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夏日,時晴時雨,變幻莫測,古代詩人們當然也不會忽略夏季的天氣。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唐代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中的這兩句詩就形象地道出了夏季降雨的特點。的確,由于地球下墊面性質差異很大,夏季受熱必然不均,接近下墊面的空氣的溫度就不一樣。溫度高的地方,空氣上升猛烈,易形成積雨云,從而有降雨的發生;反之則反。所以,夏天出太陽下雨的現象是常有的,所謂“太陽雨”。
夏雨過后,大氣中的小水滴數量較多,所以易形成彩虹,晚唐大詩人李商隱就有“虹收青嶂雨,鳥沒夕陽天”的詩句。又因為夏季空氣溫度高,有時一陣雨過后,大氣中的水分立刻揮發布勻,所以“虹消雨霽,彩徹云衢”的現象也是有的。
我國幅員遼闊,天氣復雜,夏季出現干旱天氣甚至旱災也是常見的事。早在西晉,傅玄就有一首《炎旱詩》問世。詩人開篇便寫旱情久長和天氣的異常:“炎旱歷三時,天運失其道。”這里的三時指冬春夏三季,可見旱時之長。接著又寫旱象:“河中飛塵起,野田無生草。”連草都不長,災民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一餐重丘山,哀之以終老。君無半粒儲,形影不相保。”
唐代大詩人杜甫也寫過一首《夏日嘆》。公元759年夏,關中一帶久旱無雨,造成嚴重災荒。“上蒼久無雷”,表明無雨的時間很長?!坝杲挡诲ξ?,良田起黃埃”,一點小雨根本不能濕潤作物,干旱的田地黃塵飛揚。長時間的晴熱干旱使得動物也難生存:“飛鳥苦熱死,池魚涸其泥。”同時,大量的災民流離失所:“萬人尚流冗,舉目唯蒿萊。”旱災加上戰亂,杜甫憂心忡忡:“對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諧?!北磉_了詩人對災民的同情和對腐敗朝政的不滿。
古人寫夏季天氣,常常和物候現象結合起來,其中,荷花是詩人的寵物。南宋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寫得最為出色和傳神:“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p>
這首詩突出了氣候和地域環境對荷花景色的影響:正是因為“西湖六月”這個特定地域和特定氣候,才導致“不與四時同”的別樣風光。最后一句點睛妙筆,實際上也可以從植物學和氣象學方面得到科學解釋:荷花性喜溫暖水濕,尤愛光照,而農歷六月正是一年中溫度最高、光照最強烈的時節;光照強烈之時,溫度高,水面蒸發也大,荷花附近的空氣濕度也大,“映日荷花別樣紅”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源自《課外閱讀》,有刪節)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