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會賴床,大半是因為舍不得溫暖的、柔軟的、想怎么打滾都沒人管的被窩:鬧鈴聲是現實世界的“催命符”。所以喚人起床,得找個美妙環境來加以誘惑。最好的起床鈴聲,依我所見,是這樣的:
土豆牛肉湯被燉到悶悶的“咕嘟咕嘟”聲。
燒肉醬被油煎時的“刺啦啦”聲。
油條在油鍋里膨脹的“滋嚦嚦”聲。
炒飯、蝦仁和蛋花在鍋里翻騰的“沙啦啦”聲。
甜酒倒在杯子里的“顛兒顛兒”聲。
嚼碎蒜香肝醬脆面包的“喀刺刺”聲。
這些聲音聽久了,人會忍不住一骨碌翻身起來。聲音是有味道的。
晚上您餓了,出門吃烤串。您點好了單,找地方坐下,聽肉串在火上滋滋作聲,不敢多看;不然看著肉慢悠悠在火間變色,百爪撓心坐立不安,幾番按捺不住,就想起身去監督攤主:別烤老了!我就愛這么嫩的!快快,快給我!
我故鄉的菜市場,油炸經典小食品三樣:一是剛揉成還白嫩清新、一進鍋就黃焦酥脆起來、吃一口就“嘶”嘆一口氣的蘿卜絲餅;二是油光水滑,揉長了扔油鍋里慢慢飽脹、脆香可口的油條;三是下了油鍋就發硬變脆的油馓子,最是下鍋“嘶啦”,咬來“刺嚓”的好聽。您在一邊看人吃,聽這聲音,自己都會饞。
陜西朋友聽我說這個,便夸一聲自家的油潑辣子面:最后那一勺滾油,“刺啦”一聲澆在面上,香氣還沒被逼出來,氛圍已經在了。
炒過東西的都知道,熱油遇到水,會有非常響亮明快的“沙啦”一聲。比如,您豎起耳朵,聽廚房炒回鍋肉,“沙啦”響一聲,那就是肉片兒下鍋炒起來啦,馬上就要呈現燈籠盞旋渦狀啦,等“滋滋”出完了油,就是豆瓣醬們爆香的天下啦!
蛋炒飯是另一回事。蔥葉兒“滋滋”響,蛋落鍋膛,隔夜干飯下去,必有動靜:如果炒不響,整碗蛋炒飯都軟塌塌的沒精打采,吃的人也不免垂頭喪氣;炒到乒乓作響,“噼里啪啦”,整碗飯就有勁道,吃起來也神旺氣足。
大鍋燉雞湯,聲音溫柔得多。小火慢熬,你每次走過去看,就只能聽見鍋肚子里“咕嘟咕嘟”溫柔敦厚的冒泡兒聲,于是想見其中皮酥肉爛、漾融在油潤微黃雞湯里的食物,真讓人沉不住氣。
液體也有聲音。啤酒泡沫雪涌時會“咻”的一聲。可口可樂遇到冰也會先“咻”一下,然后就是“滋哩哩”的泡沫聲。喝冰果汁不如冰可口可樂酣暢淋漓,就是少了這一聲。
好的西瓜和筍,一刀下去,會很主動地“夸”一聲,裂開了。好的蘿卜切起來,落刀聲音脆,“嚓”的一聲,但往下手感會略鈍,質感均勻,一刀到底,很輕的一聲“咔”。太脆了就不好:吃著太水。
我最中意的味道,是米飯的嘆氣聲。您揭開鍋,撲簌簌一陣淡而飽滿的香氣騰完,會聽見米飯帶出一聲極輕的“浮”,像嘆氣似的。那時就知道:米飯香軟得宜,再加點切咸菜的“喀刺”聲、炒花生的“噼啪”聲、燉紅燒肉的“咕嚕嚕”聲、炒黃豆芽的“淅瀝瀝”聲,這就是一桌好飯了。
(摘自《愛吃的人可以做朋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范李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