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討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創新策略,以提高項目進度、降低成本、提升質量和降低風險。分析現有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提出切實可行的創新策略,包括通過IT技術加強信息共享與協同運作,采用BIM技術優化設計與施工,實施IPD等合作模式以實現整體目標,從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支出,確保項目安全與質量。
關鍵詞:建筑工程;管理模式;BIM技術;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6903(2024)07-0052-03
0 引言
隨著建筑工程不斷發展,使得管理模式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面臨復雜的市場環境與不斷提升的客戶需求,傳統的管理模式逐漸暴露出不足。一個高效、靈活且適應性強的新型管理模式勢在必行,以滿足日益嚴苛的行業要求。
1 建筑工程管理概述
建筑工程管理是對建筑工程從設計、施工到竣工、驗收等整個過程進行全面、系統的規劃、組織、協調、控制和指導,以實現項目目標的一種專業化管理活動。它涉及到建筑工程的各個層面,包括但不限于預算、時間、質量、安全、環境、人力資源和物資等方面。
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是在保障工程質量、安全性和環保要求的前提下完成項目,并在預算和工期內達到或超越業主與利益相關者的期望。建筑工程管理作為一種綜合性的領域,涉及多個學科和專業,包括土木工程、環境工程、電氣工程、建筑和城市規劃等。其主要任務是確保各個環節高效協同,合理分配資源,運用先進技術并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建筑工程管理還需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平衡設計、成本、質量、工期、安全和環保等多種需求,以實現項目整體優化。
2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創新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在建筑工程領域,項目經常面臨時間進度緊迫和成本壓力的挑戰,這就需要管理層設計并運用先進的管理模式以提高整體效率。創新的管理模式能夠減小不必要的項目延誤,對標準流程的優化可以讓工程進度更加順暢。運用現代化的信息處理技術和協同軟件能夠將各個部門聯系起來,實現迅速地協調與信息傳遞[1]。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提高業務流程和資源利用的合理性,有效降低了因重復工作和低效協調所產生的成本。
2.2 有利于優化資源分配
新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注重多方共贏,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優勢。新型管理模式關注于預算控制、風險評估以及詳細的施工計劃,為項目全過程的優質資源分配奠定了基礎。可通過預判和預測市場需求,及時調整資源分配策略,以便在市場環境變化時能迅速做出相應的調整。創新模式還注重綜合運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提高施工效率和減少資源浪費,有效地降低了材料、人力和時間成本,為項目貢獻更高的利潤空間。
2.3 有利于提高項目質量
建筑工程質量的提升是創新管理模式追求的核心目標。在現代建筑工程領域,對工程效果、環保指標、功能與美觀的綜合要求越來越高。新型管理模式能夠通過設定明確、可衡量的質量目標,可及時發現并改進項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運用先進工具如BIM技術進行建模、模擬和可視化分析,有助于實現預防性質量管理,從而在早期階段發現設計或施工缺陷,減少隱患,有效地提高了項目質量與安全性,贏得業主和市場的認可。
3 現有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3.1 信息溝通不暢
在傳統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下,各部門間信息溝通受制于技術和流程的局限,導致溝通效率低下且不實時。這種情況容易引發項目過程中多種誤會和失誤,不但對項目的進度和質量造成負面影響,還可能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
以往在建筑設計、施工和驗收環節,由于缺乏高效的信息交流手段和平臺,CAD模型和相關數據在傳輸和共享過程中產生傳遞錯誤和低效協同。各部門之間常出現信息孤島現象,使得跨部門合作變得困難且低效,進而增加了決策風險。傳統的管理模式下,信息及時性和準確性難以保證,實時動態的信息獲取和反饋成為難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管理層和現場一線員工在信息和流程上的脫節,導致部分重要決策過時或基于錯誤信息。
