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過沾益
1935年和193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和紅二方面軍(即紅二、六軍團)長征中,先后兩次途經云南曲靖沾益。紅軍長征兩過沾益,為中共沾益地方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紅一方面軍采取了一系列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于1935年4月23日進入云南,4月25日到達沾益。蔣介石急令在貴州境內的滇軍主力拼命追擊紅軍,云南軍閥龍云一面向蔣介石呼救,一面將留守境內的李嵩獨立團派到富源、沾益一線糾集各地民團堵擊紅軍。中央紅軍面臨上有空襲、前有圍堵、后有追兵的緊急形勢。為了打擊敵人囂張氣焰,保證紅軍迅速通過云南,黨中央于4月25日在平彝(今富源)向中央紅軍一、三、五、九軍團發布了《關于消滅沾益、曲靖、白水之敵的指示》,保證了紅軍快速通過沾益,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
4月25日,中央軍委縱隊開始進入沾益白水老馬場、崗路、甘塘一帶。紅三軍團一部與紅一軍團一部將李嵩獨立團包圍在平彝和沾益交界的糯崗、車新口、朝陽箐一帶,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鏖戰,斃傷敵200余人,經海坪、寨子口進駐沾益白水。
紅三軍團為掩護中央軍委順利通過沾益,于4月26日由平彝縣寨子口進駐沾益白水,迎擊向紅軍追來的國民黨周渾元縱隊。上午9時和下午5時,紅三軍團在白水一線遭敵機空襲。由于當時紅軍的集結地王官墳(今王官營)和李官墳(今李官營)地處丘陵地帶,目標暴露較大,敵機投彈20余枚,20余名紅軍戰士壯烈犧牲,軍團政委楊尚昆腿部負傷。楊尚昆負傷后,繼續堅持指揮紅三軍團十一團火速趕往白水,在公路沿線挖掘戰壕,布置了約2000米寬、縱深約5000米的四道防御陣地。
4月27日,在紅三軍團主力撤走后,周渾元縱隊開始向白水方向移動。紅三軍團留下紅十一團擔任掩護任務,紅軍對敵人的追擊并不強硬抵抗,只以一個營的兵力布置了約1500米的防御線構筑野戰工事迷惑和牽制敵人。在敵人飛機空襲和炮擊時,紅軍隱蔽在山崖里不動,等敵人接近時組織快速猛烈的火力殺傷,繼之以反沖鋒打垮進攻。
紅三軍團先頭部隊進入沾益黑橋一帶后,對縣城實行包圍監視,將守敵困于城內。
為防止守軍出城襲擾,掩護主力安全通過,4月27日清晨,紅三軍團教導營開始向沾益城主動發起進攻。沾益偽縣長張偉搜羅了一支近千人的隊伍,進行頑抗。紅軍在攻城的同時,組織動員鄉兵家屬向城內喊話,造成強大的心理攻勢,使城內守兵人心浮動,一片混亂。張偉匆忙命令民團團副朱鐘恒、中隊長陳仕徽上城督戰。
戰斗持續到中午,教導營完成牽制任務后撤離戰斗。
紅九軍團在羅炳輝、王首道的率領下,留下掩護黨中央和主力紅軍巧渡金沙江。4月26日,紅九軍團在沾益的那勺營、楊家墳、阿諾、洗羊塘、樂利莊、建新村一帶宿營。
當天晚上,軍團首長王首道同播樂小學校長溫培群,進步教師李潤生、晏廷相、顧超級以及學生陳學林、溫德良、溫德柱、蔣承宗會面,并同溫培群徹夜促膝長談,詢問辦學情況,傳播革命真理,宣傳抗日救國的真理和共產黨的主張,鼓勵他們辦好學校,培養人才,并對辦學方向進行指導。溫培群深受王守道的啟迪和感染,表示要參加紅軍干革命。王首道鼓勵他留下來繼續辦好教育,以教書育人為依托,為革命提供支持和幫助,喚起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革命,并說這比他個人參加紅軍作用更大。
紅軍在播樂小學的圍墻上寫下了“歡迎先進的勞動知識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取締法西斯教育!”等標語。軍團政治部還送給播樂小學《共產黨宣》《中共中央通知》《土地問題》《共產國際綱領》《讀書方法》等革命書籍和紅軍的一些宣傳資料。
次日天剛亮,紅九軍團就從樂利出發,經過建新、大偏山、被卡、沙石嶺進入炎方,向宣威方向前進。
紅軍的言行,對播樂小學師生特別是校長溫培群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以后播樂小學擴建為播樂中學,發展成為中共地下組織的重要據點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4月26日,中央軍委縱隊從平彝營上的民家村一帶出發,經起堡、老豬街、糯崗、朝陽箐、羅廣進至沾益的崗洛(今崗路)、甘塘一帶宿營,行程約40公里。27日,中央軍委縱隊從沾益的崗路、甘塘一帶出發,經但澤溝,沿曲靖城北的滇黔公路進至西山西屯村(原屬馬龍縣)宿營。
