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奧運會歷史上,1984 年的洛杉磯奧運會,稱得上一座里程碑。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屆奧運會挽救了奧林匹克運動也不為過。而這一切,都歸功于一個人。
在洛杉磯奧運會之前,有個觀點曾得到不少人的認同:在20 世紀結束之前,“奧運會”這個東西,肯定就消亡了。
這個說法并非危言聳聽。從政治意義上說,1972 年慕尼黑奧運會,發生了以色列人質被劫持殺害的血腥事件;1976 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大批非洲國家抵制;1980 年莫斯科奧運會,全世界差不多五分之二的國家沒有參加。
從經濟意義上說,1972 年慕尼黑奧運會,虧空6 億美元;1976 年蒙特利爾奧運會,虧空10 億美元以上,并貢獻了專有名詞“蒙特利爾陷阱”;1980 年莫斯科奧運會,沒有公布盈虧數據,但投入為史無前例的90億美元,肯定是巨額虧空。
一場運動會,辦了既有政治風險,又要賠大錢,誰還愿意辦?在此背景下,提出申辦1984 年奧運會的城市,只有美國的洛杉磯,沒有任何競爭對手。
而洛杉磯奧組委接下這個“燙手山芋”后,傻眼了。為什么?因為不知道拿什么來辦。
獲得奧運會主辦權之后,洛杉磯爆發了大規模市民游行,訴求只有一個:不允許動用納稅人一分錢,來填奧運會這個“無底洞”。洛杉磯位于加利福尼亞州,于是,加州政府在1978 年通過一項法律:不允許動用公共資金來舉辦奧運會。
按照慣例,舉辦奧運會的資金主要來自四個方面:政府財政支持、發行彩票、慈善募捐,以及商業贊助。
政府財政這條路已經堵死了。彩票呢?加州法律不允許發行彩票。捐款呢?美國慈善機構不允許奧組委和慈善機構來爭搶捐款。那么,就只剩下商業贊助了。但從歷屆奧運會來看,商業贊助只是杯水車薪。
這下,國際奧委會也傻眼了:難道這屆奧運會要夭折?無奈之下,國際奧委會被迫同意:洛杉磯奧運會可以和私營企業結合舉辦。
美國奧委會最終決定面向全社會,招聘一位洛杉磯奧組委主席,來帶領組織完成這屆奧運會。招聘條件:年齡在40 歲至50 歲之間,在洛杉磯地區生活過,愛好體育,具有從經濟管理到國際事務等多方面的經驗。
經過層層篩選,美國奧委會最終選出了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彼得·尤伯羅斯。
1979 年,尤伯羅斯成為洛杉磯奧組委主席。他出生于伊利諾伊州,曾經參加過奧運會水球比賽的預賽。大學畢業后,尤伯羅斯一直在運輸和旅游服務業發展。
作為商人,他在研究了歷屆奧運會后得出一個觀點:除了政治利益,奧運會如果不能獲得經濟利益,那簡直是荒謬的。
但剛一上任,尤伯羅斯就遭遇當頭一棒。一天早上他去他“承包”了一屆奧運會□文/ 張 瑋上班——組委會在洛杉磯一幢寫字樓租了一間小辦公室——卻和同事們一起被鎖在了門外。原來,房東聽說房間租給的是奧組委,立刻就反悔了。因為前幾屆奧運會都是賠本買賣,這屆奧運會又得不到美國政府的財政支持,房東認為肯定是巨虧,到時候肯定收不到房租。
歷經艱辛,依靠朋友的幫忙,尤伯羅斯和他那個近10 人的“洛杉磯奧組委”最終找到了另一間小辦公室。接下來,尤伯羅斯自己花100 美元,在銀行開了一個戶頭,作為奧組委的賬戶—— 一屆奧組委的啟動資金,只有100 美元。
尤伯羅斯第一個想到的籌錢辦法,是向贊助商“動刀”。以往奧運會的商業贊助,很多都只是“意思意思”。比如,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有幾百家贊助商,每家只需要付區區幾萬美元。
尤伯羅斯決定用“饑餓營銷”改變這一歷史。他規定,這屆奧運會只允許擁有30 家贊助商,一個行業只有一家可以入選,門檻價是400 萬美元——上不封頂,價高者得。
這是一個讓很多公司都無法拒絕的誘惑,因為這意味著成為奧運會的贊助商,就暗示了自己的品牌是相關行業的“NO.1”。
尤伯羅斯先找到可口可樂公司,并放出“百事可樂也在和奧組委談判”的消息。為避免競爭對手取代自己出現在奧運會上,可口可樂居然拍出了1260 萬美元的天價——光這一家贊助的資金,就超過了莫斯科奧運會所有贊助商付出的總額(可口可樂公司還花費4000萬美元在奧運節目上做廣告)。