傳統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中的文件和資料處理方式頗為繁瑣,這既增加了工作人員的人力投入,也影響了整體工程的進度。在處理大量的工程數據和圖紙時,手工操作和紙質資料更容易出現漏洞、損壞和丟失,導致信息的有效傳遞受阻,繁復低效的信息傳遞和處理機制,使得關鍵數據難以在項目團隊間形成共識和快速反饋。團隊協作在傳統模式下同樣受到挑戰,管理層與現場人員之間的信息和意見反饋存在阻礙,從而影響了工程的順利開展[2]。
3.2 資源利用低效
在傳統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下,資源分配過程往往依賴于人力分析與經驗推斷,導致資源使用效率低下。例如,企業在傳統管理模式下往往難以預測資源供應方面的不足,從而導致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暫時性資源緊張,使項目成本增加,影響工程期限。
在施工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資源閑置的現象。由于未能對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在工程期間存在大量設備等資源未得到合理安排。資源調配和利用的方法在適應市場需求方面相對滯后,很難針對具體項目需求進行實時調整。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項目進度,增加了項目成本,并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喪失競爭優勢。因此,傳統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在資源利用方面迫切需要變革和優化。
3.3 技術應用滯后
在現有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下,許多先進技術的應用普遍程度較低,例如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實時定位系統(RTLS)這些領域內的創新技術。盡管這些技術已被證明具有降低風險、提高項目質量以及節約成本的明顯優勢,但它們在建筑項目中并未得到合理利用。
傳統管理模式在技術應用方面更注重理論而較少投入實踐,這導致了實際執行中所能體現出的優勢并不明顯。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各種新興技術和設備不斷涌現,為建筑行業帶來巨大的潛在變革,然而傳統的管理模式在應對快速發展的新技術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這主要表現在企業對員工的培訓以及技能提升方面的投入仍然存在不足。傳統管理模式下的企業,在面對新技術快速更迭的挑戰時,往往缺乏先進的教育培訓體系和合理的技能提升機制,這使得企業難以跟隨行業發展的步伐,甚至可能因此落后于競爭對手。
4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創新策略
4.1 實施信息化管理
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改進建筑工程管理,有利于優化整體運營效率。可通過創建一體化管理平臺,應用諸如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創新技術,將整個項目管理過程中的數據采集、處理及分析實現自動化。例如,使用像Microsoft Project和Primavera這樣的項目管理工具,可實時跟蹤項目行程和資源分配情況,并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采用工程共享應用軟件,如Procore和建筑智能協同管理系統(BICMS)等,有助于各部門之間信息和數據的有效共享,增強團隊間的合作共識。利用移動端應用軟件,如釘釘和企業微信等,可實現項目現場與管理層的實時互動和溝通,保障項目信息流暢傳遞。借助于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利用傳感器的實時數據監測以實現遠程監控施工進度和安全狀況。
對于結構設計,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如ANSYS和ABAQUS)在設計階段進行分析和驗證,有利于提高建筑結構安全性。在構造方案決策和成本管理方面,可以利用建筑工程費用預結算與計價系統(如PKPM-C3)提高對項目成本掌控的精確度。
結合一系列信息化管理措施,能夠在項目各階段推動資源有效利用,顯著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這類創新技術的深度應用可以解決現存的管理問題,將現代化科技手段與建筑工程管理貫通,賦予行業新的活力。這對于建筑工程項目取得成功具有重大價值,促使行業邁向智能化、綠色化和可持續性發展[3]。
4.2 運用BIM技術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在建筑工程項目管理過程中具有重要價值,它有助于提升設計、施工和運維各個階段的質量和效果。BIM技術在工程設計早期通過進行虛擬建模,為各種方案的評估和優化提供了直觀依據。
在施工階段,利用BIM技術實現對構件間的碰撞檢測和信息協同,避免工程施工中的潛在問題。例如,進行數字模型上的材料用量分析和計算,確保項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在運維階段,利用BIM技術跟蹤和管理項目設備狀況,降低運營開支并提高項目全面效益。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作為BIM技術的一種開放式數據標準,能夠有效支持模型交換和數據共享跨平臺。
