窗戶中的恩愛情侶所帶來的寂寞感。正當這時,他看到了“Amica 2000”機器人的廣告,靈感一閃,決定訂購一個屬于自己的忠實朋友。
這個藍色機器人的到來,為他的生活注入了活力與色彩。天性好奇的機器人,總能在生活中尋找到那些微不足道卻又令人愉悅的小樂趣。他們的感情宛如紐約的節奏,快速而熱烈地升溫。他們漫步于城市之中,品嘗街頭小販的熱狗,在地鐵上觀看章魚街頭藝人敲鼓,在中央公園學會了滑旱冰,從喧囂的白日到平靜的黃昏,體味著城市里每一個細節。
但美好的時光總有盡頭,這份充實與快樂在一個夏日海灘邊畫上了休止符。他們乘坐地鐵一路來到海邊,在海浪中嬉戲,玩得不亦樂乎。但當他們在沙灘上睡著,日落之后醒來時,機器人卻因為海水浸泡和電力耗盡而無法動彈。小狗盡力想要幫助,但卻無法挪動這位金屬機身的朋友。在機器人安撫的微笑中,他只得獨自回到市區的家,希望第二天帶著工具回來救援。不料,當他返回海灘時,那里已經關閉,直到來年六月才會重新開放。
就在此時,電影巧妙地分為兩條敘事線。小狗在冰箱門上留下便條,提醒自己要在來年六月海灘開放時去接回機器人,隨后他繼續在都市的生活,經歷新的相遇與離別。他與一只騎著摩托車的酷母鴨成了朋友,在母鴨突然離去前留下了短暫的快樂回憶。與此同時,被埋在沙中的機器人只能在夢中幻想著逃離沙灘與他親愛的朋友重逢,但每次醒來,都是痛苦的,因為現實依舊,沙子不斷堆積,漸漸淹沒了他的身體,但他仍與一家在他腋下筑巢的鳥兒建立了新的情感聯結。
通過蒙太奇的剪輯技巧,兩者的深情依戀和共同的遺棄恐懼被并置展現。《機器人之夢》對觀眾具有普遍的吸引力,是因為它觸及了每個人的內心都曾感受過的孤獨,以及與他人建立聯系的渴望。
與迪士尼那種永遠的幸福結局不同,《機器人之夢》展現了另一種哲學:人生旅途中,可能會遇到不止一個靈魂伴侶,而短暫的關系并不意味著失敗。小狗努力尋找他的機器人,卻屢屢錯過。當他們再會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那份對舊日情感的渴望愈發顯得深情而觸動人心。這種錯過反映了生活的本質,無論曾經多么重要的關系,都有可能不知所終。當小狗與機器人終于再次相見,他們身邊都有了新的同伴。比起離開現在的愛人,機器人選擇與小狗隔窗共舞一曲,然后揮手告別,奔向那個從廢墟堆里拯救了自己的浣熊。
機器人和狗最終都必須接受,他們需要從共同的經歷中走出來,繼續前行,這不完全是選擇,更像是一種生活的需要。他們的分別,并非任何一方的責任,因為都盡力過,都有所成長。當他們各自找到新的伙伴,曾經的快樂時光在各自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跡,小狗這次知道了要阻止機器人下水,而機器人懂得了緊握的手這次要握得更輕一點。也許,生命中那些曾讓人感到痛苦的關系,都在無形中促使我們成長,這正是《機器人之夢》所觸及的主題。
影片講述機器人和狗在一年四季中發生的故事,探討記憶如何幫助我們克服失去或者與所愛之人產生距離的痛苦。而無論是一年還是一生,當再次問他們“你還記得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機器人之夢》對現實世界的價值,它喚醒了那些我們曾珍視的情感記憶。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