1936年3月下旬,紅二、六軍團共1.7萬余人在賀龍、任弼時等率領下突破敵人層層封鎖抵達沾益境內,于4月2日至6日在沾益經過的一些地方進行了打富濟貧、鎮壓反革命和政治宣傳等活動。
4月3日,紅二軍團一部行至遵花鋪以北的火焰山,與一股國民黨軍發生遭遇戰。紅軍作戰勇猛,國民黨軍向松韶關敗走,紅軍將繳獲的物品分給當地農民后又繼續前進。
當晚,軍團直三師、四師到松林宿營,五師到十里鋪、胡家屯、遵花鋪一帶宿營。
紅二軍團先頭部隊進入松林鎮后,首先占領鎮公所。由于松林正逢趕集日,趕集的群眾不了解紅軍,慌忙四處奔跑,集鎮上一片混亂,紅軍戰士當即向群眾喊話:“鄉親們,不要害怕!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是北上抗日的隊伍,是打富濟貧的隊伍,一切為人民謀利益。紅軍主張買賣公平,請大家照常趕街,安心做買賣。”紅軍的喊話,使慌亂的群眾穩定下來,重新擺設攤子,打開店鋪做買賣,集鎮的秩序得以恢復。紅軍政治紀律嚴明,戰士們趁機在集鎮上買零食等小百貨并照價如數付錢。紅軍的這一舉動,取得了群眾的信任,紅軍大部隊隨之浩浩蕩蕩進入松林鎮。
趁著街天人多,紅軍政工人員在集市上組織召開了有數百人參加的宣傳大會,向廣大貧苦農民宣傳中國共產黨北上抗日救國的政治主張,宣傳紅軍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的宗旨,揭露國民黨蔣介石反共賣國行為。會上,紅軍戰士教唱革命歌曲,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打倒土豪劣紳”“懲治貪官污吏”等口號,徹底消除了老百姓對紅軍的誤會。
紅軍接著又進行現場打土豪分浮財活動,把鎮公所囤積的糧食和18戶土豪劣紳的財物分給了群眾。全鎮群眾歡呼雀躍,奔走相告。
當天晚上,紅軍宿營松林鎮,對老百姓秋毫無犯,還主動幫助駐地的老百姓挑水、劈柴、打掃衛生、喂牲口。許多老百姓真正認識到了紅軍是窮苦大眾的隊伍,是真正為人民謀利益的隊伍。隨后,都把自己家收拾干凈,熱情邀請紅軍戰士到家里住宿,幫助紅軍打草鞋、縫補衣服,并把家中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招待紅軍。
4月4日,紅軍在清水溝召開鎮反大會。會上,紅軍宣傳了“抗日必須討蔣”的救國主張,揭露了國民黨蔣介石賣國反共、與人民為敵的滔天罪行,指出紅軍長征是為了北上抗日,紅軍打富濟貧、殺官安民是為了反對國民黨蔣介石的黑暗統治,謀求窮苦人民的翻身解放。
紅軍在清水溝公開揭露了8名橫行鄉里,欺壓和殘害百姓,與紅軍為敵的惡霸犯下的種種罪行,決定對他們以反革命罪論處,現場執行槍決。
紅軍公開鎮壓反革命的行動,得到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參加鎮反會議的貧苦百姓無不拍手稱快。當紅軍踏上新的征途時,當地村民爭相為紅軍帶路。
4月5日,紅二軍團直屬部隊經過大坡的土橋、耕德、秧田沖、德威等村,在麻拉宿營。
為了不攪擾百姓,部隊把臨時指揮所設在湯浪村的一個寺廟里。賀龍在廟里食宿,并指揮紅軍戰士走村入戶向群眾宣傳黨的綱領和政治主張,宣傳抗日救國方針,宣傳紅軍是工農大眾的隊伍,是為勞苦大眾謀幸福、求解放的隊伍。
紅軍在許多村寨寫下了“打倒土豪分田地”“打富救貧”“紅軍是抗日救國的隊伍”“建立抗日救國政府”“打倒貪官有衣穿,打倒土豪有飯吃”“打死滇軍,踏死黔軍,拖死中央軍”“云南公眾弟兄起來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標語。
紅軍還組織群眾開展“打土豪,分浮財”的斗爭,深得群眾的信任和擁護。紅軍部隊離開后,當地老百姓就把此廟叫做“紅軍廟”,村名改為紅寨村。
0JPbTUQ0M+yjHJYJPeujGw==沾益第一個黨組織的建立
1938年6月,經樊子誠介紹,進步學生蔣程高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在沾益縣入黨的第一人。1938年10月,竇家英、溫培賢、何金安(后叛變革命被處決)3人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時,播樂小學共有中共地下黨員5人。中共云南省特別委員會根據沾益縣革命斗爭的需要,以及這5名黨員所處的特殊環境,秘密成立了播樂小學黨支部,由中共云南省特別委員會直接領導,樊子誠任黨支部書記,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沾益縣成立的第一個正式組織。
