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
大會緊扣中國式現代化來謀劃和部署新一輪改革,提出了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其中有的是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據實踐需要和試點探索新提出的改革舉措,并明確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這次全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具有繼往開來的里程碑意義——既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二十屆三中全會于北京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全會研究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
“全會《決定》的起草,是在黨中央領導下進行的。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文件起草組組長,全程擘畫、組織調研、精心指導、把脈定向,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敝醒胝哐芯渴腋敝魅危ㄕ块L級)唐方裕在中共中央于7月19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決定》共15個部分,分三大板塊,“《決定》既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是我們黨歷史上又一重要綱領性文獻”。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教授強舸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社會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最近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迫切希望知道中國接下來將如何發展,如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二十屆三中全會就給出了路線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則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此次全會作出了非常重大、系統全面的改革總部署,這個總部署無論是對戰勝當前的困難和挑戰,還是對長遠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都非常重要和關鍵。

全會的主題是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強舸認為,這說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是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毙氯A社刊文指出,全會公報的這句話,深刻點明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改革開放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p>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鄢一龍認為,二十屆三中全會的任務首先就是落實二十大報告,即通過制度現代化來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圍繞二十大報告中涉及體制機制改革的內容作具體設計,這是政策設計的基本邏輯。
“歷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本質上是一個制度現代化的過程?!臂骋积堈f,現代化包括物質現代化、制度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其中,物質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都需要制度現代化作為保障。“幾次重要三中全會的核心,實際上都是調整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使得生產關系更加適應生產力的需求,以便進一步解放生產力。而制度現代化,就是靠變革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p>
在張立群看來,二十屆三中全會對于改革的表述體現了系統性、整體性、集成性,“這些特點比十八屆三中全會更加突出,這次全會更加系統地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完善來討論改革、討論社會主義制度”。
從全會公報來看,鄢一龍認為,二十屆三中全會具有非常突出的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和未來導向。
問題導向方面,全會公報指出,“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鄢一龍說,這意味著改革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階段,并且一定要主動改革,“主動改革能占據優勢,因此把握歷史主動十分關鍵”。
目標導向方面,全會公報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效果導向方面,全會公報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改革實效”。鄢一龍解釋說,全會提出的改革措施,每一項都要取得實際效果,并且立下了時間表。
未來導向方面,鄢一龍認為全會具有明顯的前瞻性布局,“比如全會對于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的部署,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因為只有這樣前瞻性地布局,才能使中國在未來激烈的產業革命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全會提出的這一改革時間表,格外受外界關注。
在鄢一龍看來,這可以視為又一個“兩步走”的安排。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遠處著眼,近處著手,現在到2035年有11年時間,從規劃來看是兩個五年計劃。”鄢一龍說,全會瞄準2035年目標,部署了未來5年要完成的改革任務。
強舸認為,這一改革時間表相當于對改革工作的推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明確的截止日期,意味著工作推進有了更明確的目標,相應的路線設計也會有更明確的規劃”。
張立群補充說,如果要在5年時間內,落實這次全會確定的所有改革任務,必須真抓實干,具有很強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如何提高推進改革抓落實的能力顯得非常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三中全會多與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相關。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是如此。
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在中共中央于7月19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鄢一龍說,雖然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系統集成,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但是重點仍然落在經濟體制改革上,“改革千頭萬緒,最關鍵的一條是要保證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的增長,因此經濟體制改革一定是最核心的內容”。
在經濟體制改革中,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則是重中之重。根據全會公報,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什么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公共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薛瀾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前的想法是引入競爭機制,引入多元市場主體,盡可能把市場機制用好用活,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基本是以此為重點?!暗陙?,我們發現,要想真正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僅靠競爭機制和多元主體顯然是不夠的,還要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支撐?!?/p>
所謂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著更深層的內涵,正如全會公報中寫到的,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緊接著就強調要“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薛瀾認為,這是一個更宏大的概念,涉及方方面面。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薛瀾認為,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基本的導向并沒有發生變化,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是根本,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其中,“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是一個重要的新提法。鄢一龍說,這是發揮市場作用的更細化表達,“市場邏輯不能混淆于資本邏輯,資本邏輯是資本增殖,而市場邏輯是平等交易”,因此如何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尤其關鍵。
對于“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提法,鄢一龍認為這表示“放得活”很重要,同時要強調“管得住”,這意味著在彌補市場失靈的方面,需要政府發揮作用。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市場發揮作用的形式不會與西方國家完全相同。”張立群說,例如事關人民公共利益、長遠利益的公共服務、公共產品,在資源配置中就不能完全依靠市場發揮作用,而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薛瀾說,過去幾年,人們一直在談論“有為政府”,但并沒有說清政府要在哪些領域“有為”,哪些領域不“有為”。本次全會對此解釋得很清晰: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鄢一龍也認為,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中,全會提出的“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非常重要,“我們國家的戰略規劃是中長期導向的,那么短期的政策如何符合中長期的國家戰略規劃和整體導向?在具體層面就要加強政策之間的統籌協調,建立政策之間的銜接機制,避免政策互相打架”。
在中共中央于7月19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唐方裕介紹,《決定》共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都是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
薛瀾表示,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當國家談到深化改革,一般指的都是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而言,無論是經濟體制改革、城鄉融合,還是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都是整個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的重點,就是讓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跟新時代發展的要求相適應。
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有的是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據實踐需要和試點探索新提出的改革舉措。
“實際上,我們的改革往往不會完全顛覆原先堅持的舉措,而是會不斷升級迭代,對體制機制進行創新?!臂骋积堈f,守正和創新是三中全會的邏輯。
韓文秀介紹,《決定》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對經濟和民生領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一項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動力?!表n文秀介紹,《決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如何產生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韓文秀介紹,《決定》提出,要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完善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是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另一部署。全會提出,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財稅體制改革是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多方關注的焦點。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謀劃”新一輪財稅改革,而今年6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2023年中央決算的報告》中,提出“推進”新一輪財稅改革。
財稅體制將怎么改?新聞發布會上,韓文秀表示,針對地方政府和基層財政困難,《決定》提出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擴展地方稅源,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的程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研究與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
在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一系列部署中,“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同樣受到極大關注。
東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原副所長周天勇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要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非常重要,“一定要消除阻礙要素流動的障礙”。另外,他認為城鄉融合發展方面的改革一定要把握時間窗口,“農村農業人口越是老齡化,人口遷移和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能力就越弱,從要素增長動能的時間安排來看,應當盡快推進放開戶籍、提供均等教育醫療、降低遷移人口居住成本和農村土地房屋可市場化退出方面的改革”。
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6月2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也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韓文秀介紹,《決定》堅持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強調要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此外,按照三中全會的部署,要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
至于如何協調推動,確保各方面改革舉措配套銜接,全國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央改革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穆虹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將在黨中央領導下,健全業已形成的自上而下改革工作推進機制,重點從三方面抓好落實,一是抓緊對《決定》提出的重大改革舉措進行細化分類,二是狠抓改革協同推進,三是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