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常規急救包在設計時未能充分考慮消防救援的職業特點,藥械功能參差不齊,性能指標不盡一致,無法滿足消防員處置不同災情時可能遇到的各類傷情。結合消防員的專業素養及現實需求,提出了便攜式消防員醫學應急裝置藥械配置清單,對便攜式消防員醫學應急裝置的結構、外觀及信息化管理系統進行了設計與開發,最后研制出一種多功能便攜式消防員醫學應急裝置,可為消防救援人員在現場開展自救互救和傷員救護提供支持。
關鍵詞:消防員;緊急救護;自救互救;醫療箱
中圖分類號:D6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227(2024)06-0029-04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2018年,消防救援隊伍完成改制轉隸后,成為我國應急救援的主力軍,承擔著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其職責范圍已向“全災種、大應急”全面轉變[1]。醫學上認為,在第一現場對傷員開展緊急救護可以有效穩定傷情、減少殘疾、減輕痛苦[2]。2021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三十七條明確規定: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專職消防隊按照國家規定承擔重大災害事故和其他以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應急救援工作。可以看出,作為災害事故救援的第一人,消防員有責任在現場對傷員進行必要的緊急救護,為臨床救治爭取更多的時間[3]。此外,消防員在救援或訓練過程中,骨折、創傷、扭傷、中毒等傷害也時有發生[4-5],給消防員的職業安全與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消防員的自救互救需求非常迫切。因此,功能齊全、便捷高效的緊急救護技術及裝備是消防員開展自救互救和傷員救護的重要支撐。
目前消防部門配備的急救包一般為市面上的常規急救包,未充分考慮消防救援的職業特點,配備的藥械功能參差不齊,性能指標不盡一致,大部分只針對出血、創傷配備簡單的消毒、止血、包扎用品,如止血貼、止血繃帶、紗布等,功能有限[6]。此外,由于缺乏專門的管理,時間長了,許多藥械因過期而不能使用,或者存在用量不足的問題,現場需要時往往無法獲得足夠有效的緊急救護藥械,急救包的應急作用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了消防員實施緊急救護及自救互救的效率[7]。
因此,研發適用于消防救援隊伍的便攜式多功能醫學應急裝置顯得極為必要,不僅可以為挽救傷員的生命爭取更多的時間,還可以為消防員開展自救互救提供幫助,保證隊伍的應急救援能力。本裝置在深入分析消防員可能遭遇的傷情后,精心設計不同功能包,配備先進實用的醫療藥械,并開發專用的藥械管理系統,便于消防隊伍進行藥械管理,確保關鍵時刻能夠迅速取出并投入使用。
1 功能設置及藥械選用
消防員的職責決定了其可能遭遇的傷情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因此,消防員醫學應急裝置應盡可能全面包含各類急救藥械,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傷情。然而,消防員醫學應急裝置作為支撐消防員在現場開展緊急救護的重要工具,不可能像醫院藥房那樣一應俱全,也不可能像醫療機構使用的急救箱(包)那樣專業。只有根據目前我國消防員的知識水平和實際應用場景進行開發,才更有針對性,才能在現場發揮作用。否則,如果配備的藥械過于專業,一方面消防員沒有專門資質不能實施救援,另一方面操作起來比較困難,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綜合分析認為,消防員醫學應急裝置的救護功能應根據各種災害事故中常見的傷情進行分類設置。
對于地震、爆炸、建筑物坍塌、交通事故等災害事故,常見的傷情主要有擠壓傷、骨折、扭傷、不同程度出血、顱內傷以及內臟傷等[8-10],此時可以用到能止血、包扎、固定等功能的藥械。本裝置中針對此類傷情開發了專門的外傷急救包,主要配備了用于中重度出血的止血敷料、一般出血的紗布敷料及創可貼、傷口包扎的無菌紗布及繃帶、扭傷的速冷冰袋、骨折固定的塑形夾板、頸托、手指固定器等,可滿足對常見外傷的緊急處理。
對于火災、危化品事故等,常見的傷情主要有燒燙傷、氣體中毒等[11-12]。對于中毒,最好的辦法是根據毒物性質使用專門的解毒劑。然而,對于消防員來說,現場應用解毒劑不在其能力范圍內。火場中常見有毒氣體是CO、HCN等,會導致機體缺氧窒息,吸氧會有效逆轉此類傷情的發展,從而減輕損傷。因此,本研究中針對中毒急救配備了便攜式供氧裝置,包括吸氧面罩及便攜式氧氣呼吸器等,針對燒燙傷配備了燒燙傷急救包,包括用于緊急處置的燒傷膏及無菌紗布等。
消防員在高溫天氣里進行救援、訓練時可能導致中暑[13-15],本項目配備了中暑急救包,包括用于緩解電解質紊亂的口服補液鹽以及解暑藥等。
對于溺水、嚴重中毒以及其他創傷導致的心搏驟停,應立即實施基礎生命支持急救,遵循開放氣道→人工通氣→胸外按壓→電除顫的搶救順序盡快開展。在此過程中,需要用到的急救用品包括一次性呼吸隔膜,有條件時提供自動體外除顫儀(AED)。本裝置針對心搏驟停配備了心肺復蘇包,其中一次性人工呼吸隔膜為標準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選配。
對于在處置各類傷情中用到的清潔消毒用品以及急救用具,分別配備了清潔消毒包和急救用品包。清潔消毒包內的物品主要包括醫用酒精、碘伏以及生理鹽水。其中酒精、碘伏可對傷口進行消毒,生理鹽水用于清洗傷口,便于后續處置。急救用品包內的物品主要包括電子體溫計、血壓計、急救剪刀、醫用手套、保溫毯、保鮮膜等。體溫計和血壓計主要用于現場監測傷員的體溫和血壓;急救剪刀用于裁剪傷員衣物,以便暴露皮膚或肢體,便于后續處理;保溫毯可對傷員進行保暖,減少熱量損失,提高救治成功率;保鮮膜可用于對斷肢等進行保存,便于后續的醫療救治。
