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國家醫保局公布《2014年1-6月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和生育保險主要指標》。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統籌基金收入及支出分別為13884億元和1173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3%和16.76%。
次日,申萬醫藥指數漲幅1.88%,在31個申萬一級指數中排在第7位,比上證指數及深證成指分別超出1.65個及1.06個百分點。
就三季度行情而言,截至8月12日,申萬醫藥指數自7月初以來漲幅為1.30%,在同級指數中排在第3位,僅次于申萬綜合及商貿零售指數。
包括招銀國際、東莞證券在內,不少券商8月發布的研報皆提到醫藥板塊“情緒有所好轉”,甚至直言“反彈趨勢基本確立”。
業績上,截至8月13日,已發布2024年中報的醫藥行業(申萬一級分類)上市公司有28家,其中,營收及歸母凈利潤同比皆正增長的有15家,占比53.57%,與其他行業基本持平。同期發布中報的281家非醫藥行業上市公司中,該兩項皆正增長的有156家,占比55.52%。
相對保守者亦有之。比如,國金鑫意醫藥消費基金經理呂偉在二季報中寫道:“醫藥方面,前幾年的高景氣導致的高估值和業績高基數,仍需時間平滑。”
在基金經理中,呂偉的觀點具有一定代表性。反應在公募所持A股配置上,醫藥倉位已經連降兩季,二季末占比10.13%,與2022年三季末的歷史最低水平(占比9.53%)相去不遠。當然,并非所有醫藥子行業都被減配。6個二級子行業中,醫療器械及中藥行業二季度獲公募增配。
同期北向資金所持醫藥板塊倉位整體上變動不大,持股比例由一季末的3.33%降至3.32%,僅下降0.01個百分點。子行業中,主要增持了醫療器械行業,化學制藥及中藥行業變動不大,醫療服務、生物制品、醫藥商業被不同程度減持。
下面先從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發布的中報說起。
截至8月13日,已發布2024年中報的醫藥上市公司有28家,上半年營收及歸母凈利潤分別合計556億元和94億元,同比分別下降0.47%和8.55%。整體來說,其業績表現不如非醫藥板塊。
同期發布中報的非醫藥行業上市公司有281家,上半年營收及歸母凈利潤分別合計1.76萬億元和233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4%和12.92%。
上述28家醫藥上市公司中,上半年營收及歸母凈利潤皆同比正增長的有15家,占比53.57%,與非醫藥行業基本持平。后者281家上市公司中,該兩項皆同比正增長的有156家,占比55.52%。
醫藥行業6個子行業中,以醫療器械行業表現最佳,分別合計58億元和1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73%和41.39%,中藥行業次之,同比分別增長0.47%和0.88%。其余4個子行業中,化學制藥及生物制品行業營收同比正增長,歸母凈利潤則負增長,醫療服務及醫藥商業則皆為負增長。
就個股而言,28家醫藥上市公司中,上半年營收增速排在前三的是健帆生物、佐力藥業及樂心醫療,分別為47.77%、41.21%、29.63%,歸母凈利潤增速排在前三的是樂心醫療、健帆生物及安杰思,分別為303.72%、99.10%、57.93%。
上述4只標的中,佐力藥業屬于中藥行業,其余3只標的皆屬于醫療器械行業。從公募持倉來看,健帆生物、樂心醫療及佐力藥業二季度皆被增持,安杰思則被少量減倉。
就上述28家醫藥上市公司而言,二季度被公募增持的有12家,占比42.86%。同期發布中報的281家非醫藥標的中,被公募增持的有105只,占比37.37%。
對于醫藥板塊未來業績表現,招銀國際8月12日發表的一篇研報寫道:“我們預期隨著行業監管常態化,醫藥行業的盈利有望從下半年開始逐步修復。”
