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財融合視角下,企業財務管理邊界正被不斷拓寬。隨著業務與財務的深度融合,養老服務企業可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推動整體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在這個變革的過程中,養老服務企業只有不斷提升專業能力、強化信息化建設、優化組織架構,才能真正實現業財融合。本文圍繞業財融合視角下企業財務管理轉型路徑展開分析,以期為養老服務企業財務管理轉型提供一定參考。
隨著養老服務行業的迅速發展,養老服務企業財務管理轉型成為不可回避的趨勢。業財融合視角下的養老服務企業財務管理轉型,旨在實現業務與財務的無縫銜接,推動協同效應,從而提升養老服務企業管理水平。這一變革路徑為企業提供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在這個新的管理范式下,養老服務企業需審慎規劃和有效執行轉型策略,以迎接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養老行業黃金發展期的到來。
一、業財融合視角下養老服務企業財務管理轉型的重要性
(一)有效提升企業財務管理水平
業務和財務的深度融合能夠實現信息的高效流通與共享,并優化資源的協調與分配,從而使企業在決策過程中能夠更全面地考慮財務因素。同時建立更為敏捷和透明的財務管理體系,提高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實時監控能力。對于養老服務企業而言,業務與財務的融合,能夠更好地理解業務活動對財務績效的影響,可幫助企業制定更符合其戰略目標的財務管理體系,并編制出科學、合理的全面預算管理機制。通過深入了解業務活動和相關的財務數據,可實現精準的成本控制和資源優化。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全面預算管理機制,及時發現和糾正偏差,從而提高財務績效。
(二)強化內部控制以減少風險
首先,通過整合業務和財務數據,養老服務企業能夠建立更為完整和準確的財務信息體系,實現對內部業務流程的全面監控。這種監控機制有利于發現潛在的錯誤、漏洞或不規范操作,并及時糾正問題,從而提高財務管理的精準度。
其次,業務與財務的融合使得企業能夠更全面地審視與財務相關的業務活動,這有利于識別潛在的財務風險點。同時通過深入了解業務流程,財務團隊可以更好地把握業務活動對財務狀況的影響,進而有針對性地建立內部控制機制。這種精細化的內部控制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防范各類潛在風險,包括但不限于財務造假、不當資金使用等問題。
最后,業務與財務的融合還能夠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及時性,從而使內部控制更加靈活高效。
(三)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
通過業務與財務的深度融合,養老服務企業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價值創造機會,有效配置財務資源。業務與財務的融合促使企業注重全面性和長遠性,而不僅僅是短期財務績效。這種長遠的戰略眼光有助于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優勢,更明智地制定戰略計劃,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比如,承接了政府“公建民營”養老項目的民營養老服務企業,必須平衡好企業價值最大化與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做好認知癥照護專區和困難失能老人照護等政府保障性項目的運營。
二、業財融合視角下養老服務企業財務管理轉型中的常見問題
(一)業財融合管理制度不夠健全
首先,面臨信息系統不兼容和數據標準化難題。例如,隨著某養老服務企業業務規模的不斷拓展,以社區為單位的小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各城市、鄉鎮地區,而原有的財務管理模式已無法充分滿足企業的現實發展需求,該企業在此背景下開始探索和應用業財融合管理模式,以此推動財務管理的轉型升級。但由于企業內部的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使用不同的信息系統和數據格式,因此導致數據集成困難,降低了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從而影響了業財融合管理效果。
其次,可能帶來組織文化的沖突。不同部門在業務運作和決策風格上存在差異,融合可能引發員工的不適應和反感,從而阻礙了業務和財務協同工作的順暢進行。仍以上述某養老服務企業為例,在新項目收費定價等環節缺乏對市場需求和競爭狀況的充分了解,沒有進行市場調研和競爭分析,業務與財務部門之間容易發生分歧,因此很難確定合適的定價水平,進而影響了項目的市場競爭力。此外,在適老化改建項目中,對于項目投入與產出回報如何平衡,業務和財務部門也會提出不同的意見。如何建立一種既能夠整合業務和財務,又能夠協調組織文化的管理制度是需要該企業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二)相關從業人員業務能力相對不足
在實務工作中,業務和財務從業人員都存在工作能力不足的問題。首先,部分財務從業人員可能欠缺養老行業的專業知識,同時缺乏對養老行業的洞察和理解,因此難以深入理解和協同業務部門工作。
其次,一些公辦小型養老機構在社會化運營托管之前,由鄉鎮工作人員代理記賬,甚至是財務核算,固有的慣性難以改變,從而限制了財務人員在業財融合中的角色發揮。
最后,養老行業業務從業人員大多來自護理一線,年齡與文化水平受限,因此更需要財務人員主動承擔起業財融合推進者的角色。
(三)企業的組織架構有待優化
首先,傳統的組織架構通常采用層級化的方式,將企業分為不同的部門和層級。然而,這種剛性的組織架構可能導致決策和信息傳遞的障礙。
其次,業務與財務的深度融合要求企業在組織層面具備更高的橫向協同能力。傳統的垂直式組織結構可能導致信息孤島和決策滯后問題,從而影響業務活動與財務管理的緊密銜接。
最后,業務與財務的融合需要更加強調跨職能團隊的協同工作,從而形成緊密合作的團隊。
(四)財務信息化建設水平不足
首先,一些養老服務企業仍然依賴傳統的財務管理系統,這些系統存在功能單一、數據處理速度慢、信息難以共享的問題。
其次,部分養老服務企業集團總部可能存在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不足的問題。這導致企業在面對大量業務數據和財務信息時,出現數據標準不一致的現象。在業財融合過程中,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是提高財務管理水平的關鍵,而財務信息化建設的不足阻礙了企業在業財融合方面的效果發揮,可能影響企業對整體業務狀況的準確把握,從而錯失行業發展的機遇。比如某養老服務企業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相對滯后,使用的財務系統陳舊且不兼容其他業務系統,因此導致財務數據處理時間過長。而管理團隊需要快速獲取最新的財務數據來做出戰略性決策,但由于系統滯后,數據需要手動整合,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資源。這導致企業在內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無法迅速調整戰略,從而錯失了商機。