1939年秋,播樂小學擴建為播樂中學,播樂小學黨支部改稱播樂中學黨支部。
為發展壯大黨的隊伍,迅速打開農村工作新局面,樊子誠根據上級“要依照各地不同的環境,采取不同的方法開展活動”的指示精神,以師訓班為依托,開設時事政治課,親自授課。在課外活動中,樊子誠以師訓班學生為骨干組織“秘密讀書會”,進行進步思想和階級覺悟的啟發教育。樊子誠從昆明借來一套《資本論》,組織學生孫權先、蔣應昌、何仕寬秘密謄抄下來供傳閱,并將《大眾哲學》《通俗經濟學講話》《新經濟學大綱》《聯共(布)黨史》《政治常識》《共產黨宣言》等革命書籍提供給學生秘密學習。樊子誠還組織“星期日旅行團”,帶領師生自編自演一些歌曲,快板,活報劇(以應時性、時事性為特征的戲劇類型。這類劇目能及時反映時事以達到宣傳目的,就像“活的報紙”。中國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活報劇演出,在戰爭時期更為流行。演出時,常常把人物漫畫化,并插有宣傳性的議論。活報劇多在街頭、廣場演出,也可在劇場演出)到附近的村莊及集市上演出,廣泛接觸群眾,向群眾宣傳抗日救亡真理。農忙時,組織師生幫助抗日家屬和貧苦農民栽插收割,教農民唱抗日歌曲,點燃進步師生的革命斗爭激情。其中有一首歌叫《秋收歌》最有代表性,歌詞是:“七月鬼子動刀槍,千萬壯士上戰場。前方打仗后方忙,有了糧食才能打勝仗。九月太陽似火燒,田中谷子黃了了。一滴汗啊一粒谷,農民不忙糧草哪里找。大爹大媽你莫慌,你的兒子去打仗,我們大家都沾光,幫助收割個個都應當。”
樊子誠在組織開展上述活動中,注意發現活動中涌現出來的積極分子,并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培養教育,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
1938年冬,師訓班的學生結業,分別派到各鄉村小學教書。其中共黨員蔣程高、溫培賢、何金安分別到樂利小學、偏山小學、水田小學任教。在播樂小學黨支部的組織領導和幫助支持下,這三名黨員以教書為掩護,聯絡校點的進步師生分別成立了秘密讀書會,并依托讀書會成員開展黨的地下活動。期間,每星期向樊子誠匯報一次工作。
播樂小學支部在組織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結合學校地處鄉村的實際,通過組織黨員和進步師生召開演講會、教唱進步歌曲、表演抗日宣傳劇等形式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為宣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道理,學生姜開輔(姜克夫)在小偏山演出《仁丹胡子》時扮演日本鬼子,演出結束沒有卸妝就去買水果,賣水果的農民說:“我的四花(柿子)不賣給日本鬼子吃。”學生保宏昌、桂良能在奴革村演逃難的農民,群眾居然把他倆誤認為是真正的難民而紛紛給錢給物進行救助。樊子誠由此得到啟示,隨后安排學生保宏昌化裝成乞丐,唱著蓮花樂(亦稱蓮花落,是一種地方曲藝。因演唱中間有“哩哩蓮花落”之類的幫唱過門故名)到炎方、宣威等地進行募捐,把募捐所得和學校師生及附近農民群眾的捐款由樊子誠集中上交省工委轉交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再轉送抗日前線。
作者簡介:
韓衛賢,筆名曉寒,漢族,1976年生人。云南大學新聞系本科畢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全國中青年劇作家高級研修班學員,云南省文聯第六至八次代表大會代表,云南省第二次青年作家創作會議代表,曲靖市作協理事。先后在《文藝報》《中國作家》《電影文學》《云南日報》《邊疆文學》等報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百余萬字。獲第八屆全國戲劇文化獎劇本類大戲銅獎、《中國作家》優秀作品獎、云南省文學藝術獎、曲靖市政府先進文藝工作者、曲靖市政府文藝創作獎、云南省文藝期刊優秀編輯等獎項和榮譽稱號。創作出版中短篇小說集《小村無故事》《我們的父親》《一切都仿佛很久以前》《馬櫻花》《唱歌的人》;散文集《無序的歌謠》;電影文學劇本集《趕馬人之歌》;長篇小說《少年》《那年那事那人》;戲劇(曲)劇本集《良心》等16部個人作品集。
責任編輯/盧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