相對保守者亦有之。呂偉在二季報中寫道:“醫藥方面,前幾年的高景氣導致的高估值和業績高基數,仍需時間平滑。”
呂偉的觀點在基金經理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從公募持倉情況來看,二季末其重倉醫藥標的市值合計2460億元,環比下降12.56%,同期申萬醫藥指數跌幅則相對較小(10.25%)。在公募重倉持有的A股資產中,醫藥行業所占權重由上季末的11.11%降至10.13%,下降了0.98個百分點。
歷史數據顯示,公募醫藥行業倉位已經連降兩季,2023年底為13.63%。在此之前,自2022年三季末創下歷史最低水平(權重9.53%)之后,醫藥倉位曾連升5季,2022年四季末至2023年三季末分別為11.00%、11.19%、11.37%、12.24%。
不過,從市場表現來看,公募在上述5個季度的增持動作并未對行情產生趨勢性影響。數據顯示,2022年四季度及2023年一季度,申萬醫藥指數確曾有過反彈,但隨后即連續調整5個季度。自2022年三季末至2024年二季末,該指數跌幅為18.91%。
具體到二級子行業,二季度公募主要增持了中藥和醫療器械行業,醫療服務行業變動不大,生物制品、化學制藥及醫藥商業行業則被不同程度減持。
先說中藥及醫療器械行業,二季度相應申萬指數跌幅分別為9.88%和6.44%,期末公募重倉市值則環比增長0.72%和-2.05%。
至于醫療服務、生物制品、化學制藥及醫藥商業行業,二季度相應申萬指數跌幅分別為18.87%、14.40%、5.88%、15.83%,期末公募重倉市值則環比分別下降18.59%、32.33%、17.17%、17.10%。
從129只醫藥主題基金(名稱含“醫”“藥”二字,不含ETF基金)的規模變動上看,二季末其份額規模合計1215億份,亦是連降兩季,年初及一季度末分別為1288億份及1233億份。截至二季度末,該類基金資產凈值合計1452億元,環比下降8.28%,較2023年四季末下降22.23%。
不過,醫藥ETF投資者顯然更有耐心。這類ETF主要跟蹤18只指數,二季末份額規模合計26.61億份,環比增長9.55%,較年初增長2.58%。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進入三季度之后,投資者仍在買入醫藥ETF,截至8月12日,其份額規模為29.81億份,較二季末增長12.03%。其中,跟蹤中證醫療、中證創新藥、醫藥50及醫療器械指數的ETF貢獻了9成以上增量。
二季度北向資金所持醫藥板塊倉位變動不大,但對子行業的配置有所調整。
數據顯示,期末北向資金所持醫藥行業標的市值合計1532億元,環比下降8.60%,降幅不及公募,亦不及申萬醫藥指數跌幅(10.25%)。其對該行業的持股比例由上季末的3.33%降至3.31%,僅下降0.02個百分點。
二級子行業方面,北向資金主要增持了醫療器械行業,化學制藥及中藥行業變動不大,醫療服務、生物制品、醫藥商業被不同程度減持。
醫療器械方面,二季末北向資金所持市值585億元,環比提高3.31%,超出申萬醫藥器械指數漲幅9.75個百分點。同期北向資金對該行業的持股比例由4.97%升至5.31%,提升0.35個百分點。
至于化學制藥及中藥行業,二季末北向資金所持市值分別為344億元和215億元,環比分別下降6.20%和6.59%,與相應申萬指數同期跌幅相近。同期北向資金持股比例分別提高0.01個及0.07個百分點。
醫療服務、生物制品及醫藥商業方面,二季末北向資金所持市值分別為124億元、123億元和115億元,環比分別下降37.99%、17.04%和20.28%,大幅超過相應申萬指數同期跌幅。同期北向資金持股比例分別下降0.90個、0.15個及0.32個百分點。
進入三季度之后,北向資金所持醫藥行業倉位略有下降,截至8月13日,持股比例為3.22%,較二季末下降0.09個百分點。二級子行業中,對醫療服務、化學制藥、中藥行業及生物制品的持股比例分別提高0.26個、0.20個、0.07個及0.04個百分點,對醫療器械及醫藥商業的持股比例則分別下降0.57個及0.47個百分點。