三、業財融合視角下養老服務企業財務管理轉型的優化路徑
(一)完善業財融合制度體系
首先,建立明確的業財融合制度體系,這有助于規范業務與財務部門之間的協作流程和信息交互。通過制定清晰的制度和流程,可以確保業務和財務部門之間的工作有序銜接,從而避免信息孤島和協同不暢問題。比如,養老服務企業在老年人健康能力評估的基礎上建立定價模型,規范退費的流程與優惠的審批權限。這有效解決了定價收費標準不統一、隨意性過大的問題。
其次,業財融合制度體系應當強調信息的透明度和共享。通過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和信息平臺,實現業務與財務數據共享,消除信息障礙,從而使決策過程更為科學、高效。這有助于企業在業財融合中實現更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比如,某養老服務企業面臨居家上門服務工作地點分散難以有效管理的難點時,通過專門的信息平臺可以獲取企業該項業務的服務輻射范圍,以及服務人員的工作效果。同時制作“愛心卡”,建立居家上門服務考核評價體系,通過考核評價指標與服務人員績效掛鉤后,上門服務的質量明顯提升,獲得了獨居老人與政府的雙重好評。此外,在機構養老的業務方面,企業把“日托服務滿意度評分”做為主管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該項考核實施一年后,機構養老院的入住率由原來的80%提升到95%以上。
最后,業財融合制度體系的建設也需要強調靈活性和適應性。隨著市場環境和業務需求的變化,養老服務企業應定期開展業財溝通協調會議進行優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業務環境。
(二)提升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
首先,隨著業財融合的深入,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具備跨領域的專業知識,以應對多元化的業務需求。這包括對業務流程、市場變化和行業趨勢的了解,以便為財務決策提供支持。因此,培養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洞察力和綜合素養至關重要。
其次,相關工作人員需要不斷提升數字化和技術應用能力。在業財融合背景下,新興技術的運用將成為提高工作效率和決策精準度的關鍵。因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積極學習并掌握這些先進技術,以應對數字化時代的財務管理挑戰。
最后,強調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也是提升專業能力的重要方面。業財融合要求相關工作人員能夠與不同職能團隊緊密協作,有效溝通。因此,培養相關工作人員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技能,打破業務和財務部門之間的溝通壁壘,是促進業務與財務部門協同的關鍵。此外,針對養老行業從業人員的普遍特點,企業更應注重人才隊伍的建設,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養老服務行業中。
(三)優化企業的組織架構
首先,傳統的組織結構剛性較強、信息傳遞較為繁瑣,因此企業需要建立更為靈活和平滑的組織結構,以便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推動跨部門的協同合作。仍以前文某養老服務企業的養老日托業務為例,原先不論是大到100張以上床位的機構養老院,還是小到10張床位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均設置采購、倉管(兼職)、廚房等崗位。該養老服務企業對此進行了組織結構的優化調整,將采購與倉管職能集中在集團總部,實現了全面預算下的統一管理。餐飲服務以街道和鄉鎮為單位,設立中央廚房配送為主、小廚房為輔的組織形式。其次,組織結構優化調整后,重新制定財務管理相關流程。既便于財務履行監督職能,又符合內部控制管理要求,最終實現精減崗位和降本增效的財務管理目標。
最后,業財融合需要更加強調跨職能團隊的協同工作。企業需要優化組織架構,建立跨職能團隊,從而使業務和財務人員能夠更加緊密協作,共同解決問題,推動企業朝著共同的戰略目標前進。在組織架構調整前后,養老日托板塊的成本費用率(各業務板塊按收入占比分攤總部管理費用)下降了10個百分點。
(四)強化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
首先,引入先進的財務管理軟件和技術工具,以滿足業財融合的需求。現代的財務信息系統能夠更好地支持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從而提高數據處理效率和精確度。例如老人助餐業務板塊,將中央食堂的物資采購納入信息系統供應鏈管理,規范了企業采購行為和供應商的結算方式;老人就餐啟用人證核驗終端設備(人臉識別系統)后,實現無卡就餐,在方便了老人的同時,又防止了人工統計餐數的誤差,同時還保障了與政府結算助餐補貼有據可依。
其次,強化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有助于實現業務與財務數據的實時共享和無縫對接。通過建立高效統一的數據平臺和標準,實現數據的一致性和準確性,從而保障決策的科學性和高效性。
再次,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還能夠加強內部控制,降低潛在的風險。通過引入先進的信息安全技術,提高了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這有助于保障企業財務管理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
最后,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也需要關注用戶培訓和技術支持體系的建設。養老服務企業應確保財務團隊能夠熟練操作和充分利用新系統,以提高信息系統的使用率和效益。
結語:
在企業財務管理轉型的探索中,業財融合視角為企業描繪了一幅新的管理藍圖。在整個轉型路徑中企業需要保持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以靈活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同時,要注重內外部溝通,建立良好的協作文化,確保業務與財務之間的信息流暢傳遞,從而促使各部門共同推動企業戰略目標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