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陽晨煜
蛋撻是一種內外反差極大、軟硬兼有的甜點。一口咬下去,千層松脆的酥皮外殼托著柔嫩的蛋心,如此口感懸殊的組合搭配在一起竟然格外和諧。這使得蛋撻儼然成為甜蜜和溫暖的具象化表達。然而,在經濟學里,蛋撻遠遠沒有這么甜蜜。
1989 年,一位旅居的英國人和華人太太在澳門共同創立了一家糕點店,通過不斷創新,推出了澳門版的葡式蛋撻。沒想到,顧客反響熱烈。在看到這家店因為售賣蛋撻生意火爆后,周圍許多糕點店開始模仿。一夜間,街上開滿了售賣蛋撻的店鋪。可是,這場熱潮并沒有持續多久,幾個月后“蛋撻熱”迅速衰退,許多店鋪紛紛倒閉。
經濟學家看到這種現象后,給了它一個專業術語“蛋撻效應”,指在一段特定的時期內,由于某個行業忽然爆火或興起,很多同類型的公司紛紛跟風入場,然而由于他們只是簡單復制、模仿,產品缺乏特色和競爭力,不久就迅速地迎來“倒閉潮”或“衰退潮”。
這就是蛋撻設下的甜蜜陷阱。人人都以為可以追上浪頭,輕松地學習某個產業或技術,并從中獲利,卻忽略了市場實際的需求。
在生活里,蛋撻就好像人人趨之若鶩的流量,它擁有誘人的金黃色外表和濃郁的香氣,可以輕而易舉地吸引許多人。然而,當你僅憑一知半解的沖動敲開它堅硬酥脆的外殼時,就會發現里面的蛋液如此柔嫩,一旦缺乏了強有力的保護和支撐,就會破碎、流淌,無法成形。
(摘自《知識窗》2024 年第6 期,桃& 桃圖)
文/ 草 予
看動物世界里的獵捕,很難只做一個弱肉強食的看客。紀錄片的價值在于真實的力量,它提供一種自然的原始的真實,讓人去感受。
在這樣的真實里,漸漸若有所思:
其一,獵物從不唾手可得,幾乎所有獵手,皆是千錘百煉的經驗習得者。慣性以為,鷹捕鼠,豹獵鹿,狼捉兔,只需依靠本能,乖乖繼承就好。事實是,每個獵手都是白手起家,所謂的本能,是履歷、是實踐。有了一技之長,才算功成一半,在獵物到手之前,可能還要忍受苦寒或者炎熱,長途奔襲或者命懸一線。而且,善勇還需善謀,獵場如戰場。
其二,獵手和獵物之間,是一場勝負難料的較量。據動物學家觀測,大多數獵捕,成功率只有一半,甚至輸家往往是捕食者。所以碰上強大的對手,哪怕是天敵,也別害怕。能逃就逃,該反抗就反抗,總之,先別低人一等。
其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所有的動物都處于一個無形的無邊無沿的恢恢之場。在獵場中,每個動物都是獵手、獵物、旁觀者多重角色。它們并非時時在追,也非時時在逃,有時,它們也對另一場獵捕作壁上觀。
在獵與被獵的獵場之外,更多的時候,它們都處在一個更大的生活場中。
(摘自“草予”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