通過對一些常見傷情處置中的急救用品進行分類整理后,使得消防員醫學應急裝置的功能得到進一步擴展,見表1,各急救包功能明確,現場使用時方便取用,避免到處尋找物品,提高處置效率。
2 結構及外觀設計
目前市場上的急救箱(包)不能體現消防救援的職業特點,本裝置考慮應急救援現場快捷方便的需求,外觀采用簡潔大方的方形,在箱體的外形結構上,采用了雙開設計,打開后左右兩側可以對稱成180°,箱體內各部分的功能及配置一目了然,整個醫學應急裝置外形尺寸為395mm×385mm×200mm,由上蓋、下蓋、包角、包邊、鎖具、把手等部件組成,總重量小于10kg,可放置在救援車上,亦可獨立功能包攜帶至現場。
內部結構設計根據急救物品的類別進行功能分區,既能放置全部功能包,又便于各功能包取用。本裝置中,內部分隔模塊按照不同的應用場景或功能進行不同的設計,用獨立的小包裝將物品進行分類,以便自由配置所需的各類應急醫療物品及藥物。分隔板頂部加分隔網帶,分隔網帶一端固定,一端可取,用于固定分隔板內應急醫療物體。結構設計見圖1。
1.上箱體 2.下箱體 3.用于將箱體內部空間分為若干隔倉 4.隔板 5.設置于上箱體1的隔倉內的觸控顯示屏 6.二維碼掃描設備 7.RFID掃描設備 8.把手。
3 藥械管理系統設計
首先,通過射頻及二維碼識別系統,對應急醫療藥械進行識別管理,能快速掌握藥械的數量、有效期、是否缺貨、是否過期等情況,出現藥械臨期及過期時進行預警和告警。其次,主控板上有存儲卡,亦可連接U盤,將初始庫存物料信息以表格的形式成批導入,主控軟件從存儲卡或U盤成批獲取物料信息,建立小型數據庫對物料信息進行管理。在需要調整庫存時,通過二維碼掃描和射頻標簽獲取物料上的編碼信息,將獲取的信息傳送到主控板,主控軟件與數據庫中的信息進行比對,并將該編碼原有的庫存信息顯示在屏幕上。最后,根據用戶的命令,對該編碼對應的物料進行入庫、出庫、盤點等操作。系統使用流程見圖2。
本系統中,對臨期藥械(1個月內)用黃色進行預警,到期藥械用紅色進行報警。如果登錄系統后提示有異常告警,可點擊相應模塊查看具體報警的項目,以便更替調整。
4 結束語
新時期消防救援人員可能遇到的傷情復雜多樣,現場對傷員實施必要的緊急救護是降低災害事故死亡率的重要保證,同時消防員強烈的自救互救需求對醫學應急裝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本裝置針對目前消防員醫學應急裝置功能有限的現狀,設計了多種功能包,配備了30余種消防救援現場常見的傷情處置藥械,符合消防員的使用需求,具有較好的實用價值和應用前景,值得在消防救援隊伍中推廣。
參考文獻
[1]康可霖,張奕博,楊玉勝.提升消防救援隊伍醫療救護能力對策[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9,38(8):1143-1145.
[2]鄒曉平,杜國平,秦紅.現場急救[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8.
[3]蔡發奎.消防救援與院前急救深度協作模式探索[J].武警學院學報,2020,36(10):42-46.
[4]焦愛紅,蔡創生.消防員常訓科目訓練致傷分析[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5,34(3):379-383.
[5]程金新,楊冀韜.消防員訓練損傷問卷調查與分析[J].武警學院學報,2018,34(2):75-80.
[6]謝莉.國內外急救包標準概況[J].標準科學,2018(8):118-121.
[7]崔玥,曹建平.探討急救藥品與器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12):132-133.
[8]賈濤,賈朋聰.1419例交通傷傷情分析[J].中華創傷雜志,1999(S1):65.
[9]劉思佳,何成奇.“8·8”九寨溝地震傷情特點及康復需求分析[J].華西醫學,2017,32(9):1395-1399.
[10]Ahmed N,Joy M D,Kathryn S,et al.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in firefighters are influenced by age and length of service[J].Journal of Military Veteran & Family Health,2017,3(2):33-41.
[11]Tabian D,Iliescu D B,Iov T,et al.Hydrogen cyanide
and carboxyhemoglobin assessment in an open space fire‐
related fatality[J].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2021,66(3):1171-1175.
[12]王玲,孫圣凱,陳孝儲,等.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傷員傷情規律分析及救治策略[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6,32(5):349-352.
[13]施巍.消防員穿著滅火服作業發生中暑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個體防護裝備,2006(4):15-17.
[14]葉治家,劉婷婷.軍事訓練中暑的關鍵干預措施[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7,39(4):301-305.
[15]Zhang Y,Phillip A.B.,Catalina C.,et al.A new hand-cooling
device to enhance firefighter heat strain recovery[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2009,6(5):28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