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書名叫《規模》,作者是位理論物理學家。這本書從生物到物理,再到城市,涵蓋范圍甚廣。作者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廣泛存在著所謂規模法則和亞線性規律。“一頭大象的體重大約為老鼠的1萬倍,它的代謝率僅有老鼠的1000倍。因此,一頭大象的細胞的工作效率是老鼠的1110倍,其細胞損傷率也會相應下降,大象也就更加長壽。”
對城市而言,亞線性規律同樣存在。在所有城市里,“人口規模每增加一倍,城市只要增加85%的加油站,而不是翻番”。“令人驚訝的是,其他與交通和供給網絡相關的基礎設施的數量,都以同樣的指數按比例縮放,如電線、道路、水管和燃氣管道的總長度。”
我們的研究給亞線性規律增加了一個證據。生活廢水和人口規模的關系,也是神奇的0.85。人口多一個單位,生活廢水就多0.85個單位。
更為重要的是,控制了一系列城市經濟發展變量(特別是城市GDP規模)后,城市市區人口與城市工業廢水、工業廢氣等八類污染排放量均不再相關。
此外,對生活廢水之外的7個污染指標來說,人口規模的系數遠小于1。也就是說,即使城市人口增多會增加污染排放總量,污染排放的增速也遠小于人口增速。這意味著,將一個人放在小城市,如果保持他的收入不變,他所造成的污染要大于大城市。假設一個河北人在北京做服務業,他的收入可能與他在河北做煉鋼工人相同。也就是說,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反而有利于減少整個國家的污染排放,除非放棄經濟增長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污染是有“跨界外部性”的。水往低處流,霧霾全靠“吹”。長江下游治理污染,結果污染產業沿著長江往上游跑,污染物如果排放到長江里,還是會往下游去。大氣污染更是隨風飄散,如果人真的從北京回了河北,去煉鋼,煙囪排出的廢氣被風一吹,又飄到哪兒去了呢?這時,你就會發現,為了核心城市的環保,需要大規模壓縮周邊地區的鋼鐵生產。
總之,試圖以控制人口規模來減少污染,即使不算緣木求魚,至少也是因噎廢食。
“城市病”包括各種風險,從來就是存在的。“城市病”很容易歸因于人多,其實,兩者相關性并不大。人口規模帶來的好處,卻往往不易被察覺。
(源自《向心城市》,小雙薦稿)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