當然也有不買賬的,比如,奧運會的老資格贊助商柯達只肯出100 萬美元,于是尤伯羅斯轉身就找了柯達的競爭對手富士膠卷。結果,富士膠卷以700 萬美元的代價取代柯達,成為洛杉磯奧運會的贊助商。也正是那屆奧運會,富士膠卷一戰成名,柯達后來為此后悔不已。
在“機不可失”的恐慌情緒影響下,贊助商們開始為“奧運會”這個標識擠破腦袋。不僅如此,尤伯羅斯還以發放商品專賣許可證的集資手段,允許43 家公司的產品可以標上奧林匹克五環旗標志銷售。這又帶來了一筆巨大的收入。
另外,尤伯羅斯也對電視轉播權“下手”了。
1956 年,墨爾本奧運會就開了出售電視轉播權的先河,但收入并不多。到尤伯羅斯手里,“獨家轉播權”再次成了一個籌碼,讓美國三大電視網陷入不惜成本的競價中。最終,美國廣播公司(ABC)以令人咋舌的2.25 億美元中標。
尤伯羅斯還出售了海外獨家轉播權。最終,洛杉磯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共賣了2.8 億美元,是蒙特利爾奧運會電視版權收入的10 倍。
除了開源,還要節流。
尤伯羅斯提出,奧運會不需要興建大量的全新建筑,而要盡可能地利用原有的建筑和場館。后來,這個方式也成了奧運會的一項傳統。比如,原本每屆奧運會都要花大價錢興建的奧運村,尤伯羅斯直接用加州兩個大學的學生宿舍替代了。
不過,并不是尤伯羅斯每一個決斷都毫無阻力。比如,他對被視為“神圣傳統”的“奧運會火炬接力”也動起了腦筋。
首先,他要求火炬傳遞的路線要大大加長,從歐洲的希臘傳到美國東海岸的紐約,然后再橫穿1500 個城鎮,跨越1萬多公里,最后到達西海岸的洛杉磯。而且,在美國境內的火炬傳遞,向公眾開放報名。
你想成為一名光榮的奧運會火炬手嗎?沒問題!只要交錢就行。
這個決定引起了巨大爭議,但尤伯羅斯憑借他的口才,說服了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這筆錢我全部用于投資奧運場館的建設。
洛杉磯奧運會的火炬傳遞,最終居然籌集到了幾千萬美元。
1984 年7 月28 日,洛杉磯奧運會如期開幕。
這屆奧運會非常成功,也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回憶,比如,中國第一次組團參加奧運會,許海峰為中國代表團獲得首金;卡爾·劉易斯獲得4 枚金牌,追平歐文斯的紀錄;女子馬拉松首次進入奧運會,等等。
但對尤伯羅斯而言,大家考核他的是“經濟賬”。他完成得如何?
那個啟動時只有100 美元的奧組委賬戶,在奧運會結束后,變成了2.15 億美元——也就是說,尤伯羅斯辦了一屆奧運會,不僅沒給洛杉磯納稅人帶來任何經濟負擔,還創造了2.15億美元的利潤(一說是2.5 億美元)。而間接盈利遠不止這些。據統計,洛杉磯因奧運會獲得了96 億美元的旅游收入,其中約有1.4 億美元收歸政府。
關鍵是,在洛杉磯奧運會后,“奧運會申辦權”再度成為一個“香餑餑”。
1988 年的奧運會,申辦城市恢復到了4 家,從此開始被各個國家搶破頭申辦——1988年漢城奧運會盈利4.97 億美元;1992 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盈利4000 萬美元,創造了260 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所以,在洛杉磯奧運會后,國際奧委會向尤伯羅斯個人頒發了金質勛章。還留下了這樣一句話:顧拜旦開創了現代奧運會,而尤伯羅斯挽救了奧運會。
最后再加一個后續。尤伯羅斯在洛杉磯奧運會的成功,是不是因為運氣特別好?
卸任洛杉磯奧組委主席之后,美國的職業棒球大聯盟(MLB)直接就把尤伯羅斯請去做總管。在五年的任期里,尤伯羅斯又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五年后,職業棒球大聯盟的22 支球隊,全部扭虧為盈。
你看,牛人在哪里,都是牛氣沖天。
(摘自《歷史的溫度》,中信出版集團,本刊有刪節,知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