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腦成像實驗,詳細記錄了人們處于不確定環境中的大腦變化情況。他們發現,當人們處于不確定環境中時,大腦中的杏仁體和眶額皮質兩個區域會變得異常活躍。
當杏仁體被激活時,我們的身體里會釋放大量的皮質醇,激活交感神經系統,進而讓我們處于警備應激狀態,這會讓心率增加,也會消耗大量的能量,讓我們感到不舒服。所以一些人在面對不熟悉的人時,會臉紅,心跳加速。
如果我們想讓別人更愿意與我們接觸,就要消除對方的這種本能反應。一個比較簡單的辦法是經常出現在對方面前,這樣就可以引發對方對我們產生一些好感。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純粹接觸效應”——如果某一個刺激在我們面前呈現的次數足夠多,我們對該刺激就會越來越喜歡。
心理學家賽安斯對此做過一個實驗,讓受試學生多看幾次對方臉部的照片,然后調查他們對對方產生好感的程度。實驗結果表明,好感度與觀看次數的關系成正比。這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純粹接觸效應”。
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拍照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的照片不是那么好看,但是朋友們覺得挺好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純粹接觸效應”。
我們通常看到的是鏡子中的自己,我們拍照時看到的是鏡像的自己。這時,我們看自己的照片,就會感覺有點不一樣,而我們的朋友因為沒有這種差別感,所以覺得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