BIM技術的運用還能促進設計團隊與施工團隊之間的溝通和協作。例如,3D打印技術可以根據BIM模型快速制作出實體模型,方便各方對建筑形象、結構和各項設施等多維度信息全面了解。在施工過程中,利用構建信息模型對比實際施工情況,可以進行實時的質量檢查和監測。在施工中,利用BIM技術的4D計劃與5D成本管理功能,策劃團隊便可以實現時間、成本以及資源的受控管理,提高項目效率。
BIM技術的應用還使得項目在建設過程中符合環境保護的整體要求[4]。例如,借助BIM模型進行日照分析、綠色建材選型和節能設施設計等環保措施,有利于項目在建設及運營階段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環境的影響,通過建立數字化工藝標準庫、施工管理規程庫及技術規范庫,BIM技術方便了各相關方的知識共享與溝通交流。
4.3 應用集成項目交付模式
集成項目交付(IPD)是一種以協同治理為核心的管理模式,它強調項目參與各方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緊密合作。IPD的目標是通過參與方在設計、建設及運維等階段的全面合作,實現項目效益最大化、提升效率、控制成本以及保證工程質量。例如美國建筑協會(AIA)采用C41型標準協議作為支持IPD在國內建筑業的推廣與實施方法,為該領域提供了廣泛的實踐驗證。針對實際項目場景,將BIM技術與IPD相結合,進一步優化互動流程,可為項目管理提供更為高效的解決途徑。
在IPD模式下,利用先進的BIM技術,可以實現各相關方之間的高效信息交流,從項目前期設計、中期施工到后期運維階段,共享關鍵信息。據工程專業組織如美國結構工程師協會(ASCE)報告,采用IPD與BIM技術的組合能顯著提升減輕項目沖突,降低返工率及優化工程進度的效果。借助實時數據交換的優勢,項目可在需求變更、資源調整或風險控制方面做出及時判斷與反饋。
使用BIM技術以及相關工具如Navisworks、AutoCAD,可以在項目前期設計確認階段就發現并解決設計問題,為整個項目提檔升級,在項目施工過程中,對建筑元素進行模擬試驗、精細溝通,避免項目中的現場問題,保證交付過程的高效。
4.4 跨領域協作與知識共享
在建筑工程管理過程中,強調不同專業領域的協同合作與經驗交流,以實現多方面、全面的項目運行。例如,通過結合環境工程、結構工程、園林景觀等諸多專業領域共同參與建筑設計與施工,將合作精神和專業知識貫穿整個項目實施,有助于推動綠色建筑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滿足用戶和社會對建筑工程品質的高要求。運用知識共享平臺,如企業知識庫、在線學習平臺及助手系統等,有助于提高企業內部信息交流與經驗積累的效率,激發企業創新潛力,提升員工技能水平,完善企業決策機制。
在實際應用中,可借助業內的優秀案例,比如在建筑項目中引入LEED和WELL建筑標準,將綠色設計理念融入到整個生命周期。引進節能措施,如綠色墻體、太陽能光伏等技術,可保障高性能建筑的實現。可通過結合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過程,開發景觀適應性與居住舒適度的平衡,提高建筑文化層面的表現。在項目現場采用RFID (射頻識別)技術,智能追蹤物資流動,并將耗材、設備和人力整合進項目施工過程。
關注企業內部技能培訓,通過定期舉辦新技術研討會、技能競賽或在線培訓等,提高團隊整體技能水平和提高組織創新能力。將專業知識傳承和經驗分享與實踐相結合,綜合各類資源,優化企業決策,從而更好地應對不斷變化的行業挑戰和客戶需求。通過將跨學科協同與經驗傳承應用于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創新,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市場競爭優勢提供堅實支撐。
5 結束語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門跨學科的實踐領域,它致力于實現項目目標,并兼顧質量、成本、進度、安全以及環保等多方面需求。隨著科技發展和市場需求日益增長,創新的管理模式和先進技術的應用成為關鍵。通過實施信息化管理、利用BIM技術、采用集成項目交付模式以及強化跨領域協作與知識共享等策略,能夠對建筑工程管理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對現有管理模式進行審查和優化以適應行業的發展變化,對業務運營與市場競爭中的成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宋俊紅.建筑工程管理中創新模式的應用及發展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9(24):161-162.
[2] 孫巍.解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創新模式的應用及發展[J].建材與裝飾,2019(23):195-196.
[3] 吳若綺.建筑工程管理中創新模式的應用及發展分析[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9(12):253-254.
[4] 王鐵軍.建筑工程管理中創新模式的應用及發